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二章 从平庸到优秀需要你行动(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时时想到“今天”、“明天”、“下周”、“以后”等诸如此类的词语跟“永远不可能做到”、“我不行”意义相同,要变成“我现在,此时此刻就去做”的那种人。当你潜意识中存在“我要立即行动”,从小事做起,坚持不懈,行动就会变成你的习惯,你也就成为一个行动的高手了。

采取正确的行动,别南辕北辙

从平庸到优秀的秘密是这样的:要采取行动(行动是超越平庸的第一要素),更要采取正确的行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完全知道要成功他们必须做什么,但他们却迟迟不愿意采取正确的行动。殊不知,一个人如果采取方向不正确的行动,那么,他行动得越积极,离他想要企及的目标就越远。

从前有一个魏国人,要到楚国去。他带了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不问青红皂白地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儿去,他大声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方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那人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打紧,我带的路费多着呢!”路人极力劝阻他说:“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你路费多也只能白花呀!”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路人无奈,只好松开了拉住车把子的手,眼睁睁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国人走了。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吧。故事中的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么,他条件越好,他就只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我们必须引以为鉴,必须深谙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获得成功,重要的是找出正确的行动策略,而非匆忙采取行动。

还有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小故事。

洛洁走下码头,看见一些人在钓鱼。出于好奇,他走近去看当地有什么鱼,好家伙,看到的是满满一桶鱼。

那只桶是一位老头儿的,他面无表情地从水中拉起线,摘下鱼,丢到桶里,又把线抛回水里。他的动作更像一个工厂里的工人,而不像是一个垂钓者在揣摩钓钩周围是否有鱼。他知道鱼会来的,无疑。

洛洁发现,不远的地方还有七个人在钓鱼,老头儿每从水中拉上一条鱼,他们就大声抱怨一阵,抱怨自己仍然举着一根空杆。

这样持续了半小时:老头儿猛地拉线、收线,七个人嘟嘟囔囔地看他摘鱼,又把线抛回去。这段时间其他人没有一个钓到鱼,尽管他们只处在距老头儿十几米远的地方。真太有意思了!

这是怎么回事儿?洛洁走近一步想看个究竟。原来那些人都在甩锚钩儿(甩锚钩儿是指人们用一套带坠儿的钩儿沉到水里猛地拉起,希望凑巧挂住一群游过去的小鱼当中的某一条)。这七个人都拼命地在栈桥下面挥舞着胳臂,试图钓起一群群游过的小鱼中的某条鱼。而那位老头儿只是把钩沉下去,等一会儿,感到线往下一拖,然后猛拉线,当然,他就有鱼钓上来了。

老头儿收获了鱼,而他百发百中的秘密在于:只在钩子上方用一点诱饵而已!他一把线放下去,鱼就会开始咬饵食,他会感觉线动,然后再把鱼钩从厚厚的一群鱼当中一拉,有啦!

使洛洁吃惊的不是那位老头儿简单的智慧,而是这样一种事实:那一群嘟嘟囔囔的人看得很清楚老头在干什么,他是怎样使用最简单的方法获得超级效果的,但他们却不愿如法炮制,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他们没有收获,只有失望!

在现实社会中,只有选择了正确的方向或方法,再加上立刻行动,才会达到我们真正想要的产出。

简而言之,采取行动固然重要,但是采取正确的行动更重要。选对方向和方法是有效行动的原动力。只有有了正确方向和采取正确方法的行动,才会产生最大的效益。

三思而后行

一个人想到达成功的彼岸,需要停止抱怨,抛开所有的借口,用行动创造梦想中的生活。但是,在这样做之前,还需要花费一点点时间设计一下生活。在没有设定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之前,在没有理性地权衡利弊之前,千万不可以盲目地采取行动;否则,等待你的只有死路一条。

以色列情报机构首脑摩迪沙的高级间谍伊莱?科恩秘密地打入了叙利亚的情报机构,担任了顾问要职,能够获取叙利亚的许多军事机密。

有一次,科恩获悉老牌纳粹分子费朗茨?拉德马赫尔匿藏在叙利亚。由于在战时,纳粹德国丧心痛狂地灭绝犹太民族,因此,战后由犹太民族为主体的以色列以追捕逃脱的纳粹分子为己任,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费朗茨是个二战期间残害了600万犹太人的刽子手,是个久捕不获的漏网分子,如果抓获了这个纳粹分子,将会大大振奋以色列国民的精神和官兵的士气。

科恩立即将这个情报发给摩迪沙,建议由他就近将这个纳粹刽子手除掉。这个建议确实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是摩迪沙却下令给科恩:“切勿行动,请放弃这个目标!”

个中原因只有摩迪沙自己清楚,因为除掉了费朗茨,势必要暴露科恩的身份,而当时,中东形势非常紧张,科恩的主要任务是搜集叙利亚的军事情报。费朗茨虽然罪恶滔天,但现在对以色列已经构不成任何威胁,而叙利亚正准备和以色列进行战争。两者相比,摩迪沙当然宁可牺牲一个次要目标,而要抓住一个主要目标。科恩接到了总部的指令,心有不甘,所以再次请示:“让我给那个纳粹分子寄一枚炸弹去,恐吓他一下。”

摩迪沙仍旧指示:“切勿行动,请放弃这个目标!”

