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舍割放(第2页)
佛祖住世时,有个叫黑指的婆罗门,经过刻苦修炼,练就了神通,但还没觉悟。有一天,他奋起神力,拔起两棵花树,一手持一棵,去参见佛祖。刚见面,佛祖就明白了他的来意。于是说:“放下吧!”
黑指听了,立即放下左手的花树。佛祖又说:“放下吧!”黑指又放下右手的花树。谁知佛祖还说:“放下吧!”黑指不明白了:“我已经两手空空,你怎么还让我放下?”佛祖说:“我从一开始就没有让你放下手中之物,我是让你放下心中的执着。也就是放下你的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
佛家认为,色、声、香、味、触、法为“外六尘”,眼、耳、鼻、舌、身、意为“内六根”,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为“中六识”。此三者是人们产生意识活动(也即欲望)的所有途径。如能全然放下,便可解脱。
坦率地说,佛家的境界,一般人难以企及,也未必值得效仿。我们只需思考:差不多的两个人,有的人为什么活得轻松?有些人又为什么活得沉重?很简单,前者是拿得起,放得下。后者是拿得起,却放不下。
佛语有云:有求皆苦,放下同样令人痛苦,尤其是在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之后。但人生在世,很多事情由不得我们做主,“长痛不如短痛”,现在不放,将来被逼无奈还得放。至少在时间成本上,这已经凭空多出了一笔无法挽回的损失。
放下不等同于放弃。前者是一种超脱的境界,后者还没跳出世俗的得失计较。
曾经有人问过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你为什么总是心情这么好?”苏格拉底告诉他:“我心情好,是因为我没有一件失去了它就会令我感到遗憾的东西。”在普通人看来,这个回答太冷血了,因为对正常人来说,失去钱财、地位等,或许还勉强可以做到了无遗憾,可如果失去的是生命、亲人、爱人、理想等,能没有遗憾吗?其实我们没必要抠字眼。包括苏格拉底在内的很多先哲的表达都带有文学性,他的本意无非是劝人们学会看淡、看开、看破。他的冷血背后其实是巨大的温情,尤其是对那些沉溺于伤痛中不能自拔的人来说。对于这类哲理,不能较真,就好比我们不能用皮尺去丈量“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也不能用经纬仪去校定“大漠孤烟直”的道理一样。
进一步说,遇到类似的事情,不管你用什么办法,何种言辞,只要能让人豁然开朗,不再寻仇觅恨怨东风,就是好办法。下面的禅宗小故事就很有借鉴意义:
有个禅师在河边救了一个投水的少妇,少妇好不容易止住哭声,向禅师诉苦说:“你不知道我有多命苦,刚刚结婚三年,老公就死了,我一个人带着孩子,没几年,孩子也病死了……”禅师静静地听她说完,问道:“你在遇到你老公之前是怎样生活的呢?”少妇说:“那时候,就是我一个人,无忧无虑,快快乐乐……”“那你现在不也是一个人吗?那时候你一个人能快乐,现在也能。”禅师说。少妇咂摸着禅师的话,似乎明白了什么。
所谓站着说话不腰疼,大概说的就是故事中的禅师这种人。另外,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高僧之所以能成为高僧,就在于他们出了家,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断绝了这种亲情、爱情之痛?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不回答,仅供思考。但还是那句话,不论黑猫白猫,解决问题就是好猫。禅宗讲究法无定法,很多禅师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面对不同受众时,还往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这一点,需要我们放下心中的成见,去接受、认可和学习。
我们再来看一个更有意义的小故事:
有个痛苦的年轻人去某寺找一位老禅师倾诉心事。
年轻人说:“我放不下一些事,放不下一些人。”
禅师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放不下的。”
年轻人说:“我也想放下,可是有些人和事我偏偏放不下。”
“让我来帮帮你,”禅师拿来一个茶杯,让年轻人双手端着,然后他提起一壶沸水,往茶杯里倒水,一直倒到水满杯溢,直接流到了年轻人的手上!
年轻人被烫得手一抖,当啷一声,茶杯掉在了地上。
禅师说:“看到了吧,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放不下的——痛了,你自然就会放下。”
痛了,自然就会放下!痛了,仍不放下,只会更痛苦!到最后承受不住痛苦时,还是要放下。所以,很多事情,我们应该及早放下,不要等到痛了再放手。
那么,人们又为何总是不放下、放不下呢?其实,大家所缺的仅仅是一种豁达的心态和勇气,多的却是对放下的恐惧和不甘。其实放下并不等于失去,适时放下,才能适时提起。人只有一颗心,一双手,握不住宇宙,也扭转不了乾坤。人只能在顺应时势的基础上,一边做加法,一边做减法。在追求成功的同时放下功利,在担当责任的同时放下压力,在广结朋友的同时放下宿怨。不为本就“命若悬丝”的人生人为增重、加压,尽量走得更轻盈些。西方人说:“天使之所以能飞翔,因为他们有着轻盈的人生态度。”即使做不了上帝,何不把自己当成天使?
忘了是哪位哲人说过:“有两种选择是一种痛苦,有多种选择则是一种折磨。”好比说穿衣服,很多女性经常会为穿哪件衣服上街头疼,她们头疼的并不是没有衣服,而是因为衣服太多,多到了不知穿哪件不穿哪件。人生也是这样。当一件事情让你头疼的时候,往往并不是这件事情有多难办,而是因为你不懂得选择,不愿意放下。所以说,当你觉得难以抉择时,放下往往就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