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征服汉人心(第2页)
不让吴三桂奉明朝太子入京还朝,多尔衮是为了自己和大清朝入京主政。他大手一挥,命令清军将士:“进北京!”
多尔衮以前曾多次来到北京,但他只能在城外打劫,无力攻克它。这一次,他耀武扬威进入北京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做不到的事他做到了!
朝阳门外,明朝的遗官遗民们早已等候在此。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准备了銮仪法驾,百官齐集。大顺军败走,获得自由的明朝遗臣骆养性等人,大都准备去故都南京,就在这个时候,收到了吴三桂发来的檄文,将奉崇祯太子朱慈烺回京继位。于是,骆养性倡议在午门设立崇祯的灵位,行哭临礼。骆养性带领百官,迎接太子朱慈烺。远处马蹄声声,尘埃阵阵,众人连忙跪伏在大道两侧,一些百姓烧香拱手,有人连声高呼万岁。可是,当车马行到跟前,他们抬头仰视,才发现走在前面的既不是太子朱慈烺,也不是战将吴三桂,而是年龄尚未满三十二岁的清摄政王多尔衮的大驾。
多尔衮很感动,感慨这些官民能够放下对大清的积怨仇恨来欢迎他们,这都拜李自成所赐,他砸碎了北京,激起了官民公愤,所以,大清才得以以重建者的义师姿态,接手北京。
这些前朝的官员不禁惊骇愕然,刚走了虎狼,又来了黑熊瞎子,有一些人悄悄溜走了。骆养性不能溜走,他是张罗主事的,而且他在官场混久了,非常懂得奉承,随机应变能力超强,立马将错就错,笑脸相迎,请多尔衮乘坐明朝皇帝的龙辇进城。
多尔衮一看,这是御驾,自己只是摄政王,他当然想享受皇帝的尊贵待遇,但怕身后的清军将领们挑理,急忙谦辞:“我自己是效法周公辅佐幼主,不该乘辇。”明朝官员们则叩头再请:“周公曾经完全代管国家大政,您应该乘辇。”多尔衮索性不再推辞,爽朗地说:“那好吧,我如今是来平定天下的,自然应该听从大家的意见。”遂跨上了明朝皇帝的御用辇车,缓缓向前行驶。多尔衮心想:“我坐了龙辇,谁又敢把我怎样?我本就应该乘坐。”
骆养性尽心尽职,下令仪仗在前引导,乐器高奏,从长安门进皇宫。多尔衮被请下龙辇,对天行三跪九叩头礼。多尔衮心情激动,感觉自己就是皇权的代表,仿佛自己就是皇帝。明朝官员们惊诧地看到,多尔衮站起来后,转身面对东北方向,再次跪下,行三拜九叩头礼,众人很快醒悟,这是摄政王对沈阳老家和祖宗社稷行大礼,一时大家心里都不是滋味,但也只能忍辱偷生。
之后,多尔衮再上龙辇,心中十分坦然,直入武英殿。有金瓜、玉节等罗列于殿前。多尔衮被请下龙辇,环视大明皇宫,只见到一片烧焦的残破殿宇,主要建筑都已半成灰烬。听到汇报说是李自成放火,多尔衮恨骂:“闯贼无道,人神共诛之!”
武英殿偏安一隅,没有被烧掉,这也是李自成二次登基称帝之所。骆养性俨然成了主持人,恭请摄政王多尔衮入殿升座,接受故明大小官员及宦官数千人的朝拜,三呼万岁,在大殿回响,在天地间回响。
多尔衮感到震耳欲聋,不禁心潮澎湃,在汗逝母殉、依托汗兄小心求生时,他就在期待有一天能够拥有如此至高无上的尊荣,连做梦都想。他却要伪装隐藏,不敢表露自己的心思,怕被皇兄看出来而打压,那样连小命都会被掐死。现在,自己这般威风,俨然一个皇帝的样子,怎能不欢欣激动?他居高临下,环视殿宇,却目中无人,恍惚间看到了父母在天地之间,微笑着看过来。他在内心中哭唤:“阿玛!额娘!”
多尔衮很快就回过神来,登上中原大国皇帝的金銮殿,坐龙椅,只是自己征服中原汉人的第一步。再者,自己只是暂时坐在这里,沈阳老家还有个顺治小皇上,虽然福临只是个小孩子,但他是名义上的皇帝。想到此,他心中不禁又是一阵酸楚,悲从中来:“想当年,我已经是成婚的少年,却遭遇汗逝母殉,成为无依无靠的孤儿,而小福临才六岁,啥都不懂,却有福分当皇帝,而且还是我亲手把他抱上龙椅的,那原本是我自己想坐的金銮殿啊!
“我是摄政王,我不是皇上!”
“但是,我要行使皇帝的权力!”
