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对人好真的很快乐(第2页)
古希腊的智者们认为,人最大的智慧是快乐,而不是知识。这在东西方皆然。老子主张快乐(清静无为),孔子主张快乐(仁者安仁),庄子主张快乐(逍遥游),孟子主张快乐(养浩然之气)。老庄孔孟都主张快乐,虽然形式不一样,途径也不一样,但都是主张人生为快乐。
看来东西方的智者们认识完全一样,而快乐的重要一条原则就是给予。
与阿里斯提卜一起师从于苏格拉底的柏拉图后来也离开了苏格拉底,别人问他为什么?柏拉图留下了这句传世名言:
“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
在这里,柏拉图讲的“真理”不是知识,而是快乐。
柏拉图把快乐上升到了真理的境界。
快乐即真理。
当老师已不能给我快乐时,可以离开老师另寻快乐。
当年我在北大从恩师王博先生处受教,老师在上面讲《老子》,我在底下梦周公。虽然一句也没听进去,但好在老子与周公都是周朝人,差得也不远。老师爱我,不以为忤。我一觉醒来,差不多就下课了,又该去食堂吃饭了,心中十分感激老师。如果在我睡觉时他叫我起来勒令听讲,我必不能强行领会老子的妙处。
为了快乐,我们可以不要知识。
为了真理,我们必须快乐。
孔子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反过来也就是说仁者可以久处约,可以长处乐。
“长处乐”就是长处乐地,长居乐土。乐土之上自然是乐人,他们无可无不可,说不的时候“不不不”,说好的时候“好好好”,哪有什么多余的想法?
孔子说“仁者安仁”,一个“安”字表明了仁者的快乐是安乐的,安宁的,安详的。正如上一章所讲:
仁者是从容的。
《战国策》里讲了个故事:
从前,有一群姑娘经常晚上在一起做针线活,点灯的油钱大家出。有一个穷人家的姑娘出不起油钱,又想抓紧时间多干活,也就混在一起。有人打算让她离开,穷姑娘说:
“我因为出不起油钱,所以总是先到这里打扫房间,这样对大家不是有好处吗?我在这里分享光明,油灯不因为多照了我一个而变暗,大家并没有损失呀?为什么一定要我走呢?”
姑娘们一听,觉得有道理,就把她留下了。
这个简单的故事说明:当大家在一起的时候,一方面要各自出力,一方面要与人方便,这样才会大家好;反之则无趣。
孔子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人曾问希腊智者西塞罗:“值得信任的新交比旧友更可亲吗?”
西塞罗说:“这个问题不值得回答。因为友谊决不像其他东西那样会有过时的时候。”
正是如此,友谊永不过时,因此旧雨新知都是缘。我们给予的,迟早会收获更多。我们收获的,将会撒下更多的快乐种子。让我在此引用《圣经》上的一句名言来结束本章吧: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新约。马太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