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十四 奉命大将军攻讦亡灵遇挫(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十四奉命大将军,攻讦亡灵遇挫

清崇德三年(1638)二月,皇太极不辞劳苦,又一次御驾亲征,率部讨伐地处黑龙江流域的漠北蒙古喀尔喀部。因为大清鞭长莫及,喀尔喀部更加野性,离心力更强,后来逐步发展壮大。

皇太极虽然喜欢多尔衮,但也要雨露均沾,不能让多尔衮独享尊荣,那样多尔衮会沾沾自喜,恃宠而骄,而且别人也会更加嫉妒。现在,多尔衮的功劳和地位,已经让其他人心里不舒服、斜眼看了,露脸光彩的事情不能总给他。于是,这一次远征,皇太极没有让多尔衮随行,而是叫他留守沈阳,看家护院,把立功封赏的好事让给别人,也是令多尔衮心里明白,你会用计谋,能打胜仗,但是没有你,我们照样打胜仗,没有了谁,天也塌不了。以此打压一下多尔衮的傲气,迎合一下众人的妒嫉心,让大家都满意,全听话,这就是为帝王者的驭人之术。

皇太极把话说得很溜光水滑:“我们连年征战,睿亲王每战必出征,身先士卒,劳苦功高,太累了,朕心疼,舍不得再劳累他,这一次,把更重要的留守国都大任交给睿亲王,让他歇一歇,好好休息一下,为下一次征战养足精神,好再担重任。”

多尔衮会心地笑了,施礼领命:“谢皇上的恩德厚爱。”

皇太极把代善也留下了,和多尔衮一起守卫沈阳,理由也是:“礼亲王年岁大了,为国征战多年,功勋如星辰闪亮,是大清国的柱石,朕不忍心再请礼亲王远征,喀尔喀路途遥遥,辛苦可想而知,请礼亲王和睿亲王两位携手安定国都,朕率领将士们才能安心在外拼杀。”

多尔衮多聪明啊,皇上把比自己官更大、资格更老的代善留下,就是为了镇住自己,免得自己一时骄纵横行,怀有异心,倘若趁留守京城之便,发动政变,有代善在,自己就不敢。代善特别让皇太极放心,在父汗驾崩时,代善假若不让权,皇太极根本就当不上大汗,也就遑论今天的皇帝大位了。

代善感激皇上对自己的厚爱,谢主隆恩。

多尔衮和二哥代善搭班子,那么只能是以二哥为主,他这十四弟为辅,而且因为他年轻,工作还要多做。

大清国京都卫戍“司令”代善和“参谋长”多尔衮为皇帝亲率的大军送行,一杯壮行酒,兵马远去,彻地连天。多尔衮凝望着天尽头,不禁心生些许失落。代善轻轻地拍拍他的肩头,苦笑了一下,转身上马,掉转马头。多尔衮也上了马,和二哥一起慢慢踱回城去。

两人是亲兄弟,年龄差距却是两代人,共同语言并不多,一路上默默无语,一切尽在不言中,言多必失,此处无声胜有声。作为叱咤风云的努尔哈赤的儿子,他们位高权重,一呼百应、千应、万应,却越来越谨小慎微,战战兢兢,浃若寒蝉。杀人如麻、杀人不眨眼的大英雄,活得也不自由、也有苦楚。

多尔衮是军事谋略奇才,在督造上也立有功绩。

八旗大军出征蒙古和明朝,必走沈阳西北方向,经过都尔鼻山,渡过辽河天堑。“都尔鼻”为蒙古语,汉译为“四方”之意。鉴于此处战略位置重要,皇太极下令在都尔鼻筑城。多尔衮带领军民修筑都尔鼻城,又效仿秦朝修建从国都通达长城的秦直道,督修京城经都尔鼻城至辽河的直道,路宽十丈,高八尺,两边挖掘了排水沟壕。都尔鼻城是拱卫大清国都沈阳的西北门户,号称“屏城”,不仅用于军事,也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兴起做出了贡献。

皇太极视察都尔鼻城池,走在直道上,非常高兴,这样,京城更安全了,大军出行方便了,还是那句老话:“睿亲王做事,甚符朕心。”优秀的人,干啥都像样,多尔衮外征内治,都行。

崇德三年(1638)农历八月二十三日,秋粮成熟了,清军再度大举进攻明朝,抢东西去了。皇太极话如前言,授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统左翼兵马;授岳讬为“扬武大将军”,统右翼兵马。这一次,皇太极没有御驾亲征,一是此番只为抢掠,属于常规出征;二是他对两位主帅充分信任,相信他们都能够独当一面:岳讬在老汗王时期就战功赫赫,是最早跻身八旗旗主的第三代佼佼者;多尔衮身为第二代,是皇太极朝代的后起之秀。同时,皇太极再次把儿子豪格安排为多尔衮的副帅。

皇太极是怎么想的呢?

