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名惊四座(第1页)
御花园,流觞亭。
时值初夏,奇花斗艳,曲水潺潺。
宴席铺陈,精致而风雅。
今日女皇在此设宴,款待跨海而来的琉球使团。席间除了皇室成员,还有几位重臣及翰林院官员。而苏浅陌,作为司记司派来的“随侍记录”女史,安静地坐在角落的副案后,面前铺着纸墨。
她的位置并不起眼,却能清晰地观察到席间每一个人。
琉球正使是一位四十余岁的男子,面容儒雅,眼神却精明。副使则年轻些,眉宇间带着几分岛国特有的执拗。他们献上了珍珠、玳瑁、漆器等贡品,礼节周全。
酒过三巡,气氛看似融洽,那位琉球副使却突然起身,操着略带口音的官话,向女皇行礼道:
“尊敬的女皇陛下,外臣久闻凰月文化渊深,地大物博。此次前来,除朝贡外,亦带来我国三道难题,素闻中土能人辈出,不知可否请教?权当为宴会助兴。”
此言一出,席间微妙的静了一瞬。名为助兴,实为考较。若接不下,天朝上国的颜面难免受损。
女皇洛长羲端坐主位,神色未变,只微微颔首,玉磬般的声音淡然响起:“使臣既有雅兴,但说无妨。”
我坐在席间,心中一紧,下意识看向角落里的苏浅陌。她垂眸敛目,仿佛只是个记录工具,但我看到她握笔的手指微微收紧。
(第一题:智解宝珠)
琉球副使示意随从捧上一个锦盒,打开一看,里面是两枚龙眼大小、色泽纹路几乎一模一样的南海珍珠,光华熠熠。
“此乃我琉球国宝,‘孪生明月珠’。”副使语气带着自豪,“两珠外观、重量分毫不差。唯一不同者,一为东海极深之处所产,一为南海暖水域所出,本质迥异。请问,不损珍珠,不借助复杂工具,如何区分二者?”
席间众人窃窃私语。翰林院一位老学士捻须沉吟,另一位官员提议用放大镜细看纹理,却被琉球使臣微笑否定,称肉眼无法分辨。
这时,苏浅陌搁下笔,起身,走到场中,向女皇和使臣分别行礼,声音清越:“陛下,使臣大人,奴婢或有一法,可试之。”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这个突然出声的低阶女史身上。洛长羲眼底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微光,淡淡道:“准。”
苏浅陌不慌不忙,向侍立一旁的宫女低声吩咐几句。很快,宫女取来一小碗清澈的油脂(宫中灯油提炼甚纯)和一碗清水。
她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将两枚珍珠先后放入油脂碗中浸润,然后轻轻放入清水碗。
神奇的一幕发生了:一枚珍珠缓缓沉入水底,而另一枚,竟悬浮在水中!
“使臣大人请看,”苏浅陌平静解释,“东海珍珠密度略大于南海珍珠,虽重量相同,但体积有极其微小的差异。浸润油脂后,表面张力改变,密度小的南海珠便可悬浮于水。此法不伤珠体,亦可立辨。”
琉球副使目瞪口呆,仔细查看了两颗珍珠,确认无误,脸上傲色稍减,拱手道:“……佩服!”
席间响起一阵压抑的赞叹声。洛长羲唇角微不可察地弯了一下。
(第二题:巧计分酒)
琉球正使见状,亲自出马。他命人取来三个酒壶,容量分别为十升、七升和三升。其中十升的壶装满了美酒。
“请问,如何用这三个壶,精确量出五升酒?且只能倾倒,不可借用他物,不可浪费滴酒。”
这是一个经典的“分酒问题”。席间几位官员开始在案上比划,却似乎不得要领。
苏浅陌几乎没有任何停顿,脑海中迅速闪过几种组合,随即开口,声音清晰地回荡在亭中:
“回陛下,使臣大人,可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将十升壶中之酒,倒满七升壶。此时,十升壶剩三升,七升壶满,三升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