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中体现完美(第1页)
和谐中体现完美
孔子赞美韶乐,赞美舜,就是赞美快乐而平和的人生,而不是去打打杀杀。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
“韶”是韶乐,舜的音乐。“武”是武乐,周武王的音乐。孔子这话是说:的韶乐尽善尽美,周武王的武乐很美,但不善,所以还不能算尽善尽美。
孔子为什么说周武王的武乐很美,但不善,因此不能算尽善尽美?
因为周武王的武乐带有杀气。
武王伐纣,以暴易暴,因此其武乐必然带有杀气。有杀气的音乐让人震惊震奋,也是好音乐,但失于温柔敦厚之旨,所以不能算尽善尽美。
舜乐则不然,大舜之治天下也,无为而治。孔子说: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意思是无为而治的人是谁呀?就是舜嘛。舜有什么可治的呢?没什么可治。他只治心,让自己恭谦处静,这样就可以当好天下的王了。
舜以无为治天下,不搞事,见时机差不多了就把天下让给禹,为人十分平和,毫无杀气,所以舜的音乐是纯粹的音乐,孔子为之向往,小心翼翼称它为“尽善尽美”。
舜的韶乐非常和气,毫无杀气,这样就会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高妙境界。《尚书·益稷》说:
“箫韶九成,凤皇来仪。”
“箫韶”就是韶乐。“九成”就是演奏了九叠九遍。“凤皇”就是凤凰。“来仪”就是来行礼。全句为:
舜把韶乐演奏了九遍,看见很多凤凰从天上飞过来向他行礼。
我们撇开舜能感化神鸟这个大的方面不管,凤凰听了韶乐就飞过来,至少说明了这种音乐非常和气,凤凰才会不害怕,才会飞过来。
舜的韶乐没有杀气,所以能把凤凰招来,孔子才会赞美它“尽善尽美”。
武王的武乐尽是杀气,可以鼓动人们去杀人,好听是好听,但太可怕了,因此孔子批评它“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借音乐说人,讲的是人不能带杀气,否则就难有大的成就。
舜让天下人美乐,武王让天下人疯狂,舜的境界高于武王。
舜为人快乐,与凤凰为舞,是个“活圣人”。
武王为人沉重,时时刻刻想报仇,时时刻刻想把纣王搞下台,虽然励精图治,但只是一台进攻的机器,是个“活死人”。
我们要做“活圣人”,不要做“活死人”。
“活圣人”的活是快活的活,“活死人”的活是活够了的活。
孔子赞美韶乐,赞美舜,就是赞美快乐而平和的人生,而不是去打打杀杀。
有人曾问亚里士多德:“受过教育的人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差别在哪里?”
亚里士多德告诉他:“这就如同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人之间的差别。”
亚里士多德在此也就是说,活人受过教育,而死人没有。什么教育?爱的教育,快乐的教育。
一个真正的活人肯定懂得怎样让自己活起来,动起来,高兴起来。“活”不仅是活着,还必须是快活才行。
《水浒》里的英雄喝了几碗酒,大呼“快活”。但他们还不是真正的快活,因为他们都是些杀人的人,杀人让他们痛快,但不能让他们真正的快活。他们心中有仇,有死结,他们能爱自己人,不能爱全人类,这就狭隘了,而快乐不可能由狭隘产生。
《西游记》里的美猴王吃了几个蟠桃,喝几口仙酒,连呼“快活”,但他还不是真正的快活。因为他在偷吃别人的东西。美猴王内心躁动,所以会被如来佛降服,正如孔子所讲:“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样看来,使我们“快活”的两大元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