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陈坤书护王(第2页)
一是天王改太平天国为上帝天国。凡是所封爵衔均由“太平天国天朝九门御林”,改为“上帝天国天朝九门御林”,明确“上帝”领导“太平天国”,即统归天王主宰一切;
二是天王公布永定印衔诏。即废除过去“俱刻某军属某王”,此后“通刻顶天扶朝纲,某军等字俱除去”。
李秀成供词中还说,天王利用改政,力图收回兵权:
去年天王改政,要阖朝内外大小军营将相,民家亦然,凡出示以及印内,俱要刻天父、天兄、天王字样安入,印内不遵者五马分尸。军称天军,民称天民,国称天国,营称天营,兵称御林兵。那时人人遵称,独我与李世贤不服声称。
天王确实不断做出此种为夺兵权的举动。李秀成又谈到洪秀全唆使王次兄洪仁达夺李秀成权,诱使童容海脱离主官李秀成。
李秀成供词说:
主见我兵权重大,总计分革我权,童容海乃归我部将,一片之心为我,后被谗惑,而背我逃,此是王次兄之弄奏,欲归其辖,暗放谣言,童容海他心者,因此之由也。
童容海后来在安徽袭取广德州降清。当然不是出自为洪仁达谗言所逼,但天王兄弟不择手段攫取李秀成所部军马,也不是有器度的领袖行为。
有关童容海叛变事件,将在另节详述。
至于说陈坤书买作护王事,那全是李秀成在曾国藩处瞎说。他要使曾相信天王自误其国,天王乱政,搞成国将不国,而自己是忠心耿耿,却受到谗言中伤,夺他军权。
所谓“买作护王”的内幕,是李秀成写给曾国藩读的。
它不合符史实。
我们只需从洪秀全自天京内讧后封王史记排列,就能得其端倪。
洪秀全自内讧后,开始只封两兄为王,而又废除,在1859年洪仁玕封王,始再封陈玉成、李秀成、蒙得恩等几个军事领袖,即所谓的“袍”们为王。
尔后,即是1860年,大规模封家族(侄儿、女婿)为王。1861年,封朝内李春发、莫仕睽等六部主官为王,安庆失陷前后又分封陈玉成部主要将领陈得才、赖文光等为王。明年初又封与陈玉成有密切关系的别路人马张乐行、苗沛霖为王。按理顺章,洪秀全继后,不得不继续分封李秀成、李世贤等部将领为王了。
李秀成部将封王,按序排辈,首先当先封首席大将,资历最深的殿后军主将(第七天将)陈坤书和军力最厚的扶朝天军主将童容海,无论从资格行第、功勋劳绩,都应名列前茅,是首批封王的必选人员。
1861年12月,李秀成部开始封赐王爵,首当其选,就是封保王的童容海和封护王的陈坤书。尔后才先后封资深的殿右军主将刘官芳、定南军主将黄文金,以及先后夺取大城的陆顺得(绍兴)、谭绍光、郜永宽(湖州)为王。
因而,陈坤书为李秀成部首先封王,自在必然之例。他没有必要为求封王向洪氏家族行贿也。
天王封王无绝期。1863年更是越发不可收拾了。此时甚至将李秀成的部将的部将,乃至部将的部将的部将,也纷纷地恩赐以王爵,如来王陆顺得部将周文嘉封宁王、听王陈炳文部将廖发寿封荣王、汪海洋封康王;廖发寿部将刘得功封挺王,李秀成兄弟扬王李明成部将萧三发封式王,等等。
天王此种违背常规大举封王,乃是学汉武帝“推恩令”广封诸侯王子弟为王以分散其实力的做法。他照搬这种陈旧手段,用于削弱李秀成等军事领袖的管辖权和指挥权,且以此强化对天王的忠诚。岂不知如此做法,反而极大地削弱太平天国将士固有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李秀成非常嫉恨这种政治弊端,认为那是天王自己削弱实力,愚蠢、低级的政治手段。后来他在供词里所列的天朝十误,就把它单独列为一条:
误封王太多,此之大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