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章抓住机会顺势而起(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二章抓住机会,顺势而起

任何机会都是稍纵即逝的,关键在于能否及时把握得住。唐朝文豪韩愈说的“动皆中于机会,以制胜于当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任何时候,社会都是“动”着的,机遇也是这样。准确抓住它,并能应用起来,就会成功。对于商人,特别是像胡雪岩这样的官商来说,没有机会,就没有利;没有利,也就没有发展。因此,在胡雪岩的商业经营活动中,机会,他看得很重要,而正是因为他对机会的重视,所以,他总是能抓住机会,从而顺势而起。

1。乘势而谋

做事情要如中国一句古话说的“与其待时,不如乘势”,许多看起来难办的大事,居然都顺顺当当地办成了,就是因为懂得乘势的缘故。

——胡雪岩

在胡雪岩看来,势有三种,即人势、商势、局势,他的名言是“有势就有利”,“势”是为利服务的。胡雪岩确实是乘势高手,因为“势”对他来说,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一个生意人如果能像胡雪岩这样察势、造势、顺势,必为大商人。胡雪岩帮助左宗棠筹办船厂和筹措军饷向洋人借款成功,就是乘势的最好写照。

胡雪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商人身份代表政府向外国引进资本的人。而在他之前,清政府从来没有向洋人借过款,并且严格规定任何人都不能代表政府向洋人贷款。例如曾是首辅军机大臣的恭亲王就曾拟向洋人借银一千万两用于买船,所获谕批却是:“其请借银一千万两之说,中国亦断无此办法。”胡雪岩提出向洋人借款的想法,甚至让一向果敢有佳的左宗棠也心存犹豫。最终,在胡雪岩一番关于当下时势以及办大事要懂得乘势而行的剖析下,左宗棠才同意其想法。

胡雪岩说:“做事情要如中国一句古话说的‘与其待时,不如乘势’,许多看起来难办的大事,居然都顺顺当当地办成了,就是因为懂得乘势的缘故。”虽然都是向洋人借款,但恭亲王那时要办一定会遭到否定,而此时却不一样,这时提出这个想法获得获准可能性极大,这是时势使然。第一,恭亲王向洋人借债买船,受到洋人多方刁难,朝廷大多数人持保留意见,恭亲王也随之开始打退堂鼓,事情自然难以办成;而此时洋人已经看出朝廷决心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收复东南广大地区,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们主动借款帮助朝廷,朝廷自然不大可能拒绝。第二,恭亲王时朝廷军务并不紧张,向洋人借款买船还可以暂缓,而现在军务重于一切,重中之重又是镇压太平天国,为解决军务之急而向朝廷提出向洋人借款的请求,朝廷自然不会拒绝。第三,现在带头向朝廷上奏的左宗棠本人手握重兵,并且因平定太平天国有功而深得慈禧太后信任,由他向朝廷提出借款事,其分量自然就不一般了。凭借这三个条件形成的大势,向洋人借款不办则罢,只要办就一定会成功。结果事情的发展也果真如胡雪岩所料,几乎一点不差。

胡雪岩在这里所说的“势”,就是指那些促成某件事成功的各种外部条件同时具备,即是恰逢其时、恰在其地,几好合一,好的机会汇集而成的某种大趋势。具体说来,这种“势”,也就是由时、事、人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可以助“毕事功于一役”的合力。这里的“时”即时机。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同样一件事,此时去办,也许无论花多大的力气都无法办成,而彼时去办,可能“得来全不费工夫”。这里的“事”是指具体将办之事。一定的时机办一定的事情,同样的事情此时该办亦可办,彼时却也许不该办亦可不办。可办则一办即成,不可办则绝无办成之望。这里的人即具体办事的人。一件事不同的人办会办出不同的效果,即使能力不相上下的两个人,这个人办得成的某件事,另一个人却不一定能办成。所谓乘势而谋,也就是要在恰当的时机由恰当的人选去办理该办的事情。

当然,作为一名出色的商人,要想做大生意更应该清楚,在诸多因素中,对时机的选择与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说是“乘势”的灵魂。这就犹如我们平常发表对某件事情或对某个决策的看法一样。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与运作过程中,特别是在商场的行事中,即使你是一个身居高位、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即使是你的意见很富有科学理性、意见绝对正确、决策十分果断准确,如果你想让你的意见或决策起到更大更有力的作用和影响,你也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乘“势”而发。否则,说早了没用,说迟了徒然自误;说的场合不对,难以生效,更有甚者还会带来副作用。其中的诀窍,就是“乘势”的奥妙之所在。

一招之出,能顺乎大势而使事情圆满,这样的招术,大约应该可以称之为“仙招”了。胡雪岩游刃官商之间,之所以能左右逢源、纵横捭阖,与他深得“乘势”之妙、精通“仙招”之理分不开的。

2。关注时局,抓住机会

做生意,把握时事大局是头等大事。

——胡雪岩

每个人都被机会包围着,机遇是个人的奋斗精神与社会环境条件的一种契合,是一种对目标的努力追求和时代、环境等外部条件碰撞后的火花。机遇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它们只是在被看见时才存在,而且机会只有在被寻找时才会被看见,关键在于你如何认识机会、利用机会、抓住机会和创造这些机会。工作与生活中,只要你抓住它的真谛,它就能给你提供更上一层楼的台阶。能够抓住机遇不撒手的人,更像是一个抓住战机不放松的将领,只有捕捉到战机,才能让这样的人战功彪炳。总之,机遇不是命运,只有捕捉机遇、把握机遇、善用机遇,才能使你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一次次地取得成功。所以说,机遇面前,百舸争流;加快发展,时不我待。空谈坐等只会贻误时机,求稳怕难只会落后于人。我们要勇于在困难面前增强必胜信心,关注时局,并在时局当中捕捉发展机遇。

