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2 先下手为强机遇不放过(第3页)
成大事者知道只有嗅觉比别人敏锐才能抢先一步得到成功的机会,才能将自己的智慧发展到极致。那些感觉迟钝者则抢不到成功的先机,所以,终生碌碌无为。
李嘉诚指出,精明的商人只有嗅觉敏锐才能将商业情报作用发挥到极致,那种感觉迟钝、闭门自锁的公司老板常常会无所作为。
李嘉诚认为,预谋制胜兵法在今天使用起来应该更为容易和方便,因为现代科技使得信息的传达非常迅速,人们能够很快地掌握最新的事件和新闻,所以,采取预谋制胜把握更大。
20世纪50年代初,李嘉诚在销售过程中特别注重黄金般的信息反馈,他从各种渠道得知,欧洲人最喜欢塑胶花。
在北欧、南欧,人们喜欢用它装饰庭院和房间,在美洲,连汽车上或工作场所也往往摆上一束塑胶花。在前苏联,扫墓时用它献给亡者,表示生命早已结束,但留下的思想和精神是长青的。
于是,从50年代末起,李嘉诚生产的塑胶花便大量地销往欧美市场,获得海外厂商一片赞誉,一时间大批订单从四面八方飞来,年利润也从三五万上升到1000多万港元,直至1964年,塑胶花市场一直旺盛不衰。
从此,李嘉诚得出一条重要的投资秘诀:不论做什么生意,必先了解市场的需求预谋制胜,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追上瞬息万变的社会,他之所以获得巨大的成功,这一重要谋略功不可没。
塑胶花使李嘉诚成为“塑胶花大王”,并让他赚得盆盈钵满。
然而,物极必反。早在李嘉诚开发塑胶花之前,他就预见到塑胶花迎合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只能风行一段时间。人类崇尚自然,而塑胶花无论如何不能取代有生命的植物花。
执全港塑胶业牛耳的李嘉诚,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塑胶花的大好年景还会持续多久?
长江公司拥有稳固的大客户,作为塑胶业的“大哥大”,自然还不愁市场问题。但是整个行业走下坡路,最后走向萎竭,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这样,竞争势必日益残酷。
此外,越来越多的因素在向李嘉诚敲响警钟。
塑胶厂遍地开花,塑胶花泛滥成灾。据港府劳工处注册登记的数据,塑胶及玩具业厂家,1960年为557家,1968年增加到1900家,1972年则猛增到3359家,该行业的就业人员,由1960年占全港制造业劳工总数的8.4%,增加到1972年的13.2%。据估计,该行业的厂家,有半数以上是塑胶花专业厂和兼营塑胶花的。
塑胶花业的兴旺,除它自身的优点外,迎合了人们赶时髦的心理,不能不是其中的主要因素。曾几何时,富人穷人,皆以系塑胶裤带为荣,到后来,渐渐鲜有人问津,人们还是觉得真皮裤带好。
塑胶花何尝不是如此,塑胶花就是塑胶花,不可能完全替代有生命的植物花。李嘉诚从海外杂志上了解到,有的家庭已把塑胶花扫地出门,种植真花。国际塑胶花市场,渐渐向南美等中等发达国家转移,而这些国家,也在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力生产塑胶花。香港的劳务工资与年递增,劳务密集型产业,非长远之计。
香港已出现过几次塑胶花积压,原因一是生产过滥,二是欧美市场萎缩,虽未造成大灾难,更未直接影响长江,却引起李嘉诚高度重视。
李嘉诚早有心理准备,因此,他一叶知秋,见微知著,未雨绸缪。
他的未雨绸缪,亦是不断投资,强化塑胶业的竞争能力,而是顺其自然,采取一种无方而治的态度,让其自兴自衰。
除了那次石油危机,出面解救塑胶原料暴涨危机外,李嘉诚已基本不插手塑胶花事务。
李嘉诚的主要精力放在缔造以地产为龙头的商业帝国,这是他蕴藏于心多年的抱负。与塑胶花相比,后者显得更重要,他实现了他的抱负,舆论给他戴上“超人”的桂冠。
识时务者为俊杰——李嘉诚正是这样一位商界俊杰。
用敏锐的眼光捕捉信息、把握商机。做人之未曾做,行人之未曾行,纵横捭阖,气势恢弘,张弛有度,具备过人的胆识和超人一等布局商势的头脑。那你一定能成为商界的佼佼者。
先放长线,再钓大鱼
李嘉诚忠告:最大的财富一定是时间最久的投资。
经商可分短线投资和长线投资。当然,最大利润的回报源于后者!李嘉诚非常注重自己的投资策略,提出了在必要时刻“舍短取长”的观点,其最大的特点是:宁要大商人式的长线投资不要小商人的短线投资。这倒不是因为李嘉诚看不起小商人,而是因为他摸透投资回报的利润法则——“最大的财富一定是时间最久的投资”。因此他主张“放长线钓大鱼”式的经营战术。
e是和黄最为成功的投资典范之一。10年前,和黄注资5亿美元收购e发展电讯事业,眼下e已位居英国第三大电讯公司,同时为以色列、香港及澳大利亚提供电讯服务。现今,和黄通过出售部分e股权取回全部投资成本,故此次的千亿港元交易全为投资利润。
