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朱高炽守住了北平(第1页)
四、朱高炽守住了北平
李景隆手下有五十万大军,比整个北平的居民都多,他当然也没必要用全部兵力去围困一个孤城。他抽出了十万精兵,任务只有一个——占领北平。另外十万人马,攻打东边的要塞通州,其余近三十万主力,守在北平东边的郑村坝——这是从永平回来的必经之路,准备以逸待劳,给南归的燕军以迎头痛击。
要说李景隆的兵书确实也读过不少,这个战略布置也是比较理想,但现实并不是兵书上描写的那样简单,战术是死的,人是活的。
李景隆亲自率领十万大军,由德州直插北平。十万人的队伍,前后延伸出去了十几里,队列齐整,旌旗飘扬。转眼到了良乡镇,当探报来说,卢沟桥没有军队把守,李景隆开始还有些不愿意相信:我的表叔这是怎么了?真是缺乏军事常识,居然敢把这么重要的地方放弃了!后来再一想,肯定是城里兵少,根本派不出来了,就这么点人手,还要造反?
一行人浩浩****地开过了卢沟桥,李景隆笑眯眯地看着桥上的狮子,心里这个兴奋啊。慢慢地,他感觉这些狮子从桥上跳了下来,直奔北平,直扑燕王府,把朱棣一家九口,一口一个地吃掉……
十月十五日,当朱棣还在宁王府听戏喝茶之时,李景隆的十万兵马就开到了北平城下。三十一年前,明朝北伐大军在徐达率领下,占据了大都,当时李景隆还未出生,李文忠也没有参与北伐,如果这次打下北平,消灭朱棣叛军,他的功劳将会超过自己的父亲,谁又敢再说他是纨绔子弟呢?而且李景隆也知道,朱棣都跑出去搬救兵了,城内的防守力量相当有限,他的表弟,一个不中看也不中用的死胖子,那是靠不住的。
北平,我不信十万大军攻不下你!表叔,郑村坝有三十万人等着欢迎你呢,我知道你去找救兵了,不过等你老人家回来,北平的九门,都归贤侄我管了,而你朱棣,已经是走投无路,死路一条了,哈哈哈……
因为李景隆的兵员充足,他把十万人围绕着北平九门同时布置,准备一起进攻,让燕军顾此失彼,疲于奔命。
他自己,则亲自率领三万精兵,驻扎在北平最重要的城门——元朝皇帝出行的丽正门外。他要像朱棣的岳父徐达一样,于万人欢呼之中从这里走进去,成为北平的新主人。
从十月十五开始,南军以十万之众狂攻九门,留守北平的燕军,在朱高炽的统一指挥下,拼死抵抗。
如果要给这场攻守之战加标签的话,那惨烈也许最合适。
对于大胖子朱高炽来说,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考验。他刚刚二十一,比朱允炆还小一岁,从来就没有上过战场,十八般兵器还认不全。更要命的是,他从小就不喜欢打打杀杀,而是喜欢习文写字。
但这一次,他躲不掉了,自己的母亲妻儿在此,燕军将士的亲人家眷在此,几十万人的生命与未来,都交到了他手里。他要是丢了北平,只能去死,这辈子的前途就完蛋了。
为了树立死守到底的决心,朱高炽经和道衍商量,下令将九门全部封死,防止可能出个别守将开城投降。要是任何一个城门一打开,把南军骑兵放进来,在对方人数占尽优势的情况下,那就无力回天了。你们要进城,从城楼往上爬吧。
北平不欢迎你,有梦想谁都会了不起,在黄土地刷新奇迹!
