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 自媒体标题 十三式 (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案例1:损失规避

《毕业后工资比同学少一半,只因不知道这个常识?》《幸好了解这种套路,不然又得花2万冤枉钱》《面试因为说错这句话,直接失去工作》案例2:制造恐惧

《满脸痘印的原因,居然只因睡前少做了一件事》《“95后”程序员加班猝死,调查却是坐姿不对?你平时坐得正确吗?》

刺激路径分析

可以看到,恐惧未知这个刺激点与损失规避相比,会在开头直接制造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是严重的,是读者不愿意面对的,而且会不停地暗示读者这个后果严重,但又不说到底严重到哪种程度。

我们可以明确为一个公式:损失读者不愿意面对的现象+故作悬念的原因+疑问。

总结

这类标题一般适用于教育、健康医疗和科普领域,大范围来说,只要你的文章是围绕一个明确的知识点来说,都可以用这种取标题的方式。当然,使用效果因人而异。

4。数字**

原理

数字天生就可以给人带来强大的冲击力,抓住人的眼球,在读者脑中瞬间形成具象的东西。以阿鱼我来说,数字能给我带来一种莫名的情绪刺激,而且这种刺激还很上头,所以我把这种“行为桩”称为“数字**”。比如我说100,有的人会觉得是钱,有的人会觉得是自己今天掉落的头发根数……这种“行为桩”没什么缺点,但想用好却是个技术活儿。

案例1:数字匕首

《一生必看的10本书》

《好吃到让我疯狂爱上北京的30家外卖》《12月最流行的10首歌,你听过几首?》刺激路径分析

可以看到,这种刺激路径十分简单直白,我把它取名为“数字匕首”,即直接加入数字,就像匕首捅人一样扎心。

案例2:反差冲击

《我有10个职场经验,价值100万,但今天免费告诉你》《30位企业家10年的创业经历,最终汇成了这3句话》刺激路径分析

使用的时候,一般要使用两组数字,并且让这两种数字形成强烈的对比,让人有做出选择的强烈冲动。

总结

因为人们对数字天生敏感,所以,我们往往会一眼看到标题里面的数字。某种意义上说,数字已经成为一种符号象征,所以我们最应该注意的就是辨识度。你在标题里加入数字的时候,不能只想着加入数字就完事了,还应该想想这个数字要怎么加,才能让读者迅速得到你的暗示。

我举一个愚蠢的例子。比如你的标题想说一个人中了100万元彩票,你会怎么加数字?你不可能加“1000000元”吧?

读者还得数一下有多少个零才能知道你说的数是多少,所以肯定得加“100万元”,注意是“100万元”而不是“一百万元”,其中的区别你是否能体会到?“一百万元”虽然也是数字,但它在一堆汉字里,读者可不能第一时间反应过来这是数字。

5。群体认同

原理

众所周知,人是群居动物,找相似是我们的原始天性,如果你的标题戳到一类人,那么你就成功了。标题的语气一定要让读者感觉到“我是跟你站在一边的”,就像女生常常会因为讨厌同一个人或者喜欢同一件事物而成为好朋友一样。

案例

《富二代拼爹不公平?其实很公平!》《凭什么长得丑就不配做“颜狗”!》《到底要做些什么才能月入过万?》刺激路径分析

语气要么亲密,要么八卦,情绪化一定要足够强,加强情绪的标点符号该用一定要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你要找对人群,一种标题只能戳中一类人的“行为桩”,一定要先想清楚你的文章到底想吸引谁。

总结

我记得还在上大学的时候我就经常“主动地去做一些迫不得已的事情”。比如,我会为了尽快融入寝室氛围而晚睡晚起,吃我并不喜欢吃的东西,这是我为了获得群体认同感所做的主动行为,可我做得并不开心。之后,我遇到了另外的朋友,我发现她也不喜欢吃我不爱吃的东西,她也不爱晚睡晚起,我跟她在一起才一天,就掏心窝子地把她当作好朋友,主动选择跟她在一起,因为我有一种找到同类人的感觉。这期间我对她的行为,也是我为了获得群体认同感的主动行为,我做了,并且做得很开心。

可以看到,这两种路径,其实都是我被刺激到了群体认同的“行为桩”,虽然它们最后的结果都差不多,但又有很大的区别。前者是我主动进入群体认同之中;后者是伸出对我认同的橄榄枝,让我被吸引再主动进入群体认同。这两者,孰优孰劣,显而易见。

我的建议是,尽量使用后者,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前者也能帮我们达成目的。在文字表达上的区别就是,后者的文字情绪化更强,前者的情绪化一般偏高冷。

6。矛盾探知

原理

知道大街上出事时为什么总有那么多人围着看吗?因为人都喜欢看热闹,而自媒体文章,如果你的标题传达出你要讲个笑话或说个矛盾给大家听,一些读者就会抱着“不如看热闹”

的心态点进去,而且看了说不定还喜欢评论两句,一来二去,这篇文章的热度不就起来了吗?

案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