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182鲜活鱿鱼第二轮投放(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画面切换至熏窑、发酵罐、土炉开炉瞬间,最后定格在那本压在灶台上的日记封面。

字幕浮现:

**《荒岛烹饪手册》现已开源发布于公共知识库,编号:GASTRO-001**

全场寂静。数秒后,掌声如雷。

而在太平洋某处,一艘科考船正缓缓靠近那座无人岛。船上共有六人,皆为“极限生存与饮食创新联合研究中心”选拔出的第二批实验志愿者。他们携带种子、工具、净水装置,以及一本纸质版《荒岛烹饪手册》。

领队是一名女植物学家,她站在甲板上,望着岸边清晰可见的石堆标志与贝壳风铃,轻声说:“我们不是来探险的。”

“我们是来继续的。”

登陆后第三天,他们在南岸发现了麦克斯埋藏的陶瓶。启封日期正是当天。打开石板,里面写着一句话:

>“如果你尝到了这口鲜,说明时间没有辜负等待。”

他们小心翼翼撬开封泥,倒出少许鱼露滴入清水,再加入晒干磨粉的海藻与坚果碎,仿照手册做法调制成酱汁,涂抹在炭烤小鱼上。

第一口入口,所有人怔住。

那种复杂层次的鲜味,像是大海的记忆被唤醒??咸涩之后是甘甜,腥气之中藏着芬芳,仿佛整片岛屿的生命力都浓缩于此。

当晚,他们在营地中央点燃篝火,依照手册记载,举行了“首餐仪式”。每人分得一小勺鱼露,兑水煮成清汤,默默饮下。

没有人说话。

但他们都知道,这场实验,真正开始了。

第四周,北岭平台传来好消息。石斧设计的索道系统经改良后重新架设,运行稳定。更令人惊喜的是,野生蜂群再次回归,在旧蜂巢位置筑起新巢。监测数据显示,蜜蜂数量比七个月前更多,且出现了新的采蜜路线。

“它们记住了安全区。”负责生态观测的志愿者说,“而且学会了利用人类结构。”

他们在平台上发现了一组新痕迹??几片龟甲碎片整齐排列,下方压着一根烧制陶珠串。显然,这是对原滑车组件的致敬式复现。

“我们在学习他们。”年轻人感慨,“但他们留下的东西,已经在教我们自己思考。”

第五十六天,第一次跨区域协作完成。南岸团队捕获一批新鲜蟹类,通过加密无线电联系北岭,提出以五公斤蟹肉换取两升净水与十株薯苗。

交易在中部高地进行。双方各派两人,按约定时间抵达。没有握手,没有交谈,只在地面摆放物资,确认无误后撤离。

事后检查发现,北岭送来的薯苗根部包裹着特制泥团,内含菌丝网络;而南岸交付的蟹肉则经过低温熏制处理,延长保质期。

“他们不仅完成了交换,还优化了流程。”中心总部收到报告后震惊不已,“这已经超出预设目标,进入自发协作阶段。”

第九十天,风暴再度来袭。

这一次,两支队伍早已准备充分。南岸提前加固熏窑、收拢陷阱,将易损食材转入岩缝储藏室;北岭则启动应急排水沟,关闭索道电源,全员撤入主平台下方防风洞。

风雨持续整整三天。

当云层裂开第一缕阳光时,海岸线上,麦克斯曾经绘制菜单的那片沙滩已被冲刷平整。但就在高潮线附近,有人发现沙地上出现一组新刻痕??

**主菜:双拼焖饭(蟹+薯)**

**汤品:复合海藻羹**

**甜点:蜜渍果干配焦糖海盐**

字迹稚嫩,却不乏敬意。

而在北岭树冠之间,原本悬挂工具盒的树枝上,多了一个小小包裹。打开后,是一本手工装订的小册子,封面用炭笔写着: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