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进宫(第2页)
程淑君心里大概有数了,缺水是主要矛盾,但土壤肥力下降,有机质匮乏,也是导致作物抗旱能力差,和产量低下的重要原因。
地里的情况比她想象的还要糟,光看着就让人揪心。
程淑君跟郑氏商量道:“嫂嫂,我看庄子上情况实在不好,心里着急。我想着,不如就在庄子上住几天,仔细琢磨琢磨,看看能不能想出点应对的法子。我以前跟别人学过几手土办法,或许能试试。”
郑氏犹豫了一下,便也答应了:“成,那你就在这儿住下,需要什么就跟庄头说,我回去跟母亲说一声。”
于是,程淑君就在京郊的庄子里住了下来。这一住,就是小半个月。
第二天一早,她就撸起袖子,指挥着庄头找来的几个老实肯干的农户,开始折腾。
她让人在庄子角落挖了几个大坑,把收集来的枯枝落叶、杂草、还有人畜粪便,这个有点味儿,但她硬着头皮上了,边干呕边干活。按照一定比例分层堆放,还仔细讲解了怎么控制水分,怎么翻堆才能让肥料充分发酵。
“夫人,这能行吗?往常咱们也沤肥,没这么麻烦啊。”一个农户忍不住嘀咕。
程淑君抹了把额头的汗,笑道:“肥沤好了地才有劲儿,就跟人吃饭一样,光喝稀粥可不顶饿。”
她还带着人清理了田埂水渠里的淤泥,说是既能疏通水道,淤泥也能肥田。又让人去收集河滩上的石头,在几块坡地垒起矮矮的石埂,能够减缓雨水流失。
庄子上的人都觉得这位夫人是闲得发慌,跑来体验生活了。可见她说的那些法子听起来倒像那么回事,也就跟着她干得热火朝天。
程淑君白天忙着实践,晚上就在油灯下写写画画,顺便研究那个改良仪,到底该怎么用才能效果最大化。日子过得充实,都快把回谢府的事儿忘了。
直到崔夫人派人来催,说府里有事,让她回去一趟,程淑君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庄子。
回到谢府,崔夫人就先拉着她的手,说起了正事:“过几日宫里要办宴席犒劳功臣和家眷,淑君啊,你准备一下进宫赴宴。”
“进宫?!”程淑君一听,头皮都炸了。
她当初是落选的秀女,远远瞥见过皇帝一眼,那眼神凌厉得跟刀子似的,她现在想起来都腿肚子转筋。还要去他面前吃饭,那不是要她的命吗?
“那……母亲您一定去吧?儿媳跟着您就好。”有长辈在身边,总能壮壮胆。
崔夫人摇了摇头:“我这把老骨头了,近来身子也不爽利,就不去凑那个热闹了,你代表咱们谢家去就好。”
程淑君心凉了半截,又赶紧看向郑氏:“大嫂,那你陪我去吧?”
郑氏无奈地笑了笑:“我倒是想去见识见识,可惜你大哥官阶不够,我没这资格去呢。”
程淑君弱弱地看向崔夫人,声音跟蚊子哼哼似的:“母亲……那我能不能也不去?”
崔夫人轻轻拍了她一下:“这种场合岂是能推脱的?你如今是昭儿的正妻,他如今在朝中是什么分量,你还不清楚吗?这种宫廷大宴,你必须得出席。”
程淑君眨巴眨巴眼,有点懵:“二郎不就是个戍边将军吗?”
郑氏在一旁听得忍不住笑了,插话道:“哎哟我的傻弟妹,你竟不知二叔如今有多厉害?”
“二叔可是镇北大将军、单于都护府大都护、检校代州都督,还领着河东道行军大总管的职呢。陛下把北境的安危都交到他手里了,那可是实打实的封疆大吏,手握重兵。突厥人听见他的名字都不敢南下牧马。朝中谁不高看他一眼?也就是他常年在边关,不爱回长安凑热闹,不然这长安城里,想跟他攀交情的权贵能排到城门外去。”
程淑君听得目瞪口呆,她知道谢昭厉害,没想到这么厉害!这么一想,他年纪好像也确实不大,也就二十多岁。我的老天爷,二十多岁就管着那么大一片地方,带着那么多兵,这是开了挂吧!
看着程淑君那副被雷劈了的表情,崔夫人和郑氏都忍不住笑了。郑氏打趣道:“现在知道你家夫君有多厉害了?所以啊,这宫宴你必须得去,还得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去,不能给二叔丢了面子。”
程淑君心里叫苦不迭,完犊子了。老公这么牛逼,意味着她这个将军夫人更显眼了,想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当个小透明的愿望彻底破灭。
她无奈得哭丧着脸,有气无力地应了一声:“是,儿媳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