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二 北京易主沈阳宫斗(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这样,老汗王遗留的“八王共治”的制度,也被多尔衮抛弃了。他独揽军政大权,处于至高地位。虽然上面还有小皇帝,但他是形同虚设。

既然是摄政王了,仪仗便仅次于皇帝銮驾,比亲王的规格要高,凡出猎行军,摄政王仪仗为前导,奏乐而行,增加红伞、大纛、红仗、撒袋、大刀、枪等,比之诸王,威风八面,吉庆又庄严;宫殿上议政时,摄政王正坐,诸王两旁分列叙坐。多尔衮代摄国政之权柄,通过礼仪得到了确认。

明崇祯十七年,大清顺治元年(1644)正月,朝鲜国王李倧派遣使节来大清国进贡,在国礼之外,又单独给多尔衮馈赠了贵重礼品。多尔衮对诸王大臣笑说:“朝鲜国王真讲究,够意思,因为我攻取江华岛时,保全了他的妻妾子女,他没忘恩。但是,现在我授之于辅理国政的重任,要秉公行事,不能再有私人交往。再者,私下馈赠礼物的不只有朝鲜,还有蒙古各部。这种收受外国礼物的惯例,应当废除。”大家都认为摄政王言之有理,摄政王说的话,能没有道理吗?于是,意见一致,做出决定:以后,永远禁止外国给诸王贝勒私下送礼。多尔衮为此致书朝鲜国王,说明拒绝礼物之因由:“我现在是摄政王了,一举一动,皆关乎国政大体。”朝鲜国王深表钦佩,回书中对摄政王又是一番恭维。

光是这些还不够,这些都是虚的东西,既然已经是摄政王了,就要来点实惠的。多尔衮为了加固地位,增强实力,接连提拔了一大批各阶层将领,把自己的人纷纷安插在重要职位上。“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别人看到这些,感觉摄政王飞扬跋扈,一手遮天,很了不起!但是,在多尔衮自己看来,这些都不算什么,我已经够委屈的了,我本来就应该是皇上,现在才是摄政王而已。怪谁呢?都怨豪格,我恨不得砍他的头,剥他的皮,吃他的肉,喝他的血。

看到多尔衮如此耀武扬威,豪格气得干瞪眼,顿足捶胸,仰天长啸。

三个月后,原本支持豪格的固山额真何洛会等人,讦告豪格,揭发他口出狂言,图谋不轨,在言语上蔑视侵犯多尔衮,曾多次对两黄旗大臣说:“夫睿亲王素善病,岂能终摄政之事??和硕睿亲王非有福人,乃有疾人也。其寿几何,而能终其事乎?”又说:“我岂似彼病夫,尔何为注目视我,我岂不能手裂若辈之颈而杀之乎!”也就是说,我豪格原来可以杀了多尔衮,但他一副病秧子样,当摄政王也不会长久。

何洛会本是豪格的部属和心腹爱将,屡立战功。如今在多尔衮的收买下,何洛会卖主求荣。为了打击政敌豪格,多尔衮使出暗黑手段。豪格真不是多尔衮的对手。多尔衮把豪格叫来,斥责质问。豪格乃爽朗之人,一点不狡辩:“是我说的,你能怎的?要杀要剐,随便你!”他玩硬气,却害苦了手下的将领们。多尔衮岂能错过良机,他毫不留情地将豪格的铁杆部下一干人等以“附王为乱”为由处死。可怜这些两黄旗将领,枪林箭雨都闯过来了,却死在同一战壕的自己人手里。“一将功成万骨枯。”有牺牲的,就有晋升的,何洛会踩着死去同僚的头颅,得到了摄政王的信任和提拔,连升三级,其后,一路顺畅,成为皇室之外的“大将军”。

多尔衮本想将豪格一起杀掉。他主导召开王公大臣会议。众人为了附和摄政王,都顺着多尔衮的意思,赞同处死豪格。但是,有一个人不同意。谁呢?

小皇上顺治。福临一听亲大哥要被处死,便哇哇大哭。身边人百般哄劝,小家伙就是不听,也不吃饭,一个劲儿地哭。

皇宫里来人,报告诸王:“皇上说了,不能杀我哥哥,你们要杀他,我也死,我不当这个皇上了。”

小小的皇上,竟敢以皇位要挟议政大会,救哥哥的命。

这是小皇上能干得出来的吗?

