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利用丰富的面部表情(第1页)
善于利用丰富的面部表情
与人说话除了有声语言,还有一些无声语言可以帮助沟通,有时候它们的作用甚至超过了有声语言。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这样说过:“面部表情是历经多少世纪才培养成功的,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表情不仅能给人以直观的印象,而且还能给人以比较强烈的感染力,它同声音语言配合,能够产生很好的交际效果。根据心理学家研究统计所得到的结论,人们传达信息的总量中,大概有55%是靠面部表情来实现的,所以有人认为面部是思想感情表达的“荧光幕”。
电影《魂断蓝桥》有这样一个镜头:玛拉以为爱人洛伊战死沙场,因生活窘困而沦落风尘。有一天,她来到滑铁卢车站拉客,却发现洛伊活着回来了,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重逢的日子里,他们相处得很愉快。但玛拉心里却自惭形秽,深感不安。在一次家庭舞会上,洛伊从她的眼睛里发现了她的不安,便问道:“为什么你的眼睛里面都是惶恐?”
我们熟知的《西厢记》中张生对崔莺莺的钟情也是因为崔莺莺“临去秋波那一转”而发生的。
人的面部表情是内在态度的指示器。面部肌肉松弛露出微笑的神色,使人乐于亲近,令人舒服,给人快慰。面部肌肉绷紧,板着面孔,使人避而远之,望而生畏。所以你的面部表情通常能够传达出你内心的真正想法,你也可以利用面部表情来促进沟通的进行。
用“目光语”来表达自己
芬兰的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把用眼睛表现演员不同情绪的照片,裁成只保留眼睛部分的细条,然后让人分辨他们所表现的情感,结果正确率很高。这说明:大多数人都能解读目光语言。
爱默生说:“人的眼睛和舌头所说的话一样多。”
面部表情语言以眼睛最为重要,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认为,人的眼神变化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他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具体地说,目光语的作用通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目光能塑造自我形象,能给人以鲜明的“第一印象”。眼能传神,能表现人的心理内容的说法,是非常有道理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就曾做过精辟的阐述,说明眼睛是判断人心善恶的基准。他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第二,目光“会说话”,能传达细微、复杂、强烈的思想感情。人们从眼睛里就可以认识到内在的心灵。目光语所传达的极为细微、深邃的思想感情,有时候连有丰富表现力的有声语言也无法胜任,无法替代。
第三,自然流露的目光语,能反映人物的境遇、性格和深层心理。目光语的运用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无意识的目光语,是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从这一点来看,也是目如其人。
让微笑为你的语言增色
微笑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但是在运用微笑传情达意的时候,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笑得自然。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美好心灵的外观。要笑得自然,笑得亲切,笑得美好、得体。要注意不能为笑而笑,没笑装笑。
第二,笑得真诚。微笑既是自己愉快心情的外露,也是纯真之情的奉送。真诚的微笑让对方内心产生温暖,有时候还可能引起对方的共鸣,使之陶醉在欢乐之中,加深双方的友情。
第三,在合适的场合笑。微笑并不是不讲条件的,也并非可以用于一切交际环境。它的运用是很有讲究的。当你面带笑容时,你的心情不会差到哪里去;当你面对一个笑容满面的人时,你也很难不对他报以微笑。微笑使人觉得自己受到欢迎、心情舒畅,但对人微笑也要看场合,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当你出席一个庄严的集会,去参加一个追悼会,或是讨论重大的政治问题,自然不宜微笑。当你同对方谈论一个严肃的话题,或者告知对方一个不幸的消息时,或者是你的谈话让对方感到不快时,也不应该微笑,或者要及时收起微笑。
