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3 低调做人不为名利遮望眼(第1页)
Chapter3 低调做人,不为名利遮望眼
低调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学问,更是一种境界。低调是一种心怀高远的梦想,却甘愿处低的修养。低调是一种耐得住低就,才可以厚积薄发,达到人生、事业最高点的冲力;拥有处低瞻高的胸襟,才可以更好地展现登高望远的风度与气魄。不管是在家庭还是在工作中,李嘉诚都用他一贯的低调来管理他的员工,教育他的孩子。从而达到了公司蒸蒸日上,两兄弟都蜕变成为展翅大鹏!
勤俭持家,享受平淡
李嘉诚忠告:衣服和鞋子是什么牌子,我都不怎么讲究。一套西装穿十年八年是很平常的事。我的皮鞋十双有五双是旧的。皮鞋坏了,扔掉太可惜,补好了照样可以穿。我手上戴的手表,也是普通的,已经用了好多年。
一夜暴富之后,大部分的人会选择一种纸醉金迷的生活。让自己沉浸在娱乐场所的灯红酒绿之中。这种人,迟早会将到手的财富挥霍一空,而且很容易成为舆论攻击的对象,引起别人的不满。
而李嘉诚则不然,即使自己成为了公司的董事,即使自己已经成了身家上百亿的老板,他却从来不会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财富。相反,他仍然会过着和之前相差无几的生活,享受着自己生活的平淡,并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李嘉诚从一家小塑胶厂起家,直到登上香港地产业的龙头老大,成为香港首富,这期间经过了30多年。至今他仍住在1962年结婚前购置的深水湾独立洋房里。李嘉诚有两艘游艇,已经使用了很多年,如今看来也算不上豪华。李嘉诚的衣着也一直保持朴素:他常穿不算名牌、款式比较陈旧的黑色西服。李嘉诚自己曾说过:“衣服和鞋子是什么牌子,我都不怎么讲究。手上戴的手表,也是普通的,已经用了好多年。”在公司,李嘉诚每天都与职员吃一样的工作餐,他去巡视工地时,他也总是与工人们一起津津有味地吃盒饭。
李嘉诚的生活不但离奢侈这个词很远,甚至称得上是非常俭朴,他不抽烟、不喝酒,也极少跳舞,唯一的“高档”嗜好就只有打高尔夫球而已。
人们经常会看到李嘉诚穿着那套西服出席各种场所,甚至是规格极高的会晤或宴客,但谁也不会想到,那是已经穿了十几年的西服,且不是什么名牌产品。他说他对于牌子不怎么讲究,他手上戴的那块手表已用了十几年,而且也是一块极为普通的手表。他有几双皮鞋,但一半是坏了的,可他从不舍得扔掉,补好后再继续穿。有一年他到北京办事,发现皮鞋的饰带烂了,索性剪掉,成了一只有带另一只没带的样子。
而且李嘉诚在公共场合表现得非常低调,非常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很多曾经成功的商人无不是因行为不检点而断送了自己的前程。李嘉诚视自己的名誉为生命,在他看来,清誉比荣誉更为重要。李嘉诚处世非常小心,就算是很细微的问题,他也都会认真对待,以免给对方造成麻烦,或产生什么想法。不知内情的人都以为,李嘉诚应该对自己“超人”的称号早已坦然接受了,但事实并非如此。一位记者在访问时直称他是香港商界的“超人”,李嘉诚马上避嫌说此话过了,其实我是个普通人而已。
在一些社交场合,他对自己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比如他对那些女明星、港姐亚姐等就敬而远之,更不会与她们合照。香港某刊物曾重金悬奖称,如果哪位女明星能和李嘉诚合照,他们可出40万港元的天价买她的照片。
而且,李嘉诚的勤俭精神对下一代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儿子李泽楷回忆,在他6岁的一次外出乘坐泛美航班时,父亲先把他带进了头等舱,之后又把他送进了经济舱,并对极不情愿的他说:“孩子,相信你还会回到这里,那时你看到的一切都证明了,你是通过艰苦的努力赢来的。”李嘉诚送李泽楷到美国去读书,除了给他提供学费和生活用品等必需费用外,一分钱也不会多给,李泽楷的零花钱都是在麦当劳打工,或在高尔夫球场做球童挣来的。李嘉诚坦言,当年他朋友的儿子到外地读书,朋友送给儿子的是一辆新款敞篷车,而他只是给两个儿子各买了一辆自行车,骑着这样的车子行驶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校园里,更显得极为方便。直到一次看到儿子身负几十磅的东西,冒雨在车群中“之”字形穿梭,险象环生浑身透湿时,才决心给儿子买一辆坚固的车子去开。
更让人觉得不能理解的是,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后,兴冲冲地要求在自己父亲的公司工作时,却被李嘉诚拒绝了,他希望儿子能自己去打江山,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两个儿子双双去了加拿大,一个搞了地产公司,一个成为当地银行的合伙人,经过努力他们成为加拿大商界令人瞩目的佼佼者。
许多成功的商人都有低调务实的性格,即使在成功之后,也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不露富,不爱张扬。“人怕出名猪怕肥”是他们遵循的古训,这种低调和谨慎,使他们在做生意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冷静和理性,决策更加务实和科学,也为他们免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避免掉进各种陷阱。当然,保持低调并不意味着丧失志向,压抑商人前进的动力。但有志向一定要深深地藏在心里,特别是那些会引起一些心胸狭隘的人猜忌的志向。一定要向大家证明,你是一个有志向但是绝对没有野心的人,即便是你有了钱,也是为社会而赚钱,为社会而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够给人、给社会一个美好的印象,也才能够实现你心中真正的理想。
财不外露,投身公益
李嘉诚忠告:我的钱来自社会,也应该用于社会,我已不再需要更多的钱,我赚钱不是只为了自己。为了公司,为了股东,也为了替社会多做些公益事业,把多余的钱分给那些残疾及贫困的人。
什么才是真正的财富?并不是说你已经有了多少的财产和资本。表面上看起来很风光的人内心往往都会很空虚,因为他们不知道除了金钱之外还有什么值得他们付出的东西。
但李嘉诚和他们不一样,李嘉诚的财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富。他资产众多,却从不炫耀,而且他还热心公益事业,用自己的努力去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才是真正的财富,这才是名利双收的富贵!
