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试探与疏离(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自那晚之后,李承昀有意识地开始“疏远”张云深。

他不再像以前那样,事事都与张云深商量,一些原本交给张云深处理的事务,他尝试着自己独立完成,或者分派给其他下属。他减少了与张云深单独相处的时间,下班后也不再像过去那样习惯性地邀他一同用餐或散步。

他试图用这种物理上的距离,来冷却心中那团莫名燃起的火焰,来说服自己那晚的悸动只是酒精作用下的错觉。

然而,效果适得其反。

当他独自面对堆积如山的文件时,会不自觉地想起张云深条理清晰的分析;当他需要做出重大决策时,会下意识地期待那个沉稳的声音提供建议;当他结束一天疲惫的工作,独自坐在空荡荡的办公室或书房时,那种莫名的空虚和寂寥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

他这才发现,张云深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他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谓的“疏远”,更像是一种拙劣的自我欺骗,反而让他更加清晰地意识到对方的重要性。

张云深将李承昀的挣扎和试探尽收眼底,却并不点破,也没有任何不满的表示。他依旧恪尽职守,将李承昀交办的事情处理得完美妥帖,在李承昀需要他时,永远第一时间出现,提供最精准的支持。但当李承昀刻意保持距离时,他便安静地退回到“特别助理”的位置上,给予他足够的空间。

这种包容和理解,像一张温柔而坚韧的网,让李承昀的“疏离”策略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这天,李承昀需要与一位脾气古怪、但对商行至关重要的法国老客户洽谈续约事宜。这位客户中文不好,偏好用法语交流,而且对合作细节极为挑剔。以往这类谈判,都是张云深陪同,他流利的法语和沉稳的气场,总能很好地应对。

李承昀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决定独自前往,他想证明,没有张云深,他也能处理好。

结果,谈判过程磕磕绊绊。李承昀的法语仅限于日常交流,涉及到复杂的商业条款和对方带着浓重口音的法语时,他理解起来颇为吃力。几个关键细节的沟通出现了偏差,引得那位法国客户颇为不满,气氛一度十分尴尬。

眼看谈判就要陷入僵局,会议室的门被轻轻敲响。

张云深拿着一份文件走了进来,神色自然地对李承昀道:“少东家,您要的上一季度与杜邦公司合作的明细报表,我送过来了。”他说的是中文,但目光扫过那位法国客户时,微微颔首致意,用法语流利地打了个招呼:“Bonjour,MonsieurDupont。”(您好,杜邦先生。)

那位法国客户看到张云深,紧绷的脸色竟然缓和了些许,也用法语回应了他。

李承昀心中松了口气,同时又有些不是滋味。

张云深没有立刻离开,而是顺势在一旁坐下,仿佛不经意地,用清晰而准确的法语,将刚才双方有些歧义的条款,重新解释和确认了一遍。他的语气不卑不亢,既维护了李承昀的立场,又充分考虑了对方的关切,很快就理清了症结,打破了僵局。

最终,合同顺利续签。

送走客户后,李承昀看着收拾文件的张云深,心情复杂。他明明没有通知他,他却能如此及时地出现,化解危机。

“你怎么来了?”李承昀问。

张云深抬起头,看着他,眼神平静:“我注意到您没有带法文合同副本,担心沟通会有障碍,所以准备了报表作为借口过来看看。”他顿了顿,补充道,“看来,我来得正是时候。”

他的语气没有丝毫炫耀或指责,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

李承昀看着他,所有试图筑起的疏离围墙,在这一刻轰然倒塌。他不得不承认,他需要张云深。不仅仅是工作需要,他的内心,也同样需要这份无声却强大的支撑。

“是啊,”李承昀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依赖和妥协,“你总是来得正是时候。”

张云深闻言,眼底深处掠过一丝极淡的笑意,如同冰雪初融。

“回去吧,”他柔声道,“福伯说,夫人让厨房炖了冰糖燕窝,叮嘱你一定要喝。”

听着这熟悉的、带着家常温暖的关怀,李承昀心中最后那点别扭也烟消云散。他点了点头:“好,一起。”

两人并肩走出会议室,之前的隔阂与试探,似乎在这一刻悄然融化。李承昀不再刻意保持距离,而张云深,依旧守护在他触手可及的地方。

经过这一次,李承昀隐约明白,有些东西,越是抗拒,反而越是清晰。他或许还没有完全理清自己对张云深究竟是何种情感,但他知道,他不想失去这个人在身边。

而关于那晚月下的对话,关于那个呼之欲出的答案,他们都默契地不再提起。仿佛那只是漫长岁月中的一个小小插曲,但彼此都心知肚明,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