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一铁铉妙计力保济南平安(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铁铉写好了一封信,交给了自己信任的部将,此人没留下姓名,也不能随便编一个,就叫军官甲吧。铁铉对他又仔细叮嘱了一番。

当晚,军官甲带着两个随从,拿着铁铉的令牌叫开城门,说是有紧急军务,守城士兵也没拦他们。一行人直接就奔向了朱棣大营。到了营门口,军官甲说自己是奉铁铉大人之命,有要事求见燕王的,但卫兵不放心,把他们三个绑了,并搜出了一封给朱棣的密信。铁铉在信中说到,自己相信燕王仁慈,是不会水淹济南的,起兵靖难是上顺天意,下安民心。自己本来也想归降,但是有盛庸一直监视自己,做事很不方便,现在冒着生命危险,派出心腹来,就是希望能向燕王表明心迹:自己瞅准时机,就会捉拿盛庸,开城投降。约定在十八号,您带人到城下,如果我拿住了盛庸,就可以献城投降了。

对于此信,朱棣也是将信将疑,对手这么容易就投降,显然不太合常理。但是,自从自己起兵以来,已经有无数城池的将领不战而降了,他们都是经历沙场的武将,铁铉却只是一个文官,面临灭顶之灾,害怕也是有理由的。而且,白沟河那样的困难局面都能挺过来,朱棣对自己的运气不仅仅是自信,而是很有些迷信了。

他对军官甲说:“好,到时候你来引路!”

五月十八早上,朱棣按照信上约定的时间,领着张玉,只带几十个亲兵来到了济南城下,军官甲指着城上说:“铁铉大人已经在城上恭候了。”

只见城门之上,士兵当中,站着一个穿文官官袍的中年男人。他四十来岁,身材不高,皮肤略黑,眼睛不大,但显得很有神。在他的身旁,士兵们捆绑着一个魁梧的武官,那个武官嘴里喋喋不休,显然在咒骂什么。军官甲告诉朱棣:“这就是铁铉大人,绑着的那位就是盛庸。”

军官甲向城上喊话:“燕王殿下已经到了!”铁铉在城上慌忙行礼。

朱棣用马鞭指了指铁铉:“你为何不出城迎接本王?”

铁铉脸上带着谄媚的微笑,连忙解释说:“盛庸这小子狡猾得很,我怕他耍什么花招跑了,所以就得看着他,现在我打开城门,请殿下您进城,把他交给您处理……”

城门开了,吊桥放了下来。城上的士兵还喊起了口号:“燕王千岁千岁千千岁……”对朱棣的到来,表示出了热烈的欢迎。

朱棣一想,这样也行。他于是让军官甲前面带路,自己带着这几十个人,对方就算是有什么花招,我们就将计就计,杀进去再说!

军官甲已经打马越过了城门洞,朱棣眼看就要进城,突然,城上有人大喊一声:“燕王!”

朱棣猛然一惊,但更让他吃惊的事还在后面,一块巨大的铁板,从城楼上抛下,直直地向他砸了下来……

这块铁板足有一吨重,如果被它砸上,肯定不用麻烦大夫了——因为必死无疑。可惜,铁板并没有击中目标。如果它击中了目标,人类历史上就不会有永乐盛世了。

也许是出于本能,也许是多年军旅生涯练就的能力,朱棣迅速地做出了躲闪反应,这块铁板砸到了马头上,马一下子给砸倒了,把朱棣给掀翻在地。

朱棣猛地从地上站起来,撒腿猛跑,他已经明白,自己上当了,他们不是来投降的,而是来下套的,他们要的不是优待,是想要了自己的命!而这时候,城内一伙骑兵高喊“活捉燕王,为国建功”的口号冲了过来。关键时刻,张玉把自己的战马让给朱棣,让他骑上先逃,自己带着这几十人就地抵抗,掩护朱棣撤退。丢下十几具尸体之后,张玉他们终于杀出一条血路,逃回了自己的地盘。

因为轻信了铁铉的诈降,朱棣差点被铁板拍死。玩了几十年阴谋的人,却平生第一次被人玩了。朱棣的愤怒可想而知。他本来确实没想过真的水淹济南,只是想吓唬一下铁铉,让他早点投降。现在受了这个算计,他恨得那是牙痒痒的,真想马上把黄河挖开。但是,理智又告诉他,不能这么莽撞。

在占领德州时,朱棣收缴了不少战略物资,其中有近百门火炮,在那个冷兵器主导的时代,这玩意已经是武器中的巨无霸了。朱棣作为善打偷袭、善用骑兵的阵地战统帅,对于火炮的威力并不怎么认可,对于炮兵的作用并不重视。但这一次,他觉得有必要用一用了。

第二天,朱棣带着炮兵队重新包围了济南,铁铉还和昨天一样在城楼上站着。见到朱棣,他还一个劲地表示歉意,说昨天没砸准,很不好意思,下回一定砸准点,让燕王殿下早一点升级为阎王。朱棣冷笑着回答,你没这机会了。

随后他向身后一招手,示意炮手点火。朱棣心说,这下看你姓铁的还有什么招数。

但是,有人却叫住了朱棣:“殿下,万万使不得……”

朱棣回头一看,是军师道衍,他问老和尚:“为什么不行?”

“殿下请看城上。”

朱棣顺着道衍手指的方向看去,不看还不知道,看了以后气得差点从马上摔下来:“铁铉这个老匹夫,真的是太可恶了!”

他马上通知炮兵:“不许开炮!都给我撤回去!”

看着那些颇不甘心的炮兵,他火了:“赶紧撤,不然,军法处置!”

看到城下燕军的重炮营撤走了,济南城楼上防守的明军,忍不住爆发出了得意的欢呼声。这一幕也太有喜剧色彩了吧!眼看济南城就能轰开,朱棣却自己放弃了,是谁,能让朱棣不敢开炮呢?

当然只能是铁铉,但他又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呢?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