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自媒体标题 十三式 (第1页)
第三章自媒体标题『十三式』
如果说一见钟情都是见色起意,那么标题就起到“色”的作用,好的标题更得做到“色意双绝”。
想一想,你会怎样爱上一个人呢?一见钟情?
我看你第一眼,对你感兴趣,再深入了解一下,嘿,果然有点儿意思……
看看,朋友们,爱的前提是感兴趣!
所以,在这个美女、靓仔成群的时代,你不能说皮相不重要;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你不能说标题不重要。只有读者看一眼你的标题就被挑起了兴趣,你的文章才有被认识和认可的可能。
“色意双绝”其实就是你的标题够“色”,文章够“意”。
即读者因为对你的文章标题感兴趣,并产生了对文章内容的期待,然后他点进去看,看到了他期望看到的,甚至是更惊喜的。这时,你就获得被关注和点赞的机会了。
不过有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特别无奈的事实是:漂亮的花瓶很多,却没几个是真古董。
总之,对于水平一般的新媒体编辑和自媒体写手来说,取一个好标题,总是没错的,文案的打磨先别着急,那是之后的事情。
这里有一个关键词“行为桩”,你可以简单地把“行为桩”
理解为“人性的弱点”。
不知道你有没有仔细留意你周围的信息。比如微博热搜,其实那些明星的八卦绯闻、网红秘事跟你毫无关系,你知不知道事情的原委都不会对你的生活造成影响,但你还是会津津有味地“吃瓜”,有时候甚至为了搞清楚这件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宁可浪费几个小时的时间去网上看大量的文章、新闻报道。
你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其实这种“吃瓜心态”
就是我们人类的“行为桩”之一。
“行为桩”能够被某类特定的事件或者某种特定的表达所刺激,当“行为桩”被刺激后,具备该“行为桩”的这类人会不受控制地完成刺激发起者所暗示的行为。
听起来有点儿像我们生物学上的应激反应。原理确实有些相似。
当我们给文章取标题时,我们就是那个“刺激发起者”,而我们的“行为桩”,你可以简单地理解成人性的弱点,但不能片面地理解为人的痛点、痒点、爽点,因为人性的弱点不只是这三个点。我们作为刺激发起者,要想办法用文字作为刺激点,去刺激我们发现的某类特定人群(也就是目标用户)身上的“行为桩”,通过文字给他们发起行为暗示,让他们做出“点进我们的文章”
这种特定的行为。
这听上去很难,对吧?但这是最有用的。说实话,我仍然不敢保证在取标题这件事上做到完全地踩准“行为桩”,因为我们首先要通过调查分析去判断我们的目标用户身上有哪些“行为桩”,还需要找到能够刺激“行为桩”的刺激点,与此同时,还需要埋下行为暗示的指令。
不过,目前我已经从事了几年的文案工作,算是有了一些经验。通过不断地摸索,一般来说,人的身上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桩”
(或者称行为表现),我将跟你娓娓道来,供你参考。
1。好奇欲
原理
好奇欲是全人类普遍存在的一个“行为桩”,基本每个人都有好奇欲,这是天生的,就和我们生下来就想睁开眼睛看看这个世界一样。好奇欲这个“行为桩”虽然辐射范围最广,但也是最难的。难就难在,我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刺激点去刺激它,每个人好奇欲“行为桩”的敏感度不同,所以刺激点也不同。
经我测试,大多数人的好奇欲“行为桩”都会被颠覆认知、恐惧未知、验证已知猜想这3个刺激点刺激到。
缺点
自媒体刚兴起时,有太多人使用过这一招,而且当时起这种标题的往往都是烂尾文,导致读者对这种套路已经厌烦了,所以这种标题也不会像以前那样灵验了。毕竟,人一旦熟悉某种套路之后,套路就不再是套路,而是束缚创作的套子了。以下是曾经火过的一些文案标题,你肯定觉得很熟悉,它们都踩中好奇欲“行为桩”。正如含羞草一直被触碰枝叶就会下垂的原理一样,读者的好奇欲“行为桩”一直被同样的刺激路径刺激,这个刺激点也就不再具有刺激作用了。
案例1:求知欲
《太可怕了,身边的年轻人都得了这种怪病》《愿你成为一个被嫌弃的人》
《为什么请女友吃饭不能用优惠券?》我刚才说了,以上标题的刺激路径已经成为曾经了,并不代表我们再去刺激好奇欲“行为桩”就不灵了;这些刺激路径过时了,我们就要创造新的刺激路径。怎么个新法儿呢?我把这几个标题修改给你看,你就懂了。
《太可怕了,身边的年轻人都得了这种怪病》改:《职业焦虑贩子:我只凭洗脑“90后”就赚了北京一套房》
刺激路径分析
你乍一看可能觉得这两个标题什么关系都没有,但如果我给你说说原文内容讲的是什么,你就懂了。原文讲的是,现在年轻人都有“焦虑”这种怪病……这个时候你再返回去看曾经的标题,无语吗?好了,不仅你无语,读者也会很无语。你用标题把我骗进来,结果就跟我讲这个玩意儿?如果你因为这个标题点进来看这篇文章的话,你气不气?有没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你都觉得被骗了,你会想给作者点关注、给文章点赞吗?
这就是以前这类文章取标题最大的问题—标题与文章内容的黏性不强。
但它本身是一个不错的好奇欲“行为桩”的刺激路径:“福勒效应+猎奇词=强烈探知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