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告别依赖 培养孩子独立的性格(第3页)
5.父母怎样应对孩子的极度依赖
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心理是与生俱来的。从牙牙学语开始,孩子与父母之间就已经建立起了深厚的依赖关系:当孩子感到恐惧时,会立刻飞奔到父母的怀里——他们觉得安全了;当孩子受到伤害时,会立刻飞奔到父母的怀里——他们得到了安慰;当孩子感觉累了,会立刻飞奔到父母的怀里——他们得到了最好的照顾……其实,在幼儿时期,这种所谓的依赖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孩子小,需要家长的呵护才能健康地成长。可是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的世界也开始渐渐变大,这种依赖关系就需要逐渐减少,他们应该独立了——独自去面对人生。
靓靓的妈妈由于身体的原因,年龄很大才生下靓靓。中年得子的靓靓妈和靓靓爸对孩子真可谓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
靓靓五岁多的时候,就已经比同龄人高出了整整一头,壮实极了。可即便是这样,靓靓的父母还担心孩子受欺负、受伤害。例如,孩子去公共场所玩滑梯时,靓靓的父母总是一副如临大敌的架势,一人一边扶着孩子一步一步地走上去,坐下来;然后,爸爸赶忙跑到滑梯的底端,张开双手,准备接应孩子。结果,一个简简单单的滑梯游戏,孩子没有玩出一点点的汗,爸爸妈妈却已经汗流浃背了。
就这样,在父母的严密呵护下,靓靓到了上小学的年龄。第一天送孩子上学,简直是一场催人泪下的骨肉分离剧。靓靓双手紧紧拽着爸妈的手,哭得鼻涕一把、眼泪一把的。这边靓靓的父母也是满脸泪水,迟迟不忍离去。最后,老师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只能以“马上要上课了,不要影响学校的正常秩序”的名义请他们迅速离开学校。
靓靓的父母离开了,可是靓靓却安静不下来。他哭着闹着要找爸爸妈妈,说什么也不在教室里待着。老师使出了浑身解数,又是糖果,又是开导,怎么说都不行。勉勉强强坚持到了下课,靓靓一个箭步就跑到学校大门口,看门大爷不让他出去,他就坐在那里等爸爸妈妈。九月的天气虽然已不似夏日那么炎热,但火热的太阳还是晒得人们大汗淋漓。靓靓一动不动地坐在地上等着妈妈,老师没有办法,只好把靓靓的妈妈叫回来了。
事例中的靓靓对家长的依赖性太强了,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必须要采取果断措施了,不然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正常生活。过强的依赖心理会让孩子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形成自卑、懦弱的性格。因此,家长必须注意,应及时纠正孩子的依赖性行为。面对依赖性极强的孩子,家长不妨试试以下方法:
(1)了解清楚孩子依赖的对象,尽可能地减少孩子与依赖对象之间的接触。
(2)扩大孩子接触、交往的范围,让孩子有机会结交更多的朋友。
(3)多给孩子制造一些独处的机会。例如,让孩子独自去购物,独自学习,独自睡觉,独自出去散步,独自上学,等等。循序渐进,一点一点地让孩子适应独处。
(4)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依赖性强的孩子,自信心不足,总是认为自己不行,需要自己信赖的人在身边才会安心。对此,家长不要过多地指责孩子,应该鼓励孩子,查找影响孩子自信心的根源,彻底修正,帮助孩子建立起强大的自信心来。
摆脱依赖心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孩子而言,就如春蚕破蛹,需要经过一番周折。这个时期,家长一定要坚持立场,多一些耐心,从小事做起。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上,不算是好汉。”父母带孩子来到世界上,给予他们生命,同时也要教会他们独立生存的能力。只有摆脱了对父母的依赖,孩子的独立能力才能得到提升,才能释放自身的潜能,塑造完美的人生。
6.独立训练:根治孩子的“依赖症”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孩子因为父母的过度保护,会表现得非常没有主见:吃什么、穿什么都要询问父母的意见,自己没有任何想法;玩什么、怎么玩,也需要父母来做主;甚至有的孩子已经上了学,但是学校组织一个很小的活动,还需要回来问问父母能不能参加……
孩子这种没有主见的表现,很有可能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人生。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很著名的“改宗效应”,这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罗德·西格尔提出的,是指当一个问题对某人来说很重要时,如果他在这个问题上能使一个“反对者”改变意见而支持自己,那么他会更喜欢那个“反对者”,而不是一个从始至终的“同意者”。
“改宗效应”明确地告诉家长,如果孩子在生活中没有主见,只会跟着别人的想法做事,那会给人一种没有能力的感觉,很有可能会因此而被人忽视;相反,如果一个人有主见,就会给人更多的感染力,会得到更多人的喜爱。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培养孩子做事情的主见,不要让孩子只会顺从、附和、讨好,而是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有自主观念的人,这样才会让孩子更能得到别人的喜欢,使人乐于亲近。
孩子本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是在成长过程中却很容易变成父母的“应声虫”。这里面既有孩子自身心理上的因素,也有父母影响的因素。从孩子方面来说,孩子喜欢模仿,小的时候对于父母有很强的依赖性,做事不喜欢自己动脑思考,而是把父母当成权威,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长此以往,孩子就会缺乏主见,喜欢盲从。从父母的因素来讲,父母很容易将自己当成孩子的权威,习惯于替孩子包办一切,长此以往,就会让孩子对父母的决定唯命是从。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一定要警惕其盲从行为。一旦发现孩子没有主见,就一定要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和教育态度,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主宰自我的能力。
父母在生活中要多创造一些让孩子自己做主的机会,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完全可以交给孩子自己去拿主意。比如,让孩子自己决定穿什么衣服、玩什么游戏、过生日时请哪些小朋友。孩子大了以后,家里的一些事情也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比如客厅怎样整理会显得更整洁、孩子自己的房间怎样布置。如果孩子所说的可行,父母就应该尽量采纳孩子的建议。
很多孩子在遇到事情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是去询问父母的意见。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千万不要给出自己的想法,而是要区分事情的大小,告诉孩子如何去解决。如果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就直接告诉孩子让他们自己决定;如果是孩子自己无法判断、决定的事情,父母可以先启发孩子自己思考,引导孩子去做决定,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后,父母再提出一些建议。
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很多事情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孩子经过思考,确信自己的做法或观点是正确的,那就应该勇敢地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而不要随意被周围的人所影响。
有些孩子自我意识觉醒早,很早就有了主见。当孩子表现出主见时,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千万不要专制地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否则,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就可能被父母的专制所磨灭。对于父母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权限,让孩子自己去做出选择。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而是独立的个体,在不久的将来,他们终究要独自面对人生。因此,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不是事事都帮他们做、帮他们思考,而是教给他们如何去思考与解决问题,让他们自己有行动的能力。而获得这种能力的前提,就是一定要让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敢于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
什么是“主见”?就是要在自己的世界里做“主角”。很多父母以爱孩子为名,帮孩子决定了太多事情,让孩子成为父母的傀儡,这样的孩子又怎么会有主见呢?所以,聪明的父母应懂得适当退出。
在孩子的生活中,父母要甘心做“配角”。这样,孩子才有机会做自我生命的主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