第四,微笑的程度要合适。微笑是向对方表示一种礼节和尊重。但是如果不注意程度,微笑得放肆、过分、没有节制,就会有失身份,引起对方的反感。
第五,微笑的对象要合适。对不同的交际对象,应使用不同含义的微笑,传达不同的感情。
首语的运用
所谓首语,就是通过头部活动传递信息。它包括点头、摇头、侧头、昂头、低头等。这里说的首语,仅仅是指头部的整体活动传达的信息,而不包括头部的器官传递的信息。
点头可以表明这样一些意思:同意、致意、肯定、承认、赞同、感谢、应允、满意,也可以表示理解、顺从等情绪。摇头表示这样一些意思:不满、怀疑、反对、否定、拒绝、不同意、不理解、无可奈何等。歪头(侧头)也有多种含义:表示思考;表示天真,譬如小孩子在听大人说话或者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喜欢歪着头,并托着腮帮。昂头可以用来表示充满信心、胜利在握、目中无人、骄傲自满等。头一直向后仰,还表示陶醉。低头表示的情绪有:顺从、听话、委屈,也可以表示另有想法等。
在首语的运用方面我们要注意以下一些原则:一是动作要明显,尤其是它发挥替代功能的时候,如到底是点头还是摇头,要让对方看清楚,正确领会。二是要注意配合其他交际语言的使用。如点头的时候配合“嗯”,就不至于产生误会;也可以配合其他体态语言使用。有很多成语就体现了这一特点,譬如“点头哈腰”“昂首阔步”等。三要注意一些文化差异。如前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表示同意就是将头向前伸,土耳其人表示否定要把头抬起来,特别是保加利亚和印度的某些民族,用点头表示否定,用摇头表示肯定,与我们的习惯恰好相反。这就要求我们在与这些有文化差异的民族交往之前,先弄清楚他们的习惯。
手势语的运用
手势语也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体态语言,是传情达意的有力手段之一。手势语就是通过人的上肢特别是手来传递信息,能弥补口头语言和表情语表达的不足,适当运用能帮助表达特殊的情感。手势绝不能不分时间、地点、场合而滥用。手势语要优美大方,使用手势语的幅度、姿态、频率要与口头语言、表情语言和谐配合。如果下意识地滥用手势,会使对方曲解你的意思,甚至会被认为缺乏教养而引起反感。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手势语言的运用范围也是相当广泛的,频率也相当高。譬如,我们在街上“打的”时,手一招,司机就知道你的意思了;在开大会征求意见的时候,举手就表示赞同或者是支持;当不能满足对方要求的时候,搓手表示很为难;还有双手交叉表示自信心和优越感;摊手表示坦诚或者无可奈何。
在欧洲,人们见面时习惯用“摆摆手”来打招呼。其具体作法是:向前伸出胳膊,手心向外,但胳膊不动,只是用手指上下摆动。如果欧洲人前后摆动整只手,则表示“不”“不对”“不同意”“没有”。美国人打招呼时总是摆整只手。而在世界许多地方,摆手表示让人走开。在希腊和尼日利亚,在别人面前摆动整只手意味着极大的侮辱,距离越近侮辱性越大。在秘鲁,前后摆动整只手则表示“到这儿来”。
可见手势语是不能滥用的,必须要在合适的语境中恰当地运用。
手指语的运用
手指语是手势语的一种,是指通过手指的各种动作来传递信息。这种体态语言自古以来就被广泛使用。在韩愈的一篇墓志铭中有“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一句。其中“指天日”是强化表达“誓死”的不变心愿。另外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手指语还有替代功能。此外,手指语还有一种社会、民族约定俗成的传递信息的功能,这给交际带来了方便。
“向上伸小指”这一手势在中国表示“小”“微不足道”“最差”“最末名”“倒数第一”,并且引申而来表示“轻蔑”;在日本则表示“女人”“女孩”“恋人”;在韩国表示“妻”“妾”“女朋友”;在菲律宾表示“小个子”“年少者”“无足轻重之人”;在美国表示“懦弱的男人”或“打赌”;尼日利亚人伸出小手指,含“打赌”之意;在泰国和沙特阿拉伯,向对方伸出小手指,表示彼此是“朋友”,或者愿意“交朋友”;在缅甸和印度,这一手势表示“想去厕所”。
同样,手指语的运用也有一些原则。首先,要看语境。在合适的场合使用特定的手指语,不然会闹出笑话。其次,不要滥用手指语。在与别人交谈的过程中,做出不友好的手势,会发生意料不到的后果。最后,要注意手指使用的频率、摆动幅度。如果频率过多,幅度过大,轻则给人缺乏修养的印象,重则会给人张牙舞爪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