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远古石鳖鹅颈藤壶(第2页)
“不是随便的石头。”麦克斯走向火堆旁一堆挑选过的火山岩,“每一块都是经过清洗、高温消毒、预热到65度的载体。我们要让食物回归最原始的容器??大地本身。”
艾琳若有所思:“你是想打破‘餐具’这个文明符号?让人们重新感受食物与自然的接触?”
“不止。”麦克斯拿起一块温热的石头放在木托盘上,舀了一勺焖饭覆其上,“我要让他们记住,最初的味道,是从土里来的,不是从工厂流水线上来的。”
当晚,所有人轮流练习这项“石载料理”的操作流程。温度控制必须精准,太烫会灼伤口腔,太凉则失去仪式感。凯尔做得最认真,一遍遍测试不同大小的石块吸热能力,甚至用手指背反复试温。
“你以前做过厨师?”艾琳问他。
“没。”少年摇头,“但我妈说过,做事要用心,不然不如不做。”
一句话说得众人安静下来。
第二天清晨五点,天还未亮,营地已悄然运转起来。一部分人去海边采集新鲜贝类,另一组前往北岭果园采摘成熟果实,还有人在试验区收割最新一批人工培育发光海藻。这批藻体比初代更加稳定,能在夜间发出柔和蓝光,未来有望成为极端环境下的天然照明兼营养源。
麦克斯带领核心团队在主灶台前调试新型复合发酵槽。这是根据全球十七个训练营反馈改良的第六代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内置微型传感器监测pH值、氧气含量与微生物活动频率。外壳由回收塑料与珊瑚粉末混合压制而成,既环保又能调节内部微气候。
“它像个活的东西。”艾琳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心跳、呼吸、体温……”
“本来就是。”石斧插话,“我们不是在造机器,是在搭一座桥,连接人类和技术之间的信任。”
上午九点,第一批“石载餐”正式推出。十位参与者围坐一圈,每人面前摆放一块预热好的火山岩。麦克斯亲自为每人盛上一份融合了本地食材的新式焖饭:紫色山药泥打底,铺上熏烤章鱼片、蜜渍柑橘丝、发酵豆豉碎,最后淋一滴Batch#2鱼露。整道菜色泽斑斓,香气层层递进。
“请用手取食。”麦克斯说,“不要刀叉,也不要筷子。”
有人迟疑,有人兴奋,凯尔却是第一个伸手的。他小心翼翼捏起一小撮送入口中,眼睛忽然睁大。
“我……我好像尝到了风。”他喃喃道。
没人笑他。
因为在场的人都明白,当一个人真正沉浸于食物的本质时,味觉早已超越化学反应,变成一种通感??你能尝到阳光的角度、雨水的节奏、土壤的情绪。
午餐后,一场非正式会议在树荫下召开。议题只有一个:《合集版手册》的下一步迭代方向。
“加入心理评估模块如何?”一位来自南极科考站的心理学家提议,“我们知道烹饪能疗愈创伤,但缺乏量化标准。我们可以设计一套‘情绪-食材匹配表’,比如孤独对应根茎类,焦虑适合发酵酸味,喜悦则推荐高糖脂组合。”
“太机械了。”农妇出身的安第斯代表反对,“我们村里的老人说,心饿的时候,吃什么都没用。只有当你愿意为别人做饭,才算真正吃饱。”
“所以重点是动机。”日内瓦归来的三星主厨首次发言,声音沉稳,“我在巴黎关店后走了三个月,最后在一个难民厨房找到了答案。那里没有菜单,只有需求。孩子们抢着洗菜,因为他们知道,洗干净的萝卜能让妹妹多吃半碗汤。这才是真正的‘源头’。”
麦克斯听着,默默记下每一个观点。他知道,这本手册永远不会完结。它不该是一本权威指南,而应是一个不断生长的对话场域,容纳失败、争议、误解,甚至背叛。
下午三点,天气突变。乌云自东南方快速推进,海面泛起银白色的浪尖。预警系统发出低鸣,提示强对流即将来临。
“风暴要来了。”石斧查看卫星图像,“至少持续十二小时。”
按原计划,所有人应在傍晚撤离。但现在,没人提离开。
“既然来了,就试试极限情况下的协作。”麦克斯宣布,“今晚,我们要在风雨中完成一道集体创作的菜。”
命令下达,营地瞬间转入战备状态。帐篷加固,设备转移至防潮棚,电力切换至备用电池组。而最关键的主灶台,则被迅速改造成半封闭式结构,顶部加装透明防水膜,四周留有可控通风口。
雨,在四点零七分准时倾泻而下。
起初是噼啪作响,随后连成一片轰鸣。闪电撕裂天幕,雷声滚过岛屿上空,仿佛远古巨兽的脚步逼近。但在那小小的庇护所内,火焰依旧跳动。
“我负责主料搭配!”艾琳大喊,翻找冷藏箱中的应急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