科恩终于明白了总部的意图,专心致志地搜集叙利亚的备战情报,他发现在戈兰高地,叙军正在修筑强大的工事,就把这个情报发给了总部。

不久,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了,以色列根据科恩提供的情报很快攻占了戈兰高地,从而使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大获全胜。当然,科恩从此在叙利亚也无法存身了,不过,这还是非常值得的。

这启示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在行动之前,一定要经过缜密的思考。盲目行动或者跟风行动,往往难有好的收获,相反却会给自己带来一些致命性的打击。“思考永远是行动的前锋。在行动之前一定要先深思熟虑,做个合理的安排,切不可鲁莽行事。”当巴菲特的儿子霍华德成为一名共和党人的时候,股神巴菲特如此告诫他。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此为警示。

在行动之前,先思考一下吧!思考是没有任何坏处的。任何行动(除了突发事件)在进行之前,先进行前期的准备和分析,对寻求更好的结果是非常有利的。千万别小看这样的思考,多数的成功人士,他们从来不会盲目行事,没有周密的计划,没有合理的安排,他们不会仅凭一时的热情去做任何事情。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对他们来说是很明了的,那就是失败,甚至是粉身碎骨,死无全尸。

首先是思考,然后是将思考转化为行动。经过思考后的行动,相对就有了竞争力。在完成既定的目标和计划时,经过思考的行动不仅会有与合作者之间清晰而完整的沟通,更有了对目标的正确认知。这样在完成目标的时候,行动才有更准确的方向。只有先具备了思考的习惯,才能在遇到任何棘手问题时,让自己首先冷静下来,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一旦你养成了行动前先思考的习惯后,你将会注意到你的生活和工作发生的是质的变化。

有了想法,就及时付诸行动

在采取行动之前,保持谨慎态度是必要的。可是,如果因谨小慎微而不思进取,以致丧失发展或取胜的机会就得不偿失了。有道是:“不成熟的尝试.胜于不付诸行动的良策。”我们千万不能因为过于谨慎,畏首畏尾,或因为害怕承担风险或失败而怯于尝试;否则,极有可能让良策胎死腹中,自然无法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

如果你有三分良策,就付诸三分行动吧。一个人过于谨慎,只会剥削自己行动的时间和精力。有些事情固然必须在十分了解后,才能开始行动。然而,大多数的事情是先了解三分就可以开始行动了,然后在行动中逐渐深入了解,进而采取相应的举措。遗憾的是,总有一些人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迟迟不敢放手去做。他们为了追求每件事的“完美”,反而连一件事情也无法“完成”。

事实上,“完美”只是一个目标,唯有通过每一次的“完成”才能使行动的作品更趋于“完美”。不要让“完美主义”的情怀成为事情“完成”的绊脚石。如果一个人为了追求“完美”,而不敢去“完成”第一个作品,他便永远品尝不到完美的硕果。

爱迪生可以说是19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家,他的名字和一系列辉煌的成就联系在一起。但是在他的成功背后,其实却经历过许许多多失败的尝试。据说他在研究电灯的过程中有过上千次失败的记录。

1877年,爱迪生开始了改革弧光灯的试验,为了使实验达到满意效果,需要寻找一种能经住2000度的高温燃烧1000小时以上的灯丝。爱迪生开始了艰苦的寻找过程。他先后做了1600种不同的试验,试用了各种各样的物质。奋斗了近五六个月,结果发现只有白金比较适合,但是白金比黄金还贵重,用来做灯丝是根本不现实的。

后来,他全力在碳化上下工夫,仅植物类的碳化试验就达6000多种。他做了200多本笔记,达四万余页。先后共经过三年时间,直到1880年上半年,爱迪生才研制出比较满意的竹丝灯丝。后人在此基础上研制出用钨丝做的灯丝,一直沿用到今天。

试想,如果爱迪生畏首畏尾,未能把一个个所谓不完美的想法投入到一次次不成熟的尝试中去,他能最终研制出较为理想的灯丝吗?肯定不能!恐怕,人类用灯照明的历史也不知道要往后延迟多少年呢!事实上,爱迪生把这种想法勇于付诸尝试的精神,正是他得以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你是“完美主义”者,建议你也像爱迪生一样,成为一个“完成主义”者。我们不必在乎成果如何,也不要太介意别人的批评和指点。只要你积极地开始行动,完成三分成果,就必定能够为下一个行动做好准备,完成五分的成果。如此类推,最终就能完成十分的成果。

一言以蔽之,成为优秀者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争做行动派的完成主义者,不做头脑派的完美主义者。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完美主义”者其实是害怕不完美,被完美的意识给控制住一切,因为过于追求完美、恐惧不完美的结果,所以变成凡事要十分的准备才能开始行动起来,但是越准备总会越觉得不足。其实,那些都是头脑的想象罢了。在务实者看来,许多准备都是多余的,除非你开始行动进入实务,你才会明白你真正缺乏哪些东西,这样再回头准备才能务实,然而,再进一步改进,输出的才是真务实,才能“烹制”出甜美的果实。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