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摆脱平庸需成熟成熟从反省开始(第4页)
为此,李开复建议年轻人,给自己一些机会展示这方面的能力,或许就会像他一样,会惊讶自己在这一方面的潜力远远超过了自己的想象。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巨大的创造潜能,只是它们就像漂浮在海面上的一座冰山,我们只看到它露出水面的极小部分,而绝大部分则隐藏在深处,不为人所察觉。多数人只使用了天赋潜能的10%,另外90%还没被开发出来。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这一点,就会唤醒自己的创造意识,把那部分未曾启用的潜能转化为获取成功的强大力量。那么,你就会像李开复那样,告别平庸,走向卓越。
五年前,斯蒂芬?阿尔法经营的是小本农具买卖。他过着平凡而又体面的生活,但并不理想。他家的房子太小,也没有钱买他们想要的东西。阿尔法的妻子并没有抱怨,很显然,她只是安于天命而并不幸福。但阿尔法的内心深处变得越来越不满。当他意识到他的爱妻和两个孩子并没有过上好日子的时候,心里就感到深深的刺痛。
但是现在,一切都有了极大的变化。阿尔法有了一所占地两英亩的漂亮新家。他和妻子再也不用担心能否送他们的孩子上好的大学了,他的妻子在花钱买衣服时也不再有那种犯罪的感觉了。次年夏天,他们全家都将去欧洲度假。他们过上了真正的幸福生活。
阿尔法说:“这一切的发生,是因为我利用了信念的力量,使得我的潜能充分发挥了出来。五年以前,我听说在底特律有一个经营农具的工作。那时,我们还住在克利夫兰。我决定试试,希望能多挣一点钱。我到达底特律的时间是星期天的早晨,但公司与我面谈还得等到星期一。晚饭后,我坐在旅馆里静思默想,突然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可憎。‘这到底是为什么!’我问自己,‘失败为什么总属于我呢?’”
阿尔法不知道那天是什么促使他做了这样一件事:他取了一张旅馆的信笺,写下几个他非常熟悉的、在近几年内远远超过他的人的名字。
其中两个原是邻近的农场主,现已搬到更好的地区去了;其他两位阿尔法曾经为他们工作过;最后一位则是他的妹夫。
阿尔法问自己:是什么使这五位朋友拥有优势的呢?他把自己的智力与他们作了一个比较,阿尔法觉得他们并不比自己更聪明;而他们所受的教育,他们的正直、个人习性等,也并不拥有任何优势。终于,阿尔法想到了另一个成功的因素,即主动性。阿尔法不得不承认,他的朋友们在这点上胜他一筹。
当时已快深夜三点钟了,但阿尔法的脑子却还十分清醒。他第一次发现了自己的弱点。他深深地挖掘自己,发现缺少主动性是因为在内心深处他并不看重自己的能力。
阿尔法坐着度过了残夜,回忆着过去的一切。从他记事起,阿尔法便缺乏自信心,他发现过去的自己总是在自寻烦恼,总对自己说“不行,不行,不行”!他总在表现自己的短处,几乎他所做的一切都表现出了这种自我贬值。
终于,阿尔法明白了:如果自己都不信任自己的话,那么将没有人信任你!
于是,阿尔法作出了决定:“我一直都是把自己当成一个二等公民,从今以后,我再也不这样想了。”
第二天上午,阿尔法仍保持着那种自信心。他暗暗以这次与公司的面谈作为对自己自信心的第一次考验。在这次面谈以前,阿尔法希望自己有勇气提出比原来工资高750美元甚至1000美元的要求。但经过这次自我反省后,阿尔法认识到了他的自我价值,因而把这个目标提到了3500美元。结果,阿尔法达到了目的,他获得了成功。
阿尔法的事例启示我们,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绝大多数人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自知与自信的气质。一个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又拥有积极心态的人,他的个人潜能将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进而迎来辉煌的人生。鉴于此,我们十分有必要澄明心迹:
1。我生命的意义,即生命目的在哪里?
2。我是谁?我的理想是要成为怎样的人?
3。我有哪些价值观?
4。我有哪些信念?
5。我一生的策略是什么?
6。今天有哪几个要实现的大目标?
7。目前的短期目标有哪些?
8。我每天所要践行的事情有哪些?
慎独,你做得到吗?
几千年来,有个非常特殊的词汇常挂在中国人嘴边,那是修身最高的境界——“慎独”。慎独是一种思想,也是自我修养的重要手段。在古代的典籍中,人们一般把慎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
其实,慎独,关键是一个“独”字。“独”是什么?独是别人看不见听不见的地方,它不仅是指外在的空间,更重要的是指人的心灵。朱熹就说过:“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只要心中有道德,脑中有纪律,手脚有约束,把独处也当作光天化日,就能做到慎独。朱熹有言:“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显明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精粗隐显,无不慎之。”
有一天,子夏去拜见曾参,曾参也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一向严于律己,以孝行著称。曾参看了看子夏,打趣地说:“怎么一阵子不见,你就如此发福啊。”子夏不以为意,反而乐呵呵地回答说:“我打了一个大胜仗,心情舒畅无忧,所以身体就胖起来了。”曾参有些摸不着头脑了,疑惑地问:“这话是什么意思?”子夏说:“我终日在家读书,学习先王(泛指贤帝尧舜等)之道,觉得他们的仁义道德和高尚的德行,实在是高山仰止,令我心生敬佩仰慕之情,觉得能效仿他们一定很快乐。可是出门之后,当我看见富贵人家身穿绫罗绸缎,享受豪宅美食,夜夜笙歌曼舞,逍遥自在。我又不由心生向往之情,觉得能像那样生活一定很幸福。两个念头不断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激烈争斗,难分胜负,我寝食难安,心中不宁,所以身体日益消瘦。现在先王之道终于在心中占了上风,取得了绝对胜利,我的心情又恢复了安宁祥和,所以身体自然发胖了。”
曾参听了,连连称赞子夏,对他更为敬重了。
古圣今贤们所说的“人恒过”,意即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并不是说人们可以不自律,不严己,不加强道德修养,不追求高尚品格的遁词。孔子认为,人们如果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就必须“躬自厚”、“求诸己”。孔子的门生子夏无疑是遵照其教导,严格要求自己的典型。如果一个人通过反躬自省,感到自己是忠诚踏实的,那便是最大的快乐。正因为这样,子夏才由瘦而胖,并因此而欢欣愉悦。
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我的挑战与监督,慎独是在人们精神戒备最薄弱时激发出的一种自律意识。在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可以“慎众”,在人前中规中矩,一丝不苟。然而,当所有外力忽然消失的“真空状态”出现时,本性就可能动摇,蠢蠢欲动的私心杂念也将改变人的道德底线和行为准则。“慎独”最能考验人的意志和品行,倘若修身能度过“慎独”的关卡,就不失为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此外,慎独还是一种境界。古往今来,达到慎独境界者不乏其人。柳下惠坐怀不乱;曾参守节辞赐;萧何慎独成大事;东汉杨震的“四知”箴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慎独拒礼;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北宋范仲淹食粥心安;袁采“处世当无愧于心”;李幼廉不为美色金钱所动;元代许衡不食无主之梨,“梨虽无主,我心有主”;叶存仁“不畏人知畏己知”;曾国藩的“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其所谓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