多尔衮十分清醒地知道:摆在自己面前的是一个庞大的烂摊子,百废待兴,需要让黎民百姓的生活恢复正轨。这样,他们才能为朝廷纳贡缴银,自己虽然文武双全,但主要还是将帅之才,真正治理国政,还要依靠这些前明故臣,虽然他们是一帮庸才,大明朝就是被他们搞垮的,但现在还得依靠他们,大清需要这些奴才,女真人太少了,即便加上结盟的蒙古人,跟汉人相比,也还是太少。征服汉人,治理汉人,要依赖汉人官员,要治住这些官,再让这些官治理百姓。范文程和洪承畴,是大清要依靠的一文一武,但他们在汉人的影响力,目前不及吴三桂。自己还需要更多的吴三桂,才可成就大清霸业。
多尔衮在心里既瞧不起眼前跪着的这些黑压压的前朝官员,却又要假意对他们强作笑脸:“都起来吧!”多尔衮对那些恭恭敬敬的前朝官员说:“我们大清军是仁义之师,这次进关杀贼,是为了替你们报君父之仇。”说罢,他又对身边的清朝王公大臣们说,“传我的命令,诸将进城,不许闯入民宅,对百姓要秋毫不犯,违令者严加惩办!”明朝官员们都对多尔衮由衷地赞赏。多尔衮又安抚这些前朝官员,“从今天,你们各司其职,原来做什么官,现在还干什么,做得好的,论功行赏。”众人再次磕头,感恩不尽,都念大清摄政王多尔衮的好。
比如骆养性,作为大明朝重臣,原本在天津督理军务。因为李自成来袭,崇祯皇帝召骆养性回京组织兵力守卫国都。此时,被鼠疫折磨了超过一年的京师,早已元气大伤。骆养性说:“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京军三大营,将士大半死于瘟疫,近三万匹战马,仅剩一千匹可以骑乘,守城部队彻底失去了作战能力。北京内外城墙,有十五万个垛口,只有五万名羸弱士兵据守。因此,京师轻而易举地被李自成攻陷。而多尔衮不知详情,以为李自成的大顺军多么厉害,清军无法攻克的北京,李自成却唾手可得。
骆养性在京城陷落后,向李自成投降,接受了改朝换代的事实。在大顺军追赃助饷时,骆养性很听话,几乎是倾家**产,尽全力,献银三万两,但仍然被刘宗敏羁押,觉得他拿得少,对他严酷逼捐。骆养性觉得非常委屈,对大顺军无比失望。清军来了,没有走李自成的老路,而是笼络前朝众官,皆复原职,让大家为大清出力卖命。百官觉得受到了清军的尊重,于是愿意伺奉新的朝廷。
多尔衮以骆养性主持迎接清军、带头归降之功,非常赏识他,很快委以重任,让他总督天津,赏赐貂皮褂一袭。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女真人还没强大起兵前,主要用长白山珍与明朝在马市上互通贸易,换取布匹粮食油盐等生活必需品。骆养性知道貂皮褂珍贵,更难得的是,它是一手遮天的摄政王赏赐的,由此显得更加尊贵。穿上这件貂皮褂,骆养性实心实意地为大清做事,比给大明朝做事还卖力气。大清刚刚入主中原,军事征战,政治民生,处处需要钱,大明朝留下的国库空空如也。钱从哪儿来?百姓缴纳而来。骆养性凭着多年侍奉明朝的治国理事经验,先后向摄政王上疏,就“盐课”“征纳钱粮”“漕粮”“两淮盐务”等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建言献策,多尔衮均悦而采纳,极为重视,赐鞍马给骆养性。骆养性穿着貂皮褂,骑着御赐马,觉得自己很有面子,露脸出彩,很风光。
清代诗人赵翼评说:“养性入本朝,顺治二年为天津总督,奏请田赋悉照明代原额,其辽饷五百万、新饷九百万、练饷七百三十万一概删除,得旨允行。是时天津尚沿明季设有总督,故养性得之,而竟能奏免天下二千余万之加赋,可谓天下阴受其福,而不知我国家万年有道之长,实基于此。是养性之功。”
后来,骆养性擅自迎接南明弘光帝使臣左懋第等人,朝廷大臣部议应革其职,贬为民,但多尔衮念其有迎降功,只革除了他的总督之职,仍保留太子太傅左都督衔。骆养性再上《为申明臣功以明心迹疏》,表明自己尽忠朝廷的心志。
以骆养性为代表的一大批前明官员,集体服侍清朝,他们都是饱学之人,知道忠臣不事二主的祖训,但他们都是人,都想活命,给哪家朝廷“打工”,都是为了自己出人头地,给家庭挣回吃饭的工钱。范文程向多尔衮建言:“官来归者复其官,民来归者复其业。”这一招果然好使,多尔衮采纳了,汉人官民果真服服帖帖地当顺民了。
多尔衮正式颁布命令:“明朝各级官员,不计前恶,一律照旧录用,对为了躲避农民军而返回故籍、隐居山林的,只要愿意回来,也仍以原官录用,剃发归顺的地方官各升一级,朱姓各王归顺者也不夺其王爵,仍加恩养,以此安抚故明官吏。”大明朝遗留的皇室诸王来归顺,都照样能当养尊处优的王爷,还会有多少人愿意冒着掉脑袋的风险拼命反抗清军呢?
