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顽强的意志力是培养孩子自控力的核心(第2页)
不合群的孩子,不容易交流的孩子,缺乏好奇心的孩子,没有合作精神的孩子,爱发脾气的孩子,有暴力倾向的孩子……都是因为“眼窝前额皮质”的情绪控制功能太弱。而这个功能在孩子三岁之前就形成了,尽管后期还会发展,但是不会有太大改善。为什么“眼窝前额皮质”的发育期这么短暂呢?
因为在三岁后,孩子会形成一个“自我抑制系统”,这个系统掌管着孩子的记忆力、判断力等,大脑会将几乎全部能量都转移到这个中枢系统发育上面,所以,想要培养孩子强大的自控力一定要在孩子三岁之前进行。错过“眼窝前额皮质”的发育期,家长将永远无法弥补孩子自控力不足的弱项。
该怎样抓住打造孩子自控力的黄金期呢?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对于孩子而言,三岁之前需要的不是早期教育,而是同很多小朋友一起玩耍。因而,要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如何与别人合作、如何帮助别人、如何合理沟通等等。这种孩子们在一起玩耍的实践经历是促进孩子“眼窝前额皮质”发育的最好方法。
很多家长偏执地认为只有让孩子进入好的大学才是对孩子负责,为此,他们早早地便将孩子置于各种特长培训的课堂中,无情地剥夺了孩子宝贵的玩耍时光。也许,在这些父母心中,学习知识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
孩子爱玩是一种天性,而孩子在玩耍中则能够健康成长。家长违背规律的育儿方法无异于拔苗助长。
孩子的智商重要,难道情商就不重要了吗?一味侧重于孩子智商提高的家长们,难道你们想要一个只懂得学习知识其他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吗?试问,这样一个综合能力低下的孩子,离开你们的呵护之后能干些什么呢?
4.该做的事立刻去做,绝不拖延
懒惰是人性的组成部分,在潜意识深处,人都是好逸恶劳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成了各种各样的拖延症,未成年的孩子也不例外。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拖延往往会让人为此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悔恨、愧疚、烦躁、不安……这些消极情绪只会让孩子更没学习效率,要想让孩子远离这种糟糕状态,就必须帮助孩子战胜思维惰性,养成主动行动的好习惯。
如今,手机、平板电脑、游戏机等的广泛普及,使得孩子“熬夜”“磨蹭”“拖延”的情况更加普遍、严重。晚上写作业的时候,一会儿玩玩手机,一会儿看看动漫,都很晚了也不睡觉,躺到被窝里还要玩好一会儿手机;该吃饭了,还坐在游戏机前,喊了一遍又一遍,嘴上说好,实际就是不动弹……
明明周末就应该写完的作业,结果拖着没写,周一早晨四五点钟起来狂补;早饭后喊着要出去玩,可一坐在游戏机前,就粘在了椅子上,拉都拉不起来……现在有很多孩子都有类似的拖延情况,其实,这是“思维惰性”在发挥作用。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尤其是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每一天都是非常宝贵的,一旦养成了拖延的坏习惯,只会变本加厉,也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正如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参加拖延治疗的一名学生所说:“拖延就像蒲公英。你把它拔掉,以为它不会再长出来了,但实际上它的根埋藏得很深,很快又长出来了。”为什么“拖延”如此难以连根拔除呢?