有关收购消息传出后,长实系股价闻风而动。和黄今日收市报港元76.5元,升幅总达9%,连带其控股公司长江实业也获益匪浅,股价自3日前的58元升至今日收市的67.5元,飙升达1成以上。
和黄本是一家老牌英资企业,20世纪80年代初被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收购,组成长和系。在素有“超人”之称的李嘉诫领导之下,和黄致力业务多元化及国际化,迄今已发展成为一个包括港口、电讯、地产、零售及制造、能源及基建五大核心业务在内的综合型跨国企业。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和黄奉行“继续扎根香港,但同时也不排除在海外寻求投资机会”的经营策略,企业国际化进程加快。
1989年,和黄通过收购一家英国电讯公司,涉足英国电讯市场,但却出师不利,处于长期亏损状态。当时和黄在英国推出的CT2电讯服务,名为RAB-BJT(兔子),由于只能打出,不能打人,较同期其他技术逊色,因此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其产品模拟式电话价格迅速下跌,“兔子”只好宣布死亡,和黄也身受重伤,为此撤账14.2亿港元。
其后,和黄又于1994年投资84亿元成立e,推出个人通信网络。起初也不被业界看好,唯恐是CT2的翻版,不料后来却渐渐被消费者接受,手提电话的销售不俗。1996年4月,e在英国上市,随即成为金融时报指数100的成分股,打破最短日期成为成分股的纪录,同时也为和黄带来41亿港元的特殊赢利,并已收回全部投资。该股份至今虽未有赢利,但股价却比上市时提高了6成多,其市值也由当时的200多亿港元增至2000多亿港元。到1997年,e的英国客户突破了100万,成为英国第三大流动电话商。1998年2月,和黄出售4.3%的e股份,套现53亿港元;加上今次并购交易所得的220亿港元现金、220亿港元票据,以及650亿港元的德国电讯公司股票,估计和黄在这棵“橙”树上的回报已超过10倍以上。
卖“橙”的成功,是和黄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项交易,引起海内外市场的轰动,也引来无数人的羡慕,大家都想知道和黄集团主席李嘉诚经商的“秘诀”。在卖“橙”的记者会上,李嘉诚讲的一句话或许能给人以启示。他说:电讯业务是未来集团的发展重点,他已知道5年后和黄要做什么。同时,李嘉诚之子、和黄集团副主席李泽钜也谈到,做生意的时间规限是五年、十年,不是一年、两年,长实(长江实业有限公司)有些项目也是七年才有收成。可以说,着眼于未来、善于把握趋势是和黄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和黄集团从事电讯业已有10多年的历史,并非都是一帆风顺,也经历了不少曲折和艰难。在投资英国电讯市场初期,由于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受到海内外证券业的不断批评,甚至有人认为和黄在英国的这项业务到20世纪末都不会有收获。即使是经营e,也是历经数年奋斗才有今天的结果。但是李嘉诚凭着对未来趋势的正确分析与把握,坚持不放弃。在市场普遍对该项业务不看好的时候,他曾经亲自出面澄清市场上的传言,表示将继续支持在英国的电讯业务。果然只用了几年时间,和黄集团便从“橙”身上取得惊人的回报。
这种前瞻未来的作风,使李嘉诚的事业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上屡次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功。
20世纪60年代靠经营塑胶花起家的他,在此行业仍如日中天时,毅然出售其业务,改为投资地产业,奠定了他成为巨富的基础。到了90年代中期,李嘉诚又是香港大地产商中最早认识到地产业暴利时代已经过去的人,他在不停地出售手上即将落成的住宅物业的同时,积极向海外电讯业发展。目前,李嘉诚的和黄集团正在全力发展全球电讯市场,除投资英国外,和黄集团还向美国等国家的电讯市场进军。如1997年,和黄斥资24亿多港元,入股美国电讯公司WWC;1999年,和黄又宣布分拆以色列电讯在英美上市。
在完成出售e交易以后,和黄集团持有德国最大电讯公司Man-nes-mann10.2%的股权,是目前欧洲最大的流动电话商,其在欧洲的电讯业务将通过该公司发展及经营。在有记者问到出售“橙”之后,和黄集团的环球电讯业务长期发展策略是否有变化时,李嘉诚说,该集团仍会继续进行有关投资,并对其他国家电讯业务感兴趣。他并且表示,长实集团和和黄集团一定会参与高科技,而且可能与香港盈科数码动力合作。其中和黄正寻求发展电子商务,并可能于短期内将之分拆上市。此外,和黄集团的五大核心业务(基建、电讯、地产、进口及零售)表现良好,未来将会继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