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五鏖战郑村坝李景隆退兵(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马和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于云南的一个穆斯林家族。1385年,平定云南的傅友德回到北平,带来了几十个在当地净身的太监,其中就有马和,因为聪明伶俐,一直留在燕王身边。朱棣还让他拜道衍为师学习旁门左道,又跟着燕山护卫一起练武。

他本来是带一千骑兵监视朵颜三卫,防止他们阵前倒戈的——别以为这帮雇佣兵干不出两面吃回扣的事。但在胶着的战事中,他敏锐地观察到,李景隆的左军人马,正在向中军方向移动,想对朱棣进行合围。

马和没有犹豫,立即命令手下行动,向南军左翼发动猛攻。他也像朱棣一样,挥着大刀冲在了最前面。

战场上的节奏与均衡一下子被破坏了,马和知道自己只有一千人,但南军并不知道,只感觉这帮人动静挺大,还以为自己被反包围了,一下失去了正常心态,被打了个阵脚大乱。朱棣这边趁势也加强了进攻,明军抵抗起来越发吃力,渐渐处在了下风。

天色慢慢黑下来。双方还真是心照不宣,都各自鸣金收兵,李景隆的队伍回到原来的营地,朱棣的部队没有那样的待遇,他们走得急,没有扎营设备,只能找个宽阔的地方就地休息。

十一月的夜晚已经相当寒冷,北风吹来,让人有一种渗到骨头里的凉意。士兵们穿着铠甲,白天都是一身汗,这时候还没有完全干,一个个冷得浑身发抖,哪里能睡得着。朱棣看在了眼里,立即叫来了都指挥火真,吩咐他如此如此。

火真真的会生火,他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一堆破马鞍,找了个相对开阔的地方,把火头生旺,就请主帅过来烤火,朱棣过来之后,先批评了火真,要当心敌人偷袭,然后就坐在火堆旁边了。

当时没有温度计,但保守估计也得有零下十度吧,风还在继续刮,士兵们冷得睡不着,懵懵懂懂中发现了火光,就围了上来,想分享一点温暖。火真不乐意了:这火是我孝敬燕王的,你们跑过来算什么事啊,抡起鞭子就想抽这帮没眼色的。

朱棣见了,立即愤怒地批评火真:“这些都是我们北平真正的勇士,我们穿着裘皮还觉得冷,他们身披铁甲,冷到什么程度你不清楚吗!我恨不能让所有将士们都来烤火,你怎么忍心呵斥他们?”

火真心里直乐,脸上却装出毕恭毕敬的表情连连认错:“属下无知……”,谦卑地招呼士兵们近前。士兵们都围上来了,他们一边烤火,一边感激地说:“燕王殿下真仁义啊……”“真是真命天子……”“为燕王打仗,死也甘心……”

朱棣悄悄地给火真使个眼神,意思是配合得很好,我很满意。

按今天的标准,朱棣这个烤火秀表演得很虚伪,几万人马才生这么一堆火,够几个人烤的,而且明明第二天还要打仗,大晚上不好好睡觉,生一堆火烧马鞍子玩,有意思吗?也真够变态的。不过在那个时代,面对一群头脑简单的大兵,这样的招还挺好使,这样的与兵同乐秀还挺能蒙人。

第二天一早,朱棣的探报快马赶来,报告了朱棣一个消息,朱棣一听,脸色沉了下来。

李景隆这小子居然出息了,玩开了空城计。

就在昨天晚上,李景隆命令部队悄悄分批撤离,为了怕燕军追杀,他们继续让营帐的灯亮着,扎了一些草人,让它们穿上盔甲站岗,大旗还是原样立着,马匹和许多军用物资也原样扔着,如果当时有录音机,李景隆肯定也会录一段士兵们聊天交流泡妞心得的声音,在军营里循环播放来骗人。

要说这李景隆白天并没有被打垮,为什么逃跑呢,这样一撤兵,不但占领北平彻底没戏,白白损失了几万士兵,还损失了大量的武器、粮草和马匹,同时,严重影响了士气。这是何苦呢?

但是,李景隆自己也认识到了,天气越来越冷,南方来的士兵根本无法适应,被冻伤的越来越多,无谓的非战斗减员将会给自己带来越来越多的麻烦。而且冬衣和军粮的补给都是个问题。士兵们普遍情绪低落,而朱棣则是相当于主场作战,占有天时地利,甚至还有人和,越来越顺手,这样下去,自己这边只会越来越被动,很可能会全军覆没。

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回去重整旗鼓,等来年春暖花开时,再收拾这个狡猾的表叔!

没有能在郑村坝消灭李景隆主力,朱棣心里当然比较遗憾,但他脑子转得多快啊,当即对将士们宣布:“这个李景隆真是个蠢才、懦夫,刚打了一天,吃了些小亏,就给吓给跑了!”众将一听,当然要附和:“都是燕王圣明,用兵有方,壮士一心,李景隆小儿才会望风而逃……”其实他们自己想没想明白,已经不重要了。

消息传了出去,燕王的英武之名,在燕军之中更是深入人心。朱棣利用李景隆逃跑的机会,又成功地进行了一次个人品牌的营销。

史书上没有记载,李景隆到底通知没通知围困北平的五万兵马撤退,难道他忘记了,还是通知的人被干掉了?这永远是个谜,因为李景隆已经不在了,无法告诉你答案。

反正实际情况就是,李景隆自己一路逃到德州,而胡观带领的五万军队,还在北平城下原地驻扎待命,等候大部队来支援他们。

十一月初七,北平真的来了一股大部队,不过不是来支援他们,是来收拾他们的。朱棣带着朵颜三卫骑兵杀回来了,猛烈的攻势让南军无法招架,放弃营寨、粮草辎重,企图杀出一条血路逃走,而朱高炽也带人从堵死的城楼上坠下,配合朱棣大部队两面夹击。明军损失惨重,仅有几千人突围出去,其余的不是战死,就是投降。

北平之围解了,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撤了,这场战争暂时告一段落,朱棣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丽正门下,朱高炽与朱棣会师了,朱棣拍着胖儿子的肩膀,对他这次的表现相当满意,而朱棣身后不远,站着一身铠甲的老二朱高煦,对于老大取得的成绩,他不是由衷高兴,而是相当眼红,连向老大祝贺都是假模假式的。这种情绪没有完全隐藏住,当然也逃不出朱棣的眼睛。

也许,他们二人的竞争,要与父王和朝廷的竞争同步进行了。

朱棣对马和的英勇印象特别深刻,当下决定进行重赏,并赐其姓郑,说马氏“不登大雅之堂”,从此要他改名郑和。马和当然要跪下谢恩情。不过这个行动很诡异,这个理由也够荒唐,朱棣的母亲,大明开国的第一个皇后,不也姓马吗?姓马怎么就不行了?

这个千古之谜,一直陪伴着马和,不,是郑和。

敌人退兵了,北平解围了,士兵们可以休息,大将们可以庆功,但是作为主帅,朱棣却安静不下来。他还想做什么呢?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