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先虚后实打败耿炳文(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在城外,燕军的主力已经摆好了阵势,一场大战,就这么提前开始了,应该说,早有准备的是朱棣,准备不足的是耿炳文。

张玉、谭渊、朱能、马云等燕军大将,分头带着自己的部下,与南军战在了一起。燕军长年与蒙古人在塞外真刀真枪地拼杀,无论是军事装备还是作战思维都已经蒙古化了,而南军相当长的时间并没有打过恶仗,最多收拾过一些土匪,在作战能力方面是有相当大差距的。随着时间的进行,耿炳文发现自己的手下已经是难于招架,但他依然会想到一个问题:

朱棣去哪儿了?

朱棣在战场上,从来都是一个不按牌理出牌的人,总喜欢往你的软肋上捅刀子。这次也不例外,大家打得正投入的时候,没人顾得上招呼他,他就带了几百人,跑到了耿炳文部的后边,从城墙根下向他们发动了突袭。

耿炳文也算是见过大世面的人,面对两面夹攻,他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逃跑,成功地粉碎了对手围歼自己的阴谋。明军一口气逃到了滹沱河东,眼看离追兵已经有一段距离了,耿炳文下令让队伍暂停逃跑,稳定一下情绪。

这时候,他突然欣喜地发现,有一小队燕军,似乎是和组织失去了联系,而他们打的旗子,居然是“朱”,领头的是一个长相凶猛的年轻人。耿炳文不由得非常高兴,心想,这家伙没准是朱棣的亲戚,说不定是王子,把他活捉了,也可以和朱棣讨价还价了。

耿炳文一声令下,数千南军驾着快马,朝着这股敌人冲过去了。而他们的对手,却做出了让自己无法理解的动作。

他们既没有逃跑,也没有装腔作势地玩空城计,而是提着兵器迎上来了!

领头的年轻人就是朱能,他今天杀得兴起,带着一小队人马,一路狂追耿炳文到了这里,而燕军其他人还被远远甩在了后面,自己身边只有三十来人。

这时候,是应该逃跑,还是继续战斗?是应该学张飞,把树枝绑在马尾巴上忽悠人,还是以一对百,冲上去跟他们干?

朱能没有朱棣的点子那么多,但朱棣也没有朱能的年轻和朝气。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他根本不玩花样,领着这三十多人,就无所畏惧地杀了上去。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一万多人被三十多人赶得满世界乱跑,杀得拼命逃窜。当场投降的就有三千多。以前是不知道对手的深浅,就会中埋伏;这次却是已经了解了对手的底细,那真是实力的差距。耿炳文也不顾六十五岁的高龄,不顾大将军的脸面,带着剩下的弟兄们努力逃跑。

真是给大明王朝丢脸啊!从此,朱能一战成名,如果活到今天,他一定是某品牌的最佳代言人:我能!朱能!!我朱能!!!据说以后明朝的父母吓唬孩子,都不说“狼来了”,一定要说“再不听话,就关门,放朱能!”

残兵跑到城下时,大家都往门里挤,把大门活活给卡住了,于是后面等得不耐烦的人,就掏出刀来开路,跟前面的人来了个火并,秩序那叫一个乱。耿炳文好不容易才维持好了局面,把闹事的人给修理了,然后赶紧关门。

丘福没有朱能那样的好运气,他本来已经杀进城门,却发现这个门里面还有子城,只好退了出来。就在这时,城里一支明军杀出来了。

领头的是左副将军驸马都尉李坚,朱元璋七女儿大名公主的女婿。丘福认得驸马,但他手下的弟兄却不认得。李坚也是立功心切,不知道危险,被丘福的部将薛禄一枪刺于马下。薛禄挥刀就要杀他,李坚在危急关头,大声叫喊:“我是李驸马,别杀我!”薛禄就叫人把他绑了。右副军都督宁忠、左军都督顾成、都指挥刘遂,这几个级别不低的军官,竟然通通做了燕军的俘虏。

真定城下的战役,燕军以明显的优势获胜,但《奉天靖难记》上说的“斩首三万余级,尸填满城壕,溺死滹沱河者无算,获马二万余匹,俘降者数万,尽散遣之……有二千人愿留不欲归,上从之”明显地在夸大事实。要是这样的话,城里早没兵把守了。

