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一坦荡做事就浩荡(第1页)
做人一坦荡,做事就浩荡
孔子说:“吾从众。”就是说要参与共同事业,与大家打成一片。能领导则领导,不然做普通一员也很好。
子曰:“君子坦****,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孔子说:君子坦坦****,小人经常悲悲戚戚。
曾有人问古希腊智者伊壁鸠鲁:“吃什么东西更有益?”
伊壁鸠鲁回答道:“我们与谁一起吃饭,比我们吃什么更重要。”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盛宴,那么我们难免要与别人一起吃饭。伊壁鸠鲁认为与谁一起吃饭要比吃什么更重要,的确如此。
与小人一起会让满座不欢,与胸怀坦**的人一起则会精神向上,尽享人生之美。
无须晦言,我们都曾经是小人。自私,心胸狭窄,斤斤计较,内向,厌恶开怀大笑者。处于这个阶段的人一天到晚晦气十足,有好机会也会失掉。
多次残酷的失败教训了我们,于是心胸开扩起来,让自己合作起来、动起来,重要的是,让自己爱起来,用一颗充满爱心的眼光看人、看事、看世界。
原来人生如此美好,山河大地,有情人生,一切都是可供享用的资源。
这就是心胸坦**的好处,它让人开阔、放大,纳入更多的风景。当然也能让人做成更多的事。
《吕氏春秋》中讲,晋平公问大臣祁黄羊:“南阳县缺一个县官,你认为派谁去最合适?”
祁黄羊立刻回答道:“解狐最合适。”
晋平公惊奇了:“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
祁黄羊说:“你只问我派谁去合适,并没有问他与我是不是仇人。”
晋平公听从了祁黄羊的话,派解狐做了南阳的县官。解狐上任后办事公正,获得了朝廷与老百姓的共同赞赏。
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赞扬祁黄羊胸怀宽广,以“德”为看人标准,不因私废事,值得学习。
胸怀宽广的人能化解宿仇,与昔日的对手共同生存、发展,甚至合作。
耶稣说:“要爱你的仇敌。”
有的人到处树敌,到处是敌人,这样就人为地制造了互相敌视的凶险环境。只有打开心胸,互相包容,这个世界才会和平发展。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名为《一位中国作家对当今世界的呼吁:化解宿仇》,全文如下:
对于当前的这个世界来说,我认为化解宿仇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是全世界思想者与宗教徒首先要做的头等大事。
宿仇就是前仇,就是今生仇,就是当下仇。天下的一切暴力冲突与痛苦皆源于“报仇”思想。而最折磨人的莫过于“报宿仇”。谁都知道这个世界回不去了,但有人依然依靠对宿仇的深深眷恋和呵护来消磨今生。
为什么要这样呢?为什么不化解宿仇轻松地生活?
任何宿仇都不可能骤然终结,只能去慢慢化解。
所谓化解宿仇,指化解各个宗教间的宿仇,化解各个宗教内部各宗派的宿仇,化解宗教徒与无神论者及科学界的宿仇。推而广之,我们要化解任何宿仇,包括化解个人之间的宿仇,化解各种文化与各种文明之间的宿仇。
实际上,化解宿仇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不化解宿仇,双方就会同归于尽,化解了宿仇,人类才有希望。
化解宿仇的前提是承认宿仇与正视宿仇。
有些人不承认自己与他者有仇,但这种人一旦做起事来特别残忍,讲报仇的人杀人要分对象,申明自己杀人不为报仇而为公理的人杀人根本不分对象,杀人极多。“有仇必报”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有的人所报非仇——他们杀气深深,魔意森森,认为世人都有罪,而他是当然的执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