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一朱元璋选错接班人(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当朱棣知道这个结果之后,其失落的心情,显然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的。毕竟自己已经三十出头,而那个皇太孙才十四岁。

但是,自己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又有什么合法的理由,能让父皇绕开他们,直接选择自己呢?他们两个,还不是一样觉得不公平。

有种观点认为,在朱标死后,朱元璋足足拖了四个多月,一百多个日日夜夜,直到九月,才终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正式下诏立朱允炆为皇太孙,继承大统。这说明朱元璋是非常在乎朱棣的,在皇长孙和皇子之间反复抉择,反复犹豫。如果对朱允炆没有顾虑,他也不会思考这么长时间。比起他刚当吴王就立朱标为吴世子,当上皇帝的同一天,就宣布朱标为太子,这一次差得太远了。

但这种看法显然不靠谱。之所以九月才立太孙,是因为八月才将太子安葬于孝陵,马皇后陵附近,而从朱标死到安葬这几个月里,已经六十三岁高龄、非常难过的朱元璋,应该是没有心思和精力考虑继承人的问题,而等朱标下葬之后,他实际上很快就做出了选择,虽然他并不是没有担心。

朱元璋其实挺喜欢朱允炆的,因为他的性格,但又为他的未来担心,还是因为他的性格。

和父亲朱标比起来,朱允炆同样仁慈,但更加柔弱。这在常人来说,不算是什么大问题,但要登基坐殿,处理天下大事,这样的性格可能会带来许多的麻烦。朱元璋并不是庸才,他看人眼光很毒,扶不上墙的烂泥,不可能入他的法眼,比如自己的老二。

实际上,朱元璋选朱允炆是最合情合理的,也可以说是必然的。他不是没考虑过朱棣,可能也考虑过朱樉和朱橚。但是,朱允炆却是朱标最合适的替身。

首先,朱元璋非常喜欢朱标,而朱允炆性格酷似其父。

朱元璋是个粗人,出身底层,没读过几天书,对于知识分子有出于本能的不信任。但是对于汉朝和宋朝那些有知识有教养的皇帝,自己还是相当欣赏和佩服的,甚至有一种骨子里的自卑感,而朱标父子的风度气质,恰恰类似汉宋皇帝。选择朱允炆,既维护了长子继承制的大原则,又改善了朱家门风,如果总是武夫当国,显得很不专业,难免让后人取笑。虽然朱允炆并非朱标长子,也不是正妃所生,但常妃所生的朱雄英已死,吕妃所生的朱允炆是活着的孙辈的老大。

其次,马皇后最喜欢的儿子是朱标,当年也很疼爱这个孙子。

在战火连天的岁月,随时需要逃跑的日子里,马夫人一直把朱标随身背着,没听说她背过其他四个弟弟。(我一直怀疑,朱标才是马皇后唯一的亲生儿子,性格气质都更接近。其他四个都是冒充的,当然证据不足。)不让朱标的后人当皇帝,朱元璋还会觉得愧对马皇后。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朱允炆自己也不是一无是处,也有招皇爷爷喜欢的地方。

朱允炆小的时候,就很招朱元璋喜欢。他经常摸小允炆的脑袋。有一次,朱元璋看到他把头睡偏了,就笑着说他是“半边月”。这也许是对他未来的某种担心,但至少也说明了,朱元璋确实喜欢这个孙子。

朱允炆长大之后,可以说是聪明懂事,好学不倦,尊敬长辈,举止得体,大有其父朱标当年的神韵,朱元璋也相当满意。

十四岁那年,朱标出巡陕西,回来就得了重病,朱允炆守在病床前,经常是昼夜不离。第二年,朱标去世了,他为父亲戴孝守灵,几天饭都不吃一口,非常疲惫,身体健康受到了很大影响。

朱元璋一生亲手终结了无数人的生命,也亲自为无数人送葬,但像朱允炆这样的孝子,他还是第一次见到。六十三岁了,白发人送黑发人,自己心里也很伤心,但看到朱允炆这样,都实在看不下去了,反而要过去安慰他了。

朱元璋像当年一样摸着孙子的头,伤心地说:“你至诚至孝,可你父亲已经不在了,为了你爷爷我,你也不能这样啊!”朱允炆毕竟是听话的孩子,这才肯吃一点东西了。

朱允炆长了个半边月,那他写的关于月亮的诗如何呢,史书上还真留下了一首据说是他创作的诗,还是跟自己的父亲朱标一起写的。有天晚上,天上挂着一轮新月,朱元璋和自己的长子长孙在一起赏月,这时,他想考察一下自己两个有文化的后代,到底水平怎么样,于是下令,让朱标父子俩以新月为题做首诗。

朱标做的是一首七绝:

昨夜严陵失钓钩,何人移上碧云头。

虽然未得团圆相,也有清光照九州。

严陵就是严子陵,是东汉开国时刘秀的谋士,隐居富春山,经常钓鱼(不知道这哥们有什么其他收入养活自己),而未得团圆相,不知从何说起,整首诗显得比较悲凉。

轮到朱允炆,朱元璋以为他能写出一首明快的。他随口吟出了一首五绝:

谁将玉指甲,掐作天上痕?

影落江湖里,蛟龙不敢吞。

朱元璋看后,不免更为失望了,这完全没有帝王家的气势,感觉就像农家少女在抒情。

当然,后来有些历史学家分析,这两首诗并不是朱标父子所作,是后人的移花接木,硬要算在他们头上,为他们后来命运的合理性造势。

据说朱元璋曾经让朱允炆和朱棣对对子,他出的上联是:“风吹马尾千条线”。在南京学习了多年的朱允炆,对的是“雨打羊毛一片毡”,对得是软弱无力,既没有美感又缺乏力度,而成天在北平跟蒙古人打架的朱棣这个粗人,倒对出了“日照龙鳞万点金”,对仗工整且透出了一种大气,高下立判。

这个广为传播的段子,九成也是杜撰。朱标死时,朱棣还驻守北平,并没有回来奔丧,马皇后葬礼时朱棣倒是回来了,不过那时候朱允炆才五岁,也不可能对对子,其他时候,两个人一起见朱元璋的机会,几乎还真没有。再说,朱允炆一直都在南京,由最好的学者教育,而且聪明有见识,怎么可能把一个简单的对联对成这德行。这很可能是好事者编出来黑朱允炆的。人家没你说的那么弱智,好不好?不会杀人不等于不会对对子,OK?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