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十四 皇父摄政王(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面对陷害,性情暴躁的豪格,十分震怒,采取了和济尔哈朗不同的反应。他大骂大闹:“我是先皇太宗的长子。我是当今皇上的亲哥哥!”人在屋檐下,豪格白闹腾,多尔衮根本不露面。这时,阿济格前来看望豪格,这叔侄俩倒是性情相投。豪格对阿济格等人发泄不满:“要把我放了就没事,如果不放,别以为我会眷恋几个孩子,我会拿石头把他们全砸死。”

四月,豪格便猝死在狱中,年仅三十九岁。从他得意洋洋地凯旋回京,到冤屈暴毙,只有两个多月。

迫害死豪格,多尔衮将打击异己的大戏推向**。

或许豪格是替他父亲皇太极还债,多尔衮终于报了皇太极当年逼死阿巴亥之仇。

济尔哈朗面对多尔衮为什么处处退让?因为他不想重蹈父亲舒尔哈齐和哥哥阿敏的覆辙。我们应该能够理解圣母皇太后为什么胆战心惊地害怕摄政王对小皇帝开刀了吧?

多尔衮出入称尊,形同皇帝,缺的便是“皇帝”的名号而已。西方传教士记载:“上上下下都怕他,据说就是达官显贵往往也不能直接同他说话,要趁他外出守候在路旁,借便谒见。”

豫亲王多铎、郑亲王济尔哈朗启奏摄政王:“现在国家已定,四海升平,这都依赖摄政王您的恩泽啊!元旦节的时候,您在皇上面前行跪拜礼,我们都知道您素有风疾,跪拜事小,倘若皇叔父王勉强行礼,劳体伤神,耽误国家政务事大啊!”多尔衮毫不谦让,欣然接受了,不再对顺治皇帝行跪拜之礼,并且谕令:“以后凡有行礼的地方,跪拜之礼,摄政王永免。”从礼仪上明确规定多尔衮与顺治皇帝平起平坐,无君臣之别。多尔衮与群臣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而与皇帝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多尔衮指使大臣奏告朝廷:“摄政王功高盖世,深孚众望,其功德难以言表。皇上深感其德,却无以报答。摄政王虽然只是皇叔父,实际上却是把皇位相让于皇上,就好像父传子一样。既然摄政王都将皇上视作儿子,皇上又为何不以父礼对待摄政王呢?”群臣齐道:“所言极是。”“摄政王刚死了福晋,而皇太后又寡居多年。皇上既将王爷看作父亲,又怎能让父母分居呢?应该让太后与王爷结为连理,同宫而居。”“诸位以为可以吗?”群臣齐道:“可以。”

于是,圣母皇太后下嫁摄政王。

多尔衮加封自己“皇叔父摄政王”时,圣母皇太后就敏锐地感觉到,离多尔衮动手夺取皇位的时间不远了,甚至是朝不保夕。小皇上福临还不懂得害怕,他的皇额娘却怕得要死,时刻提心吊胆,天天寝食不安。这个后宫皇太后,哪里是在享福,完全像坐监牢。

圣母皇太后是女中豪杰,不会坐以待毙。她顺水推舟,以奉献为守成,既然多尔衮给自己加了个“皇”字,那么,就让他更进一步,去掉“叔”字,把“皇叔父摄政王”晋升为“皇父摄政王”。“皇父”无法不让人遥想“继父”之意。这一尊号的来历,不论作何解释,都会流传甚广远、众说无定论,当今是然,后世亦然。

圣母皇太后知道多尔衮想要的是什么,便帮助他实现,这样以柔克刚,就能够防止他硬动手。

作为高高在上的摄政王,多尔衮不缺少女人。那他为什么一定要娶半老徐娘的皇太后呢?对多尔衮来说,娶皇太后,的确让他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与快慰,内心里暗暗讥笑小皇上:“别看你坐在皇帝宝座上,但我娶了你妈,你就是我儿子。皇上是我儿子,我是皇上他老子,我就是太上皇,太上皇就是皇上。”

朝鲜《李朝实录》有段君臣对话涉及此事。其国王说:“清国咨文中,有‘皇父’摄政王之语,此作何解释?”大臣金自点回答道:“臣曾问过清国来使,他们说如今去叔字,朝贺之事,与皇帝一体。”大臣郑太和接着说:“敕书中虽无此语,似乎是已成为太上皇。”国王说:“实际上就是两个皇帝了。”清廷使者向朝鲜大臣隐晦地证实了“太后下嫁”这一说法,说明真正讳言太后下嫁小叔子的是清廷。

问鼎中原后,民族融合的发展使女真人的汉化程度逐步加深,也接受了汉族传统文化与伦理观念,此时的太后下嫁便被视为悖伦辱德了。顺治八年(1651),多尔衮去世后不久,顺治皇帝清除多尔衮一派的大臣时,刚林和祁充格就因将多尔衮娶肃亲王豪格的王妃这一悖伦的奇耻大辱记录入档而被处死。那么,“太后下嫁”一事,也是决不许扩散到外部舆论中去的,闭口不谈,慢慢淡化,直到忘却。

