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夹河战役坚持到底才能胜利(第1页)
二、夹河战役,坚持到底才能胜利
三月十二日,朱棣听说盛庸主力进驻单家桥,立即准备由陈家渡过河迎战。但盛庸并没有出现在那里,情报显然出了问题。燕军没有遇到盛庸,却发现了一只猛虎。
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事家喻户晓,但人家是孤身一人,用拳头打死的老虎。今天朱棣带着大队人马,碰上了一只饿虎,出于保护稀有动物、维护生态平衡的需要,朱棣应该把军粮拿出招待老虎,但他却想到了另一点,命令将其射杀。
当士兵们把血淋淋的老虎尸体拖到他面前时,朱棣立即拿出了道衍的腔调,客串了一把星相专家,向大家讲述了一番天降祥瑞的道理,告诉各位兄弟,敌人再可怕,也不如猛虎可怕,我们一定会像消灭老虎一样消灭他们。
三月二十日,朱棣收到了准确的情报,盛庸主力驻扎在了夹河(今河北武邑县南),于是立即命令部队开赴那里,两军的营地相距仅有四十里,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对于朱棣来说,这是报他上次差点被捉的一箭之仇,这是还张玉为自己惨死的债,也是清理阻止自己南下的最大障碍。
这一次,朱棣的军队里没有了他最依赖的老将军张玉,却多了一个年轻人张辅,张玉的长子。张辅知道的是,老爸就是被这个盛庸害死的,仇是一定要报仇的;不知道的是,老爸是为救朱棣才冲进埋伏的,而朱棣其实早已经出来的。
作战需要双方的推动力,频繁互动,才能激发参与者的热情。如果双方的实力过于悬殊,只是一边忙着攻城拔寨,一边消极防守,被动挨打,则战争进程也会让人感觉索然无味。所以,有了盛庸这样的对手,总比李景隆来有意思得多。而对盛庸来说,上次让朱棣跑掉非常可惜,他希望能毕其役于一攻,永久性地解决问题。
其实对盛庸来说,东昌之战的获胜何尝又不是侥幸呢,他真以为自己的临战指挥能力已经高出朱棣了?
朱棣非常清楚这场战役的重要意义。他不得不一次次耐心地向军官们面授机宜。
他说:“贼兵每次列阵,都会把精锐部队放在前面,较为羸弱的部分放在后面。明天我们跟他们交手,必须把最好的士兵放在前面,先消灭了贼兵的精锐,剩下的不攻自败。中军距离敌人五六里布阵,我带着小股精兵,先靠近贼兵的主力,绕到他们的后面,就像关门一样,推着他们走五六里。贼兵一定会相当疲劳,我们的主力等他们过去一半之后,就动手修理他们。然后我也跟着回来,与你们形成合围之势,敌人主力必败。一定不要把贼兵逼得无路可走,让他们置之死地而后生。”
理论虽好,但直接把这帮兄弟听傻了,没办法,要是这帮粗人一听就明白,还能举一反三,那就不是朱棣的帮手,而是威胁了。
朱棣对于这次的战斗非常重视,当时没有高科技设备,没有PPT演示,朱棣因陋就简,拿出一支箭,就在地上画出了个地形图,给军官们现场指导。为了让这帮老粗彻底明白,他还把军官们实际组织起来,让他们模拟场景,现场演练一番,直到自己比较满意了,才安排大家休息。
时间来到了三月二十二日,朱棣的军队来到了夹河,朱棣知道盛庸不善用骑兵,他的强项在于火器,喜欢用上千只火铳手来招呼客人。为了对敌方情况进行了解,他决定派出三人三骑,对盛庸的战备情况进行现场侦察。
不过朱棣这个侦察小分队的组成人员,级别有一点高,因为其中有一个侦察兵,就是他本人。这可不是朱棣活得不耐烦了,因为朱棣知道,只有他最安全,只有他明军不敢开火,只有他随着携带着朱允炆颁发的免死金牌!
