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金蝉脱壳绝境生存好方法(第1页)
第十一章金蝉脱壳——绝境生存好方法
脱是为生存,壳是金蝉的外表,为了生存就需要方法,在方法中分身有术,达到得以生存的目的。
人生之中,处困境、逆境不少,甚至面临绝境之地,在危难之时,求人不如求已,求神不如求方。
1、忠臣以死保枭雄
公元前204年5月,楚汉大战于荥阳,项羽数十万大军把刘邦围困在荥阳城内,内无粮草,外无援兵,战事对刘邦极为不利。这时,刘邦部下纪信想出了使刘邦脱身的好主意。
夜深人静的时候,荥阳城东门忽然大开,两千多妇女和士卒从东门一涌而出。楚军以为汉军夜间突围,便把军队集结在城东,向出城的妇女和士卒进攻。这时,纪信化装成刘邦,坐着车子,张着黄色的伞盖,从城里出来。有人喊着:“城里粮食光了,汉王投降了。”楚军信以为真,都到城东来看热闹,项羽大喜,也准备接受刘邦投降。可走近一看,原来车上坐着的不是刘邦,而是穿着王服的纪信,忙问:“汉王在哪里?”纪信回答说:“已经从城里出去了。”原来,正当纪信冒充汉王在城东门诈降的时候,刘邦趁楚军不注意,率领数十骑从西门逃走了。等项羽发现去追击,刘邦已逃回关中。项羽气急败坏,下令烧死纪信。荥阳脱险之后,刘邦又重新集结兵力,与项羽顽强抗争。经过一年多的怒力。终于在公元前202年,破项羽于垓下,项羽逃到乌江自杀。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结束了,刘邦称帝,建立汉朝。
2、熊厚发金蝉脱壳
1936年10月底,熊厚发率领二十八师渡过黄河以后,已进至一条山地区。敌马步芳部立即集结重兵,对我西进部队进行围攻。11月6日,敌人集中主力向八十八师阵地展开了猛烈的进攻。熊厚发指挥部下将士依据既有的土城堡,对敌人进行了坚决的还击,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冲锋。敌人在遭到一次次沉重的打击后,并没有就此罢手,反而调集更多的兵力展开更为猖狂的进攻。面对优势敌人的进攻和敌增援部队的不断涌来,熊厚发指挥大家再一次打退了敌人的冲锋后,即命令战士用青海各县民团遗弃的军服装饰成一些假人分别安放在堡子上和堡门两边,再放上一些已被打坏了的破枪。布置好了后,熊厚发即率领八十八师全体将士迅速地撤离阵地,秘密地从后面转移了。敌人经过再次调整和组织,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再次向八十八师阵地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八十八师阵地再次被炸得硝烟弥漫,火光闪闪,进攻的敌人也边打边冲。但八十八师阵地上却毫无动静,只能看到一些“红军”伏在堡子上或堡门的两旁持枪以待。进攻的敌人犹豫了,怎么回事?红军是不是想来一个“诱敌深入,一网打尽”。就这样,进攻的敌人既不能退,又不敢向前冲,爬在地上,边打边爬,但越是靠近了越不敢爬了。敌人只得集中火力再来一次轰炸扫射之后,才开始了猛烈的进攻。这样前后折腾了一个多小时,敌人才冲到了堡子墙根。近前一看,堡内已空无一人,只有一些破烂衣服。此时敌人才发觉是中了熊厚发的“金蝉脱壳”之计,但为时已晚,八十八师连影子都看不见了。
3、文过饰非,脱中保声望
1956年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做了“秘密报告”,揭露、批评了斯大林肃反扩大化等一系列错误,引起苏联人及全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响,大家议论纷纷。
由于赫鲁晓夫曾经是斯大林非常信任和器重的人,很多苏联人都怀有疑问:既然你早就认识到了斯大林的错误,那么你为什么早先从来没有提出过不同意见?你当时干什么去了?你有没有参与这些错误行动?