然而,纸包不住火,删节史书也除不了人言。南明鲁王政权的大臣张煌言,作《建夷宫词》,讥讽太后下嫁。“建夷”就是建州女真蛮夷之意。

上寿觞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多尔衮死后,顺治清算多尔衮势力时,有一条罪状,说多尔衮“亲到皇宫内院”。多尔衮当摄政王时,是没有权力深入后宫的,只有在成为“皇父”后,才可以。圣母皇太后下嫁多尔衮后,没有迁到摄政王府,仍旧深居大内慈宁宫。

圣母皇太后临终前,遗言给其孙康熙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矣。”这种做法是违背清朝帝后丧葬制度的。清代后妃死在皇帝之前或死在皇帝之后,但皇帝尚未安葬时,可葬于皇帝陵寝之内。若死于皇帝之后,也都葬于“风水墙”之内。唯有孝庄皇太后例外,身为太后的她明知违制却仍一意孤行,可见她是有难言之隐的。她已下嫁摄政王多尔衮,再与皇太极合葬既不合情理,也使后世子孙尴尬。因此,康熙皇帝左右为难,一直未将祖母安葬,将其灵柩停放东陵三十多年。最后,雍正皇帝下令将其安葬于东陵帝宫。雍正皇帝对太奶奶下葬一事极为轻慢,甚至没有亲自去祭奠,大约也将太奶奶下嫁多尔衮一事看作羞辱,不愿面对。

清末宣统初年,有刘文兴者,曾说其父刘启瑞官拜内阁中书时,奉命清理库藏,亲得顺治朝太后下嫁诏书。然而,至今无人得见这份诏书,此乃真正的捕风捉影之词。

圣母皇太后下嫁,这的确为见识过人的不得已举动。聪明有心机的圣母皇太后以自己身体和名节笼络控制住了多尔衮,巩固了儿子福临的皇帝之位。

作为一个政治家和一个女人,圣母皇太后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不惜纡尊降贵下嫁,从心理和生理上承受着一个政敌的践踏,来保住自己儿子的皇位。她是一个女人,也是一个政治家,但更是一位母亲。

这个包含政治目的的嫁娶,在极大程度上起到了延缓与阻止多尔衮夺位称帝的作用,使多尔衮无论从权欲上,还是从名分上,都满足了做皇帝的心理,从而甘心做一个握有实权、功德圆满的太上皇。

几方面的原因,使多尔衮生前没有真正当上皇帝。一是满州八旗虽然听从摄政王的调遣冲锋陷阵,争夺天下,但如果摄政王自己登基坐天下,八旗便不会都听从,一定会分裂,多尔衮活着的时候,各地抗清斗争此起彼伏,大局未稳,多尔衮不敢贸然自立。二是入关后,汉文化制约了多尔衮,封建宗法制影响了多尔衮的心理,小皇上福临继承皇太极留下的皇位,理所当然,多尔衮硬要当皇帝,就是以下犯上、欺君夺位。西周时,周公旦辅佐成王,没有篡位,成王成年后,还政于成王,成就了千古美誉。多尔衮不愿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毁弃自己“周公”的美誉。三是多尔衮一直无子嗣,夺了皇位传给谁?还是要还给“继子”顺治嘛。四是多尔衮历来身体就不好,素有风疾,死得太早,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如果他长寿,想不篡位都难,顺治成年后,如果多尔衮不放弃权力,必然会发生宫廷血拼。武则天在杀了一个又一个儿子之后,于虚岁六十七岁登基称帝。倘若多尔衮活到六十七岁,他不登基,跟着他干的同僚们都不会答应,也许会先下手弑君,然后强行让多尔衮“黄袍加身”。

尽管多尔衮连印玺和龙袍都准备好了,但种种原因令其纂位称帝念头至死未能实现。

多尔衮赢得了对汉人的征服,却输给了圣母皇太后这个养尊处优的女人。在多尔衮死后,圣母皇太后指使儿子福临、少年皇帝顺治,把扶植他坐上龙椅的恩人、亲叔叔、继父、母亲曾经的枕边人多尔衮先是追封为皇帝捧上天,然后立马打入十八层地狱,挖坟掘墓,割头鞭尸,挫骨扬灰,冠上千古逆臣之恶名。圣母皇太后把去世的多尔衮树为儿子的政敌,借助打击剿灭多尔衮余党的机会,让儿子提前亲政,巩固了自己这一方的势力,重振了皇权。

二十年后,圣母皇太后梅开二度,再次出手,指使孙儿、少年皇帝康熙,逮捕辅政权臣鳌拜,把活着的鳌拜打倒成死去的多尔衮。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