李氏于1950年创立长江工业,以经营塑胶制品起家,之后转型为物业公司,并于1972年在联交所上市。到1979年及1985年,李嘉诚更先后收购和黄及港灯拓展业务。创业至今已有56年,李嘉诚的“王国”由最初的塑胶花发展至现时涉及物业发展和投资、港口及相关服务、电讯、酒店、零售、能源、基建、财务及投资、电子商贸、建材、媒体和生命科技等,业务遍布全球54个国家,统领约22万名员工,规模之大可谓富可敌国。
李嘉诚少年时家境并不富裕,自小便出来帮补家计,也许是因为有这些刻苦经验,他白手兴家后,始终不忘回馈社会。基于拥有这样的信念及缔造美好世界的祝愿,李嘉诚于1980年成立“李嘉诚基金会”,主要对内地及外地的教育、医疗、文化、公益事业作出有系统的资助。根据基金会网站公布的数字,20多年来,基金会已捐出及承诺之款项约77亿元,其中64%用于内地的助教兴学、医疗扶贫、文化体育事业。他又积极推动旗下企业集团捐资及参与社会公益项目。基金会的项目亦为不少人所熟悉,包括为内地偏远地区贫困病人提供“医疗扶贫”行动;推出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及捐资筹建和发展长江商学院等。
2005年,李嘉诚捐赠10亿元与香港大学医学院,以协助提升港大的发展能力。这笔捐款的数目为亚洲历年来单一捐款纪录之冠,引起社会轰动。
出于一份“饮水思源”的情怀,也因为自幼家贫,未有接受正规高深教育的机会,令李嘉诚至今引以为憾。故此,他20多年来累计捐资逾23亿元,独力支持在家乡潮汕地区建立汕头大学,以推动这个发展基础薄弱的地方的文化及经济发展,令一众“同乡子弟”能够得到“知识的力量”。
2006年,李嘉诚对外宣布,未来将他个人三分之一的财产捐献给公益事业,将部分资产归入其一手创建的李嘉诚基金会。而在这一年的《福布斯》排行榜中,李嘉诚的个人财富大概约为1500亿元。
李嘉诚在长和业绩会上表示:“基金会是我第三个儿子,基金会的分量有一日一定不会少于我的财产的1/3。基金会由1980年成立至今,捐款已近80亿港元,未来如有好的项目,基金会一定会捐出更多。基金会内拥有股票及现金,但一定不会影响长实、和黄或赫斯基的业务。”但基金会现时拥有多少财产,他从来没有透露过。
李嘉诚这样强调,“基金会是100%做慈善,帮助有需要的人,只是一直不喜欢将基金会用慈善两个字。”他指出,基金会规定无论家族成员或是董事,都不能从基金会拿取一分一毫,基金会是百分百做捐献的。
他自己曾经说过,自己大概有至少30%的时间,是用在公益事业上。而少年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令他深深体会到健康和知识的重要性,他深信两者是国家富强之本,亦因此对支持内地及香港的教育医疗事业不遗余力。他更说过:“如果有人能够在支持医疗、在教育方面帮助很多的话,你叫我给他叩头都可以。”
李嘉诚建立商业王国的天赋是难以复制的,但他为人处世的原则和价值观却是可以学习的。很多地方的一些人一夜暴富后,一味贪图奢侈与虚荣,炫耀比阔,宣泄物欲,已成一种病态,而且具有极强的社会传染力,导致社会心态失衡。这不仅割裂了中华民族“乐善好施”的传统,而且加剧了两极分化和社会矛盾。而李嘉诚却用自己的财产多做善事,讲究“取诸社会、用诸社会”,将赚来的钱用在适当的地方,弘扬中华民族济贫恤孤的传统美德,对孤寡老人、贫困学子慷慨施助,产生了非常积极的社会效应。
对于李嘉诚而言,金钱并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因素。他常常说的一句话是,“富贵”这两个字必须分开而看,“富”者不一定“贵”,真正值得珍贵的,还是在于你为社会做了什么,在于所做之事能否令世人得益:“只有你做些让世人得益的事,这才是真财富,任何人都拿不走。”
因此,他眼中真正的“富贵”,是必须懂得用金钱去回馈社会,如不能做到这样,即使拥有了金钱,也只不过是“富而不贵”。他并说:“如果再有一生的话,我还是走这条路。”
一个人的人生怎样才算完美,不是说自己拥有多少金钱。而是要看自己为这个社会作出了多少贡献。那些投身于慈善事业中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人,一个人想要变得富有,不是说自己拥有多少钱,而在于自己帮助了多少人。因为,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在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升华了自己。而这个时候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比起来,已经黯然无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