多尔衮一点都不傻,小皇上背后,有一个颇有心机的女人:小皇上的母亲嘛。布木布泰嫁给皇太极后,被册封为庄妃;她儿子福临即位,被尊称为圣母皇太后;她死后的谥号是“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简称“孝庄”。

很多人认为,多尔衮能把福临扶上大宝,是因为庄妃私下里做了工作,文艺作品中也有这种情节故事设计。其实,多尔衮只是随机应变,临时起意,在皇太极的儿子里挑选了有利于自己长久把持权力的福临。

福临还有一个更小的弟弟博穆博果尔。多尔衮为什么不选择博穆博果尔?因为博穆博果尔的母亲娜木钟原本是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的正室大福晋。皇太极当初是想把这位“囊囊太后”分配给代善,但老代善嫌囊囊太后又老又穷,坚持拒绝,皇太极只好自己收了囊囊太后。关于囊囊太后的出生年龄,史料不详,其实,囊囊太后归附后金时,年龄应该约在三四十岁之间。在后金时期,少女十二三岁便嫁为人妇,十五岁左右就生孩子当娘,因此代善嫌囊囊太后“老”了。

多尔衮认为林丹汗的女人生的孩子,不配当大清皇上。庄妃十二岁嫁给皇太极,是正宗的,而且庄妃娘家是科尔沁部,这相当重要,女真人对蒙古的统治,就是以科尔沁部为领头羊,推举福临当皇上,牢牢争取到科尔沁部的支持,全蒙古就安稳了。

庄妃与多尔衮之间,并不存在太多的故事,见面机会都稀少。是福临当皇上后,才把多尔衮与圣母皇太后联结在了一起,成为政治同盟。

虽然儿子意外获得多尔衮的支持,侥幸登基称帝,但圣母皇太后这时候对多尔衮是不太信任的。她听说过很多历史上小皇上被权臣欺负的事,便让自己的儿子哭闹,目的就是想保下豪格,豪格手里不仅掌握着正蓝旗,还能影响皇太极留下的两黄旗,这才是真正能够保护小皇上的兵马。圣母皇太后非常明白,儿子当上皇帝,是天大的好事,却也面临极大的危险,在能够亲政前,随时都有性命之忧。这恐惧就来自多尔衮,别看是多尔衮把皇位给了福临,但他并非心甘情愿。他是出于无奈,才把福临抱上龙椅的。是谁让多尔衮无奈推举出福临的?是豪格。目前,能够制衡多尔衮,令多尔衮忌惮的,只有豪格。多尔衮是福临的叔叔,豪格是福临的亲大哥,在血缘上后者更亲近,所以,亲大哥更值得信赖。如果豪格有朝一日干掉了多尔衮,那时候,他会不会从亲弟弟手里抢夺皇位呢?肯定有这种可能,亲大哥也不是完全能够依赖的。但眼下,圣母皇太后认为,儿子只有救下大哥的命,才能救自己。

多尔衮虽然贵为摄政王,但毕竟上边还有皇上,如果在诸王贝勒面前无视小皇上的意见,大家会觉得他蔑视皇权。为了做出尊重小皇上的样子,多尔衮只好答应免豪格死罪,但活罪难饶,将他贬为庶人,罚银五千两。

小皇上破涕为笑,答应用膳了。圣母皇太后也长舒了一口气,因为她出手让儿子替豪格求情的时候,并不知道多尔衮会不会给面子,如果多尔衮铁面冷对,一点不留情,这对母子也毫无办法。

这是圣母皇太后和顺治与多尔衮的第一次较量,以皇帝之名义,战胜了摄政王。当然,这也是多尔衮顾及情势,略作退让。然而,纵观多尔衮一生的成功与失败,成也退让,败也退让。

豪格一败涂地,父亲皇太极驾崩时,他跃跃欲试,想竞争皇位,原以为十拿九稳,不成想,从皇家“太子”变成了庶民,满腔恨怨之气,还必须忍着,吐不出来。这一次,因为皇上小弟弟的救援,豪格得以保全性命,自是非常感激,心里明白,为了皇上小弟弟,自己得忍辱负重活下去,一旦多尔衮威胁到皇权,自己要出手保护,找时机东山再起,与多尔衮血战,这是自己父皇留下的皇位,我们儿子要坐龙椅,不能让别人坐。

多尔衮暂且放过了豪格。他并没有失败,这场铁血手腕治理让大多数八旗将士都看清了时务:只有听命于摄政王,才是正确选择,其他都是死路一条。多尔衮的威望和势力进一步扩大。他非常自信:“小样儿的豪格,别以为我会真的饶恕你。只要有机会,我一定置你于死地。”

多尔衮开始重新正视皇宫,打量后宫,对圣母皇太后有了新的认识,原本以为她就是皇嫂,是一个女人,现在他清楚了,要控制小皇上,就得先解决了小皇上他妈。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