豪格比多尔衮大三岁,早上战场,早立功,但论辈分,豪格就吃亏了。每次出征,比如灭亡蒙古察哈尔部,征服朝鲜,豪格都是以多尔衮副手的身份出战的。这样,功劳也就以多尔衮为主,豪格为辅。这一次攻击明朝,如果皇太极让儿子豪格作为主帅统领右翼,与左翼主帅多尔衮并驾齐驱,那么,也就把这两个人放在了二虎相争的境地,他们有一拼。再者,知子莫若父,皇太极知道,论本事,豪格与阿济格是画等号的,但比多尔衮逊色一层。此时,皇太极心中想到的是,自己死后把军国大政交给豪格的话,到底行不行?他能担负起来吗?皇太极觉得自己一定会长寿,暂不考虑接班人,免得儿子们群起攻击太子,像他当年参与弹劾太子大哥褚英一样。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们互相攻杀。其后多年,豪格一直斗不过多尔衮,皇太极在一次次这样点将调兵中早为此埋下了伏笔。

八月二十七日,岳讬率师先行。九月初四,皇太极亲临演武场,为多尔衮送行,赐帅印。

大学士刚林和范文程分读满、汉、蒙古文敕书:“古帝王兴师克敌,抚定疆宇,必选择于众,拔一良将,特授兵权,则军有所统,而大事始定。今因明国不愿讲和,乐于干戈??”故命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充奉命大将军,率左翼西伐。要求满、蒙、汉三族将士精诚团结,出其不意,攻其无备,赏罚严明。多尔衮跪接帅印敕书,向皇上行过大礼后,翻身上马,率领左翼大军出征。

皇太极是个好皇帝,为了保证远征兵马顺利,重新披挂上阵,两番御驾亲征,率大军赶赴锦州、宁远前线,牵制明朝守军,使之不能回兵中原,为多尔衮和岳讬所率将士直捣中原,从容进取,减少了抵抗的压力。

九月二十八日,多尔衮率领大军到达燕山脚下。这里地势十分险要,董家口和青山关,山高路狭,长城墙坚,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此处原本有明军二百余人防守,因为岳讬右翼先行攻打墙子岭,明军奔赴那边支援去了。多尔衮左翼军突然到来,百姓们吓得弃城而逃。无明军守卫,清军拆毁长城边墙而入境,占领明军的青山兵营。辽东副总兵丁志祥很英勇,自知不敌,仍然率部赶来,怎奈“力不能御”。

多尔衮与岳讬会师于通州的运河边,京城御林军面对清军,不敢近前,但也知道八旗兵是马上威风,拿高墙坚城毫无办法。

明朝内部,是战是和,举棋不定,党派之间,明争暗斗。崇祯帝急忙诏令各地兵马入京“勤王”。宣大、山西总督卢象升率兵东进,奉诏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但根本调动不了其他人的兵马。关宁总督高起潜统军西来,兵马比卢象升多,所以根本就不听其令。兵部尚书杨嗣昌力主议和,从中作梗,军心不定,矛盾重重。卢象升以八万兵驻守昌平,深知清军“锋甚锐,不可遏”,计划于十月十五日挑选精兵,乘月明星稀,分四路突袭清军营地。高起潜不赞同,横加阻挠,致使夜袭清军失利,损失很大。两军不和,杨嗣昌只好任由他们分别统辖,各管各的,兵力分散,为明军失败埋下了种子,也把自身置于死地。

多尔衮自知清军攻城乏力,便扬长避短,呼啸叱咤,绕过北京,分兵八路西依太行山,东沿运河,一路向南,齐头并进,扫**式烧杀抢掠,胡作非为。可叹中原百姓,遭受旱灾、蝗灾、瘟疫,九死一生,此刻又遇兵灾。千里之内,旷野平川,满蒙骑兵,纵马扬鞭,自由奔驰,如暴风骤雨,兵锋掠过,明军纷纷败亡,百姓无处可逃。

高阳小城,城墙低矮,且不坚固,多尔衮决定攻克之,柿子捡软的捏,不打没有胜算的仗。这里是原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孙承宗老家,正值老督师辞官归乡、赋闲养老。他以七十六岁高龄,老当益壮,不顾安危,率全家人与全城军民,坚决守城。怎奈城池太弱,又无外援。清军过于强大,攻势凌厉。他们坚守了三天,小城终被攻破。大儒老帅孙承宗本是文坛领袖,读书赋诗一辈子,又戎马半生。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督师蓟辽,提拔袁崇焕等人,挡住了锐利的后金兵锋。后金军首次踏破长城围困京师,孙承宗年过花甲,仍然书生意气,热血沸腾,一身是胆,奉诏率领二十六骑,突出重围,进入通州城,指挥部众抗击敌军。是他收拾了女真人退兵后的乱局,带领兵马,收复失地,逼走“奴酋”阿敏。怎料国破家亡的大时代背景下,令他无法安享晚年。面对如此结局,他满脸血污泪水,声音嘶哑,绝望地对家人说:“你们快逃生吧!我就死在这里了!”父是英雄儿好汉,家人谁也没有逃走,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和八个侄孙,全都力战而死,孙家百余人遇难。孙承宗被俘,拒不降清,被清兵活活勒死。有资料说,孙承宗是自缢而死,既然已经被俘,还是被清军杀害的可能性更大。总之,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满门忠烈,令后人慨叹。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