朱高炽知道,自己的老爸在北平人脉还不错,关键时刻,必须放手发动群众,相信和依靠群众。所有能动员的人力都动员起来了,为了保卫北平,很多居民把房子都拆了,把砖头和房梁贡献出来充当防御的武器。为了补充兵员,很多人自愿加入了守城的队伍。
朱棣就藩北平已经二十年了,他常年的个人品牌维护,这时候发挥了强大的威力:在北平市民眼中,只有燕王,没有皇帝,或者说,燕王的事,就是他们的事;燕王有难,就是他们有难;燕王要倒霉,他们也得跟着倒霉。
从十月十五开始,我们的朱高炽世子摇身一变,成为了钢铁侠。他披上了重重的铠甲,连人带甲都将近三百斤了。朱高炽不但有大块头,还有一颗大心脏。面对城楼上倒下的一排排尸体和出现的一次次险情,他表现出了与平时截然不同的冷静沉着,以及和二十一岁年龄完全不相符合的成熟。
朱高炽立下了必死的决心,他把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来拼。在他的潜意识里,多活一天,他就要负起这个领袖的责任;多扛一天,父亲带兵解围的希望就增加一分。多挺一天,就是多赚一天。
白天,他带着亲兵,出现在战争的最前线,观察敌情,鼓舞士气,甚至亲手点燃火炮;晚上,他走进战士家中,慰问和安抚他们的亲人,走进营地,看望受伤的士兵,询问他们的病情,还要和道衍及徐王妃商量下一步的行动方案。每一天,他工作都要超过十五六个小时;每一晚,他几乎都只睡一两个时辰,为了守城,他真是拼了。
南军在城外四周都立起了塔楼,站在上面能观察城内的动向,还能用弓箭火铳对城上的士兵进行袭击。
他们填平了护城河,架起了云梯,组织了冲锋队,在火炮和弓箭掩护下,对北平发起一次次的冲击。而城楼之上的燕军,则用石头、滚木,甚至石灰来招待他们。每一次冲锋,都是生与死的较量,每一个回合,都要付出血与肉的代价。
每天晚上,战争暂时停止时,双方的阵亡名单上都会增加长长的一笔,双方的伤员队伍都在扩大。但是,有十万人的南军,依然是兵强马壮,他们就像秋天的麦子,割了一茬,迅速长出另一茬。人手不够的燕军,却是死一个少一个,伤两个缺一双,显得越来越伤不起。
北平的城防实在是给力,城墙实在是结实。李景隆不由得想起二十年前,他老爸李文忠自作聪明修整北平的事情。如果不是李文忠,北平还只是土城墙,南军成天对着城墙开炮,没准早能轰开一个大缺口,就杀进去了。李文忠不仅要包砖加厚,还增加了垛口和箭孔,当年他只知道,自己对北平的整修有多么认真,却根本不知道,这会对明军的攻城造成多大危害,也让自己的儿子感到多么烦恼。
别人最多坑爹,你却要坑自己的亲生儿子啊!
不过,李景隆有着自己的优势:人多。一对一的伤亡,受益的还是自己。时间一天天地流逝,双方的死伤一天天地增加,燕军的破绽,也在一天天地显露。
丽正门是北平的正门,也是李景隆亲自督战的主战场。这里的战斗总是最激烈。在南军一次又一次自杀式的冲击之下,终于有一天,燕军的防守出现了重大漏洞,明显顶不住对方的火力,眼睁睁看着越来越多的南军士兵,顺着云梯登上了城楼,潮水般地涌了上来,举着大刀长枪,疯狂地追杀城楼上的燕军。
而他们的对手,却只能连连后退。
这真是北平保卫战中,生死攸关的一天,朱高炽要举剑上前抵抗,让自己的护卫拦下了——挡不住,还不是白白送死!当时又没有电话手机之类的工具,想招呼援军,也有点鞭长莫及了。
难道,北平就这样失守了吗?当然,我们今天知道答案:没有。那是谁改变了这个历史进程的呢?
历史与小说的最大的不同,看小说你不知道结果,却很想知道结果,一本让人很容易猜出结果的小说,悬念设置不到位的小说,显然是失败的。但历史不同,你已经知道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就没有悬念了。恰恰相反,对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你也得反复猜想,为什么它会是后来那样子,是怎么改变的呢?
是谁,是谁改变了这一切呢?不会是外星人吧!
当然不会。正杀得起劲的南军,突然听到了前面清脆的喊叫声,这让他们相当好奇,这种声音,他们已经久违多日了,即使是吼叫,在他们听起来,也是那么的悦耳。
对,没错!这是女人的声音!
有些人,就听着这悦耳的声音,永远的倒下了。另外一些人,被这美妙的声音催了眠,丧失了战斗力。因为这帮人,不是来欢迎他们的,是来收拾他们的!
一队妇女提着武器冲了上来,把正高兴的南军搞得一愣神。只见那个领头的,身形俏丽,身手不凡,气势逼人,挥动宝剑,三下五除二,就砍倒了好几个南军,其他人被逼得连连后退!
她就是燕王朱棣的王妃,朱高炽的母亲徐王妃。要知道,她可是明初第一大将徐达之女,武功还真不是吹的。北平那可是昔日元大都,民风强悍,女性之中多有豪杰,和江南的小鸟依人型弱女子,那是相当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