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 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复杂性理解02(第3页)
[10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403页。
[10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43页。
[1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第211页。
[1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463页。
[112]〔美〕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54页。
[113]〔德〕黑格尔:《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176页。
[1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12页。
[115]目前,汉语学界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都是源于帕森斯和卡尔伯格两个英译本底本。于晓等翻译的三联版、康乐等翻译的远流版(大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引进)和阎克文翻译的上海人民版是根据帕森斯的英译本,苏国勋等翻译的社科文献版是根据卡尔伯格的英译本。
[116]《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序言”并不是韦伯为该书撰写。帕森斯的英译本错误地将《宗教社会学论文集》之“总导论”,作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序言”。澄清这一问题,需要参阅卡尔伯格的英译本。
[117]〔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第1页。
[118]〔美〕特纳:《探讨马克斯·韦伯》,转引自〔德〕韦伯:《学术与政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第185页。
[119]〔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第119页。
[120]〔德〕曼海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第71页。
[121]〔英〕培根:《新工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21页。
[122]〔英〕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第37页。
[1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72页。
[1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72页。
[1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72页。
[1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32页。
[1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39页。
[1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44页。
[129]参见〔德〕玛丽安娜·韦伯:《马克斯·韦伯传》,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第320—349页。
[130]〔德〕玛丽安娜·韦伯:《马克斯·韦伯传》,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第372—373页。
[1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00页。
[132]顾忠华:《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8页。
[133]顾忠华:《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90页。
[134]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第108页。
[1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485—486页。
[136]JulienFreund,GermanSotheTimeofMaxWeber,TomBottomore&Robert,eds。,AHistoryofSociologialysis,London&NewYork,1978。转引自〔德〕韦伯:《韦伯作品集Ⅰ:学术与政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79、91页。
[137]〔德〕玛丽安娜·韦伯:《马克斯·韦伯传》,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第381—382页。
[13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695—696页。
[139]〔美〕熊彼特:《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第9页。
[140]Gerth&Mills,FromMarxWeber:EssaysinSoewYork,1946。转引自〔德〕韦伯:《韦伯作品集Ⅰ:学术与政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36页。
[141]〔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151、152页。
[142]〔德〕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第239页。
[143]〔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180页。
[144]〔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231页。
[145]〔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233、240、241页。
[146]〔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18页。
[147]顾忠华:《韦伯学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