《明史·耿炳文传》则说:“燕兵遂围城。炳文众尚十万,坚守不出。”如果这个相对可信的话,耿炳文一战损失的兵马应该在三万人左右,这个伤亡确实也不算小了。

同时可以看出,燕军在与明军交战时,不再大规模地屠杀俘虏,能遣散的就遣散,愿意加入的就收编,这一点上倒还做得比较文明。

对于抓住的李坚和顾成,朱棣也采取了不同的攻心术。李坚来了之后,朱棣批评妹夫:“你本是皇亲,跟我有什么冤仇,却也要跟随这些凶悖之人攻击我,今天的罪过,你推得掉吗?”李坚一副没骨气的样子,磕头请求饶恕。朱棣决定把他押往北平看管,遗憾的是,李坚身子骨不结实——可能也是不扛揍,死在路上了。

对于顾成,朱棣则换了一个态度,温柔地说:“你是我父皇的旧人,为什么要跟着耿炳文打我啊?”顾成哭诉道:“老臣今天被奸臣逼迫,冒犯大逆,罪无所逃,有幸见到殿下,如同见到太祖。如能不杀老臣,定当尽犬马之诚以为报。”朱棣大喜:“老将军能这么想,真是忠义之士。”于是亲手解开了顾成身上的绳索,赐与衣物。随后让顾成前往北平,协助太子守城。

朱棣在战场上总是冲在最前面,带头杀敌,他更知道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道理,特别重视收买人心我为所用。这次攻打真定,收降了近两千明军。朱棣去军中突击调查,发现了一些人聚在一起做暗语打手势。就问身边的部将:“他们是要做什么?”部将告诉他,说是这些人对投降的明军不放心,害怕他们造反。朱棣一听,决定亲自审问一下降兵。

朱棣来到了降兵兵营,这些人看到燕王来了慌忙行大礼。朱棣示意他们起来,对众人说:“凡是投降的人,想留下还是离开,都随你们。大家都难免想念父母妻儿,这是人之常情,你们要想走,一定要通知自己的长官,他们会给你们发放盘缠路费,送你们回南方。如果不打招呼偷偷跑掉,让巡逻的士兵抓住,可能就当场处死了。我本来想让你们都活着,这样一来反而是求死了。”

降兵们都跪倒磕头,感激地说:“我们都是犯了死罪之人,燕王殿下却能这样对待我们,我们哪都不想去,愿意以死报答燕王。”有少数真的回家的,都能牢记朱棣的恩德,说燕王仁义,不滥杀无辜(杀人的时候你不在场)。

不战而屈人之兵。靖难战役的进程中,相比视死如归的燕军,南军的士气总体来说不是很强,总有人不断地临阵变节,总有军队一战即溃,与朱棣这种攻心战术,有相当大的关系。

八月二十八日,在围攻真定仅三天之后,朱棣突然对众将说:“攻城是下策,白白耗费时日,消磨我军锐气,不如先行班师。”不和耿炳文纠缠,回北平庆功去了。

朱棣的撤军是相当明智的,他知道耿炳文驻守长兴十年,把老奸巨猾的张士诚都搞得望城兴叹,没办法把长兴打下来。自己打运动战在行,攻打城池并不是强项,如果再这样无休止地耗下去,自开战以来建立的士气和军兵对自己的迷信,很可能会受到相当大的影响,

因此,他果断地下令班师,返回北平。

在撤军的途中,朱棣依然不忘慰问跟随自己出征的将士,他一再强调,真定城外的大胜,是诸位吃大苦、拼死力的结果。针对朝廷把北伐燕地说成是大义灭亲,比做周公东征消灭管叔蔡叔的说法,朱棣进行了有力的反驳,指出这完全是颠倒黑白、骨肉相残。

其实,从朱允炆自己的出发点来看,他还真是希望皇叔中年龄最长、战功最多、势力也最大的燕王朱棣充当周公的角色,辅佐自己处理朝政,但朱棣不就范。现在朝廷的说辞,确实有些牵强。朱棣当然也不客气,他倒是真把自己比做为国家鞠躬尽瘁,一饭三吐哺的周公姬旦,把起兵叛乱的行为,包装成为主分忧、为国除奸的靖难大业,并鼓励燕军将士们,肃清朝廷逆臣贼子之后,再图休息。

当然,朱棣也许没想到,有人很快帮助他除掉了耿炳文这个障碍。在这个谁都可能背叛你,谁都不能轻信的时代,这么好的人会是谁呢?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