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藁城之役机遇永远只给有准备的头脑(第2页)
那些不幸冲在前面,刚才还血气方刚的勇士们,转眼间就被射成了刺猬。朱棣的亲兵们迅速把他包围起来,奋力拨打着箭雨,寻找逃跑的线路。朱棣的王旗上已经是破破烂烂,但再破的旗也是旗,朱棣让卫兵跟在自己后面扛着,希望它能保护自己的安全。
这时候,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一个问题,对方的主将哪去了?朱棣每战都要亲自冲锋,他们不会真坐在中军帐里指挥吧。
当然不会,不过俩哥们还真没有朱棣那种哪里最危险往哪扑的气概,当然,也没有人给他俩颁发朱棣那样的免死金牌。原来吴杰阵中,用木头搭起了一个四五丈高的望楼,吴杰和平安就站在上面。
吴杰本人对作战并不在行,他把指挥权都交给了平安,虽然那个时候没有望远镜,但平安凭借自己的好视力,把地面上的情况看得一清二楚,加上他又熟悉朱棣那种作战风格,因此做了有极强针对性的布置。他发现哪个区域有问题,就命令向哪里补充,哪个方向的敌人有漏洞,就下令重点冲击。
朱棣这次自以为高明的偷袭,全被望楼上的平安望见了,平安不觉心花怒放,立即安排精心准备的弓箭手问候燕王。他这次可不想遵守朱允炆的免死令了,就算真的杀了朱棣,难道不是立功,而是犯罪,你总不能因为我杀了朱棣,就把我推出斩首吧,再说了,我还可以找替罪羊。
如果平安一直站在望楼上嚣张下去,如果箭就这么射下去,朱棣即使变不成刺猬,也会因为逃跑造成的被动局面,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如果这场战役有电视直播,而你觉得大局已定,就像足球赛进行了八十分钟,一方三比零领先,你就去上了个厕所,结果回来后的比分吓了你一跳:三比四!
就在短短几分钟的功夫,就在这个可以改变历史的关键时刻,战局突然改变了。平安却从望楼上狼狈跑下来了,弓箭手们也不再追着射朱棣了,刚才还狼狈逃跑的朱棣,转眼又跟吃了兴奋剂一般,满世界追杀他们!
因为关键的时刻,朱棣的好朋友又来了,这个好朋友,曾经搞坏了李景隆的帅旗,曾经毁掉了盛庸的庆功会,这一次,它又挽救了扛着破旗吃力抵抗的朱棣。对,它是风,不是空穴来风,是人来风!
暴风又来了,带着刺耳的呼啸,带着厚厚的沙尘,倾泻在两军阵前。狂风吹断了碗口粗的大树,吹毁了成片的麦田,甚至把茅屋的屋顶整个地掀起来了。
这个望楼本来就是个简易装置,吴杰和平安站得高看得远,吃的沙子也多,更要命的是,这个楼已经猛烈地左右摇晃了,他们和拿令旗的两个信号兵,随时可能被甩出去。几个人不愿意这样成为烈士,赶紧爬了下来。可就在这时候,局势已经乱了。燕军在他们那个打不死的朱棣带领下,抓住官军指挥系统瘫痪的空当,发起了疯狂的反扑。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官军阵形完全被冲垮,各部之间的联系完全被切断,士兵成了没头的苍蝇,在燕军的攻击下完全溃败。都指挥邓戬和陈鹏不仅稳定不了自己的手下,还在风中稀里糊涂地做了俘虏,燕军一路追杀到了滹沱河,官军掉进水里淹死的,互相踩踏而死的,比死在燕军刀下的更多。
吴杰、平安一路逃回真定城中,身边只剩下了几百人。这一仗把他们十万精兵消灭了六万多,各类器械装备损失无数。从此,两人变得更加谨慎,死守城池,再也不想和朱棣玩兵团对抗了。
据说,朱棣特意保存了那面被射得满是窟窿的王旗,在取胜的第二天,又派人把王旗送回北平,并交给朱高炽一封信,告诉他要好好收藏这面旗,并留给子孙后代,让他们知道,爷爷的江山来之不易。
不过,这个故事听起来很假。朱棣真的有那么大的把握,确定自己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吗?可别忘了,白沟河、夹河、藁城这三大战役,如果没有大风,如果刮风的时机有一次不对,如果风向有一次不利于燕军,朱棣恐怕已经坐车去南京了——坐的是囚车。
军旗送到北平之后,协助朱高炽守城的老将军顾成,就是建文元年在真定城外被俘的南军都督,他久经沙场,经历过无数战役,看到这面战旗也不禁感动得潸然泪下(老人家和朱棣一样热爱表演艺术,活到老装到老),他对朱高炽说:“老臣自幼从军,参加过多场战斗,活到今天这把年纪,也从没见过这么让人感动的一战哇……”世子朱高炽看了之后,也对父王这种要江山不要性命的拼搏精神,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惧。
从白沟河到夹河再到藁城,朱棣打赢的这三大战役,居然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战斗过程中遭遇了强风,而且无一例外,大风都改变了战局。更奇怪的是,朱棣在三次战役中,全部都是受益者。虽然没有人把朱棣称为朱三风,但这么好的运气,一定会让自己的对手精神崩溃,有绝望之感。
显然,朱棣不是郭守敬那样出色的天文学家,不会根据观测到的风向挑选站位方向(老郭也未必测得准);也不是大卫·科波菲尔那样伟大的魔术师,会设法让大风对着李景隆和盛庸狂吹(魔术都是假的);他同样也不是爱迪生那样天才的发明家,能研制出庞大的鼓风机随军出战。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能从盛庸和平安身上找到报仇雪恨的快感,让他能升级为朱三风,让他总是成为占便宜的一方?
难道仅仅是好运气?在封建迷信流行的明朝初年,人们把无法解释的现象,只能归结为天意了。就像传说朱棣走到哪里,头顶都有祥云一样,朱棣也被说成是有风神保佑,他的叛乱行为,也就被涂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经过夹河、藁城两大战役的胜利,朱棣成功地扭转了因为济南和东昌失利给自己造成的不利局面和不良口碑,并且继续南下,经顺德、广平,一路杀到大名府,这里是宋朝的北京,《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见风使舵的河北各地官员,又纷纷投降朱棣。局势,似乎已经逆转过来了。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