一方面,逃避心理与行为拖延是一对双生花,当孩子面对难题、学习困难、挫折时,会产生逃避心理,促使孩子通过“拖延”得以喘息,尽管事后要付出更大的代价,饱受负罪感、愧疚、悔恨等折磨。所以,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面对事实和困难,鼓励孩子不要当逃兵。当孩子有勇气去面对一切未知和即将到来的困难时,因“逃避”而滋生的拖延就会失去成长的土壤。
另一方面,孩子始终都会受到外界的**,比如好玩的游戏机、好吃的零食、有趣的玩具……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具备超强的抵制**的自控力,即便是自控力很强的孩子,在面对无比诱人的条件时,也很可能会动摇,从而为了**而抛弃正事,造成拖延。比如受到游戏**,专心致志地打游戏,而置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于不顾。
总的来说,增强孩子的自控力是解决孩子做事拖延的重中之重,那么,身为父母,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1)强化好奇心
好奇心是儿童行动的最原始驱动力,我们不但不能破坏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还要鼓励他们这么去做,并让他们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有意识地培养其勇敢、无畏的探险意识。比如当孩子有什么突发奇想时,不要强硬扼杀,应鼓励孩子去试一试,这有利于帮助孩子养成迎难而上的行为习惯,对克服思维惰性,跳出固化思维有很大帮助。
(2)强化行动力
尤其是对于那些“想得多做得少”的孩子,强化行动力的办法非常有效。想得越多的孩子,拖延的情况往往就会越严重。如果人总是处于一种空想或思虑状态,那么自然就会变成“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在现实生活当中,空想与拖延往往是一对双生姐妹花,如果做事总是瞻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那么行动自然难免拖拖拉拉。提高行动力是战胜思维惰性的有效办法,我们不妨有意识地去强化孩子的行动观念。“不去做怎么知道结果?”“想法超棒,应该赶紧行动起来,以免被别人抢先呀。”可以多用这类话语去鼓励、引导孩子。
(3)给孩子支配权
有些父母给孩子安排的事情太满,写完作业要学英语,学完英语又要做奥数题……孩子效率越高,父母给压的担子越重,如此一来,不少孩子就学会了用“拖延战术”为自己减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同时提高孩子立即做事的积极性,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布置固定的任务,如果孩子能提早完成,则剩下的时间可以让孩子自己自由支配。如此一来,孩子们自然愿意有事赶紧做,做完好去快乐地玩耍。
5.十分有效的“放弃训练”与“克己育儿法”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所谓本我,就是本能之下的人格结构,此时所有的需求完全来自人的潜意识,如刚出生的婴儿所表现出的需求。本我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人的生物本能,如饿了就要吃、困了就要睡等等。本我的需求总是需要在第一时间被满足,所以说刚刚出生的孩子基本上没有忍耐的能力。
所谓自我,就是指人类通过后天的学习逐渐发展起来的人格结构。自我是本我和现实的调节者,既有感性的成分,也有理性的成分。自我反映出孩子的理解、学习、思考、推理能力。自我的需求是为满足本我的需求而寻找有效的途径,如一个三岁的孩子饿了,不会像一岁的孩子那样哭闹,而是会告诉父母他饿了,想要吃什么。时间久了,家长对孩子的喜好就能很清楚了。随着自我的不断完善,孩子就能很好地控制本我,学会放弃与等待。
所谓超我,是指有道德标准的人格结构,它从自我发展起来,有严格的道德底线,它是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影响下的产物,由文化、价值观、理想组成。
对于幼儿而言,需求只是为了满足本能,从而家长无须克己,应该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的需求。而对于一岁以上的孩子而言,他们的需求不再是单纯地为了满足本能的需求,所以家长需要克制,视情况而定。因为孩子的理解力有限,当他们做了不好的事情时,家长如果不明确表态,孩子本身是无法区分好坏的。因此,家长需要亮出自己的底线,让孩子尽早适应自己的底线。
有的父母不能克己,一味迁就孩子,没有任何底线,只要孩子高兴,怎么做都可以,如给孩子买很多玩具,甚至孩子不要也会主动买,因而培养出了自控力差的孩子。
所以,想要培养出自控能力强的孩子就需要不断训练孩子。那么,父母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1)十分有效的“放弃训练”
很多时候,孩子提出的需求是合理的,但没有必要在第一时间进行满足。这时家长就可以采取“放弃训练”的方式,训练孩子的自控能力,如当孩子提出要妈妈陪自己玩一会儿时,妈妈可以说:“我目前正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等做完了再陪你玩好吗?”当孩子看到一件喜欢的玩具要求家长买时,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计划用的钱已经用完了,只有等到下个月才能买。”对于这些并非本能的需求,家长完全可以让孩子慢慢学会放弃,逐渐学会忍耐与等待。
当然,如果家长认为孩子的要求不合理,那就果断拒绝,坚决不能让步,如孩子通过暴力的方式抢夺其他小朋友的食物、对长辈讲话大吼大叫等,家长就要果断制止,告诉他们这样做是不可以的。这样,孩子就能逐渐学会放弃,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了。对于孩子来说,适应放弃肯定会有不愉快的感受,所以可能会不听话。这个时候,家长不要呵斥孩子,更不要动手打孩子,要耐心地反复训练,慢慢地就会有效果,孩子就能成功控制自己了。
(2)十分有效的“克己育儿法”
一位心理专家接待了这样一位被她的孩子伤透了心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