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马克思与韦伯技术批判的比较(第2页)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78—79页。
[24]参见王南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和异化理论》,《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85—86页。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83页。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84页。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18—119页。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30页。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32、33页。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204页。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42页。
[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427页。
[34]〔匈〕赫勒:《现代性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47页。
[35]〔匈〕赫勒:《现代性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47页。
[36]参见〔美〕佩罗曼:《马克思、自然及其对中国可能的启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6期。
[37]〔美〕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52页。
[38]〔美〕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48页。
[39]〔美〕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52页。
[40]参见郑飞:《现代性辩证法视野中的现代性批判》,《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2期。
[41]〔美〕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47页。
[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775页。
[43]〔美〕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54页。
[44]王南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和异化理论》,《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
[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04页。
[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69页。
[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376页。
[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387页。
[4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399页。
[5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463页。
[5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403页。
[5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43页。
[5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第2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