要知道,一个人的事业是时代、环境和个人禀赋共同作用的结果,胡雪岩从钱庄伙计成为富裕显赫的商界巨擘,除了他能把握时代契机,还与他卓有成效地关注时局分不开。

一次胡雪岩与朋友古应春聊天,谈起一桩早该办却一直没有机会去办的往事,就发了一番很有意味的感叹。他说,有许多事情该办而没有办成,其实并不是不想去办或没有想好如何去办,而只是因为没有让他去办这件事的机会。想到了,但可惜“不是辰光不对,就是地点不对”终于没法去办。“譬如半夜里醒过来,在枕头上想到了,总不能马上起来办这件事,这是辰光不对;再譬如在船上想到了,也不能马上回去办,这是地点不对。凡是这种时候,这种地方想到了,总觉得日子还长,有朝一日一定可以了了心愿。想是这样想,想过忘记,等于不想,到后来日子一长,想起这件事来,也就无动于衷了。”

胡雪岩的这一番发自肺腑的话,着实透彻地分析了机会在能否最终办成一件事的过程中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胡雪岩做成的第一桩军火生意,某种意义上看,就是适逢其时所产生的结果。那时上海小刀乘势开始起事,一方面江浙未失之地正在积极筹办团练以抵御太平军的进攻,另一方面两江总督以及江苏巡抚也在想办法调动兵力以平息小刀会。在这种情况之下,军火的需求量自然会上升,而驻在上海的外国军火商也正在此时开始向太平军输出军火,也就是说他们已经开始明目张胆在中国国内做起了军火生意。一边有人卖,一边又有人买,这不是适逢其时,还能是什么呢?当时的洋商大都集中在广州、上海两地。要与洋人谈生意自然在这两个地方最为合适。而此时,胡雪岩也正为蚕丝生意来到上海,这在冥冥之中又给胡雪岩创造了条件。不仅如此,在人际方面胡雪岩也已经打通关系,在此前,胡雪岩由于想做“洋庄”生意,已经结识了在洋行做事的古应春,与洋人建立了联系,而且,此前在帮王有龄解决漕米调动的公务时,他还结识了漕帮首领尤五等人,与漕帮建立了两相托靠的“铁”关系,借助漕帮的内河航运上的势力,军火自上海运往杭州的安全也有了保障。在这桩生意上,胡雪岩真正是机缘巧合,古人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都让他占全了,于是他的第一桩军火生意也就几乎没费多少周折便顺利做成了。

胡雪岩说,他做生意靠的是眼光、手腕、精神力气,这话确实不假。从把握机会来说,靠眼光,就是能够发现机会;靠手腕,就是能够牢牢抓住机会;靠精神力气,就是舍得投入心力,把那一个一个被自己发现的或遇到的机会,经营成一个一个实实在在的财源。中国有句成语,叫“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实在是有些道理。一件事能否办得成,既需要人的精细谋划,也需要有能够成事的条件,还需要某种成事的情势或者说机缘、机会。有些事经过必要的谋划,看起来好像并不难办,但由于缺少办事的机缘,就无法成事。而有些看起来难关重重的事,由于机缘巧合,却很容易就办成了。

试看,胡雪岩为什么能做出如此明智的选择呢?因为他经商之余,时刻不忘关注时局的变化,对各种行业前景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机会和挑战,都有一定了解,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看法,并借以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判断。

正所谓:“天下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审时度势,是为商者最重要的素质。”机会来了,许多人都能发现,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握住,成功者并没有天生把握机遇的能力,他们只不过是在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时局而已。所以,他们的成功自是必然。

市场是千变万化的,要想真正取得成功,就必须顺应形势,善于把握变化的趋势,在日常的平淡生活中努力培养自己的非凡洞察力和远见卓识的能力。

在经商的过程中,没有永远的失败,你必须善于观察分析市场的航向,把握住良机。在关键时刻看准了,迅速出手,有时就可以化危机为赚钱的机会,或许你的境遇就会因此而改变。

所以说,就经商而言,了解了天下大势,就能顺势取势。但抓住最佳成功时机的关键是:能够看准时机,并把握时机。而有的经商之人即使忙忙碌碌一辈子,由于没有把握好时机,那么一生也只能是碌碌无为。因此,抓住机会对于一个经商之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机会不仅可以让人更省力地达成目的,而且还可以为人带来利益。3。借势生财

要求私,必先取势;有势就有力。

——胡雪岩

胡雪岩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计渐渐走上理想的道路,又通过官商之途而渐渐财运亨通,他发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要想经营更大的生意,成就更大的事业,就必须借助于各种势力。所以,他不仅借官府的势,而且也借富商的势,甚至还借洋人的势。胡雪岩之所以要借助他们的势,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自己所要的利。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对于商人,特别是像胡雪岩这样的官商来说,没有势,就没有利;没有利,也就没有势。因此,在胡雪岩的商业经营活动中,十有八九都是围绕着取势用势而展开的。

胡雪岩说:“权场的势力、商场的势力、江湖的势力,我都要,这三势要到了,还不够,还要有洋场的势力。”可见胡雪岩在商场中所借的势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方面:借“权势”

在这方面,胡雪岩不惜丢掉自己的饭碗挪用钱庄银票资助王有龄、送爱妾给何桂清、在西征时协助左宗棠筹饷运粮购买军火,这些做法使得胡雪岩在官场有了超常的“权势”。事实上,在官场上的屡屡得手,只是胡雪岩取势借势的一部分。因为光有权势,并不能使胡雪岩的商业活动达到完善的境地。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