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风而动顺风而行(第2页)
同年8月,李嘉诚与联邦地产的张玉良家族联手合作,斥资10亿港元购入国际大厦和联邦大厦,5个月后,以22。3亿港元出售,利润达100%以上。
有人问:长实兴建和购得的楼宇,为何大部分做出售用途,而少做出租用途?李嘉诚说:“这并不违背我们增加经常性收入的原则,因为要决定将楼宇出售或收租,须看时势及环境而定,而现时楼宇价急升,售楼所能获得的利润远比租屋为多,在为股东争取最大利润的前提下,是将建成楼宇出售为合算。”
同年11月,长实与港灯集团合组国际城市有限公司上市,共同开发港灯位于港岛的电厂零散旧址地盘。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李嘉诚在地产业的成绩不俗,令人刮目。几年之后,李嘉诚相继推出大型屋村计划,更是轰动一时,全港瞩目。
李嘉诚一面对屋村运筹帷幄,伺机而动;一面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人要两条腿走路方踏实,做生意亦如此。
1981年1月,李嘉诚正式入主和记黄埔任董事局主席。
李嘉诚收购和记黄埔的动机之一便是看中了它的土地资源。先前,和记黄埔洋行大班祈德尊,已开始在腾出的黄埔船坞旧址的地皮上发展地产,兴建黄埔新村。
祈德尊不谙地产之道,竟未能在这块风水宝地栽活摇钱树。祈德尊下台,韦理主政,仍未如愿把财政黑洞填满,售房不拣时机,便宜了炒家,坑苦了股东。这幅大型地皮未做满,使李嘉诚有施展的舞台。
李嘉诚酝酿大型屋村已有数年,他仍耐心等待。
1984年12月19日,中国总理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北京签订了《中英联合声明》。香港前景骤然明朗,恒生指数回升,地产开始转旺。
1984年年底,和黄宣布投资40亿港元,在黄埔船坞旧址的地盘兴建包括商业中心的大型住宅区——黄埔花园屋村。
据媒体披露,李嘉诚1981年就已计划推出这一宏伟计划。时值地产**,按当时地价计,和黄需补地价28亿港元。
黄埔花园所用地盘是黄埔船坞旧址。按条例,工业用地改为住宅和商业办公楼用地须补地价。
李嘉诚认为补地价太过于昂贵,遂决定暂缓计划。
李嘉诚有意把与港英政府的谈判,拖延至1983年的地产低潮,结果,李嘉诚以3。9亿港元获得商业住宅开发权。
李嘉诚的审时度势,一下子节省补地价费用达24亿港元之多。
这样,李嘉诚大大降低了发展成本,屋村的每平方英尺地皮成本不及百元。
屋村计划尚未出台,李嘉诚已狠赚一笔,就此一点,已比祈德尊、韦理高出几筹,足见其超人之智。
整个黄埔花园,占地19公顷,拟建94幢住宅楼宇,楼面积约760万平方英尺,共11224个住宅单位,附有2900个停车位及170万平方英尺商厦。
地产低潮时补地价,地产转旺则大兴土木,地产**则出售楼宇,由此可见,李嘉诚是一个驾驭时势的人。
如何灵活地运作自己的经商计划,当然离不开对商势的把握。商势之变,不可捉摸,常出人意料。
跟鬼谷子学绝学:鬼谷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他“守司其门户”。就是要分析大的形势,认清时代发展,识时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