为了怕人搞不清他的身份,朱棣特意穿上了朱元璋赐给他的金盔铠甲,两个亲兵不干别的,就在他后面打着北平燕王的旗帜,让南军一眼就知道,这个留着长胡子的就是皇帝的四叔!可不能打哟。朱棣对于表明自己身份的态度如此认真,就差拿根毛笔在脸上直接写四个字“我是朱棣”了。
对于朱棣用这种方式来对自己进行火力侦察,盛庸多亏是参加战斗工作多年的老将军,有着很好的定力,不然非得当场吐血,昏倒过去不可。
既然还没有接到朝廷的新通知,那么就一定不能杀朱棣,否则就是抗旨了。于是,人类历史上最荒诞的一幕,就在夹河上演了。
成百上千端着火铳的明军,从家乡千里迢迢来到河北,就是为了追杀一个人,而当这个人就站在面前,一枪就能把他轰下马之时,你却只能对自己说:“不能冲动,打不得!”
于是,朱棣就带着两个手下,在盛庸的阵中潇洒地走了一圈,对敌人的阵地进行了认真的观察,虽然没有DV,没有数码相机,没能把关键细节录下来,但朱棣对于对方的人员布置,火力安排,营盘分布等等,都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对于如何发动进攻,朱棣心里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划。
朱棣三人没有久留,觉得看得差不多就撤,临走前,嘴里嘟囔着什么,好像丢下了一句:“你们的秘密我都知道了。马上我们就要进攻了,你们要小心哟!”
盛庸实在是忍无可忍了,你可以不尊重我,但不能污辱我!他传令,派一队骑兵,把那三个人给我抓回来!
对方是几百号人,而朱棣他们只有三个,并且没有火器,眼看敌人就要冲上来了,朱棣不慌不忙,在马上拉出了长弓。朱棣天生神力,在真定城下,他就有两百步外射杀敌兵的惊人纪录。这一次,他要让追赶的人付出代价。一箭射过去,追在最前面的人应声而倒。
后面的人一愣神,朱棣他们就跑开了,这帮人接着追,跑开了一段距离,朱棣又是一箭,又有一人惨叫着从马上摔下来了。这样一来一回搞了三次,吓得没人敢追了,眼睁睁看着朱棣完成了侦察任务。
戏弄了盛庸,重新回到本方阵地,朱棣并没有太过得意,他提醒自己的手下,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决战的时刻就要来到了!
朱棣决定从左翼发动攻击,他派出的是一万骑兵和五千步兵。步兵这次携带了一种新式武器,后来的历史学家给起了个名字叫木欑,用木头制成,长有七八尺,末端带有铁制的倒钉。不过这玩意打不死人,战场上又没有现成的庄稼可收,有什么用呢。
两军一交手,木欑的作用可就发挥出来了,因为盛庸的步兵喜欢用盾牌,燕军步兵就把手中的木欑纷纷丢过去,大多都能命中对方手的盾牌,盾牌虽然都是铁制的,但外面都要包皮革,木欑上面的倒钉,正好能扎进皮革表面。有些心急的士兵想取下木欑,但这些东西一旦钉上,真不好取下来,还直接妨碍了旁边的士兵,导致整个队形都受了影响——朱棣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官军只有扔掉盾牌投入战斗,由于局面混乱,火器发射也很不方便,不但难以命中目标,反易误伤自己人。在这种情况下,燕军骑兵的威力就发挥出来了。
朱棣这一次又任命自己担任突击队队长,带着几百骑兵转了个大圈,绕到盛庸中军的背后,开始了疯狂进攻。搞不清对方实力的官军,居然被这几百人逼得直向后退,而在他们前面,朱能和张辅已经列好了阵势,一切似乎都按照昨天朱棣的规划进行,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谭渊看到左边的官军出现了溃败,兴致勃勃地带着几百个弟兄去清理门户,把朱棣昨天交待的任务完全忘了。他的骑兵追击那些扔了盾牌的步兵,当然是占了不少便宜,杀得正高兴时,冷不丁碰上一将前来阻挡,谭渊根本没有在意,习惯了拿刀砍人的人,根本意识不到有什么危险。
两个人上来打了一个照面,只交手了一个回合,就分出了胜负,而且分出了生死。
燕军中仅次于张玉和朱能的大将谭渊,就这么被人干掉了,对于朱棣当然是个重大的损失,但是他现在还顾不上悲伤,两军正处于最激烈的战斗时刻。
一刀杀掉谭渊的,是南军中的猛将庄得,他是盛庸派来帮助左军的,现在左军已经平安,但中军在朱棣与朱能的合围之下,显得阵脚有些慌乱。杀得兴起的庄得看到这种情况,立即又带人冲向了朱能的燕军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