有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再次批判斯大林的错误,这时,有人从听众席上递来一张条子。赫鲁晓夫打开一看,上面写着:“那时候你在哪里?”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赫鲁晓夫很难做出回答。但他又不能回避这个问题,更无法隐瞒这个条子,这样会使他失去威信,让人觉得他没有勇气面对现实。他也知道,许多人有着同样的问题。更何况,这会儿台下成千双眼睛已盯着他手里的那张纸,等着他念出来。
赫鲁晓夫沉思了片刻,拿起条子,通过扩音器大声念了一遍条子的内容。然后望着台下,大声喊到:
“谁写的这张条子,请你马上从座位上站起来,走上台。”
没有人站起来,所有的人心怦怦地跳,不知赫鲁晓夫要干什么。写条的人更是忐忑不安,心里后悔刚才的举动,想着一旦被查出来会有什么结局。
赫鲁晓夫又重复了一遍他的话,请写条的人站出来。
全场仍死一般的沉寂,大家都等着赫鲁晓夫的爆发。
几分钟过去了,赫鲁晓夫平静地说:“好吧,我告诉你,我当时就坐在你现在的那个地方。”
面对着当众提出的尖锐问题,赫鲁晓夫不能不讲真话。但是,如果他直接承认:“当时我没有胆量批评斯大林”,势必会大大伤了自己面子,也不合一个有权威的领导人身份。于是赫鲁晓夫巧妙地即席创造出一个场面,借这个众人皆知其含义的场景来婉转、含蓄地隐喻出自己的答案。这种回答既不失自己的威望,也不让听众觉得他在文过饰非。同时赫鲁晓夫创造的这个场景还让所有在场者感到他是那么幽默风趣,平易近人。
4、张良明哲保身
西汉张良,字子孺,号子房,小时候在下邳游历,在破桥上遇到黄石公,替他穿鞋,因而从黄石公那儿得到一本书,是《太公兵法》。后来追随汉高祖,平定天下后,汉高祖封他为留侯。张良说道:“凭一张利嘴成为皇帝的军师,并且被封为万户侯,位居列侯之中,这是平民百姓最大的荣耀,在我张良是很满足了。愿意放弃人世间的纠纷,跟随道人去云游。”司马迁评价他说:“张良这个通达事理,把功名等同于身外之物,不看重荣华富贵。”
张良的祖先是韩国人,伯父和父亲曾是韩国宰相。韩国被秦灭后,张良力图复国,并说服项梁立韩王成。后来韩王成被项羽所杀,张良复国无望,重归刘邦。楚汉战争中,张良多次计出良谋,使刘邦险中转胜。鸿门宴中,张良以过人的智慧,保护了刘邦安全脱离险境。刘邦采纳张良不分封割地的主张,阻止了再次分裂天下。与项羽和约划分楚河汉界后,刘邦意欲进入关中休整军队,张良劝阻,认为应不失时机地对项羽发动攻击,最后与韩信等在垓下全歼项羽楚军,打下汉室江山,
前201年,登上了皇位的刘邦嘉封功臣。张良作为文臣而没有战功,汉高祖刘邦却盛赞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纵观张良的一生,特别是他在辅佐刘邦创立西汉王朝的过程中,思谋深远,积极务实,气度宽宏,审时度势,因时制宜,良策迭出,妙计泉涌,堪称千古良辅,智慧的化身。就是在建功立业之后,他也能巧妙地斡旋于王戚贵族之间,不但明哲保身,而且潜心著书立说,彪炳青史,成为我国古代谋略家行列中的佼佼者,为后世所景仰赞颂。
和其它封建王朝一样,汉王朝的最高统治阶层,其中的倾轧和争斗也是相当复杂而激烈的。如果稍有不慎,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卷进漩涡而被吞没。在这种残酷的“皇室斗争”中,张良也显出了他的过人之处,他施行“巧计不间亲”之策,实乃金蝉脱壳之法。汉十年(前197年),高祖欲废吕后之子——太子盈,改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遭众大臣反对,而没有结果。吕后让其哥哥建成侯吕泽强劫张良,令其谋划。张良无奈,只好说出心里话:“始(起初)上(皇帝)数在困危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以其好恶)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吕泽再三威逼出策,张良只好授意迎请“商山四皓”为太子羽翼。汉十二年的一天,刘邦设宴,太子盈跪在身边侍候,忽见四位须眉皓白、衣冠楚楚的老人跪在太子身后,这就是高祖仰慕已久而屡求不应的四位隐士。宴后,刘邦指着“四翁”无可奈何地对戚夫人说:“我想换太子,这四人辅佐他,羽翼已成,难动了!”
此后,张良杜门谢客,辞病不朝,假托神道。其实这是张良“明哲保身”良苦用心一种高明的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