大清朝之所以能得华夏江山,是因为联合前明官绅,得到了汉人领导阶层的支持。
多尔衮坐镇北京皇宫,放眼天下:劲敌李自成手中还握有数十万军卒,虽然兵败西退,但一旦养精蓄锐,卷土重来未可知,完全可以把大清这点少得可怜的兵马重新赶到山海关外;南京有马士英、史可法等将领,拥立明朝皇族福王朱由崧,监国于南京,于五月十四日建立了南明政权,黄河以南的大明江山,何时能占领呢?天下太大了,八旗将士纵马驰骋,别说打仗,光是跑马占地,都要到何时才可跑遍啊?
眼下,大清只控制了京畿地区。这里连年遭清兵和大顺军的烧杀劫掠,又值久旱无雨,城郊数百里,别说庄稼,连野草都见不到;兵马**,加上瘟疫,平民百姓,生死参半,饥饿为盗,杀人放火。北京城中的粮草,大多为农民军运走或焚毁,所剩多是积年陈腐之米,且糠土各半,食辄腹痛,军兵官员都不得不以此充饥,连跟随多尔衮同来的朝鲜人质王子都不例外。山西供应京师之煤,因盗贼劫路,已两月不至,炊断粮绝,人心躁动,一颗火星就会点燃熊熊烈火,造成民生变、兵作乱之后果。李自成先胜骤败的局面,大清绝对要引以为鉴,不能重演。面对如此残破时局,多尔衮思前想后,瞻望未来,怎能不忧心忡忡?
为了安定民心,重振京畿,进而建立全国统一政权,多尔衮决心收买汉人官员之心,举起“除暴安民”“复君父仇”的旗号,以缓解调和民族矛盾,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入京之初,多尔衮就严令军队留住城外,派将校把守城门,规定凡军兵出入城门者,必须持摄政王九千岁(多尔衮)标旗,严禁军兵进入百姓之家,违令者论斩。清军将士只好在道路两旁埋锅造饭,席地而眠,苦不堪言,渐生怨言。阿济格来找多尔衮,大嚷大叫:“这样不行啊,将士们太辛苦了,大家脑袋掖在裤腰带上,拼命征战,为了啥呀?我军益乘此兵威,大加屠戮,然后留诸王守燕京,大军或者退还沈阳,或者退保山海关,可以保证没有后患。”
多尔衮冷笑,嘲讽胞兄鼠目寸光,只知道沈阳,不知道全天下。
多尔衮让协助清军前来作战的蒙古军队暂且回去,等到秋天大举南下之际再来相会,这样可节省许多粮饷,又可避免军队骚扰民间。
还有一件事,让多尔衮彻底征服了京城明朝遗官遗民之心。在范文程等人的建议下,在进京的第三天,即五月初四,多尔衮就颁布命令:自初六起,为故明崇祯帝设灵位,哭祭三日,以慰前明官民对故主哀悼之情,吩咐礼部、太常寺以帝礼厚葬之。此令一经公布,前明官民感激涕零,纷纷称颂多尔衮和大清为仁王义师,可以名垂青史,万古流芳。礼葬崇祯皇帝,更激发了汉人官民对李自成大顺军的仇恨,汉人官绅和女真人站在一起,携手并肩,追杀李自成,一心要铲除大顺军。
为了暂且减少民族纠纷,多尔衮还听从建议,下令免除汉人归顺必须剃发的规矩。剃发是满族人的风俗习惯之一,就是把脑袋四周的头发剃光,只从头顶向后留起,梳成辫子,拖在背后。自后金建国之初,就把剃发作为异族是否归顺的标志。入关之初,京畿地区凡归降的汉族官民也都被强令剃发以示真心归顺。此风逐渐受到汉族人民的反对,并不断激起他们对清统治者的仇恨,民情**。因为自己立足未稳,多尔衮便做出适当让步,于五月二十三日敕谕兵部说:“以前,因为归顺的百姓不容易辨别,所以下剃发令,来区分顺民和反抗者。如今听说剃发极大违背了百姓的意愿,这反倒不是我以文教定民的本心了。从今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各随其便。”此令广为张贴,迎合汉人官民。多尔衮以退为进,初步安定了民心,未动什么干戈,黄河以北的河北、天津、山东、山西等地,官僚士绅互相效仿,纷纷放弃抵抗。他们曾经背叛腐朽的大明朝,归顺李自成,如今一大片、一大片地归降清朝,这是人民期待太平治世早日到来。
乱世人心,民生第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