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宫学换奴兵颂歌慰帝心(第1页)
秦始皇二十八年闰九月,蓝田
行辕的气氛如坠冰窖。北疆传来的军报,因设羊毛边市,胡人往来增多,入冬后,为防不测,要求一月内增派三万辅兵以备大军调度,像一块沉铁,压在每一位与会臣工的心头。
"陛下!军情如火,岂容延误?臣请即刻下诏,依律征发关中及三晋壮丁,星夜驰援北疆!"一位披甲将军声如洪钟,话语中带着军人特有的斩钉截铁。
他的话音未落,治粟内史冯劫便已出列,眉头紧锁:"将军岂不知农时?秋收方毕,后面秋耕、秋种冬小麦还没开始,此时抽走三万青壮,多少良田将荒芜?去岁关东歉收,仓廪本就不盈,今岁若再伤农本,来年大军粮秣何以为继?恐未御外侮,先生内乱!"
"难道就因畏首畏尾,坐视北疆危局不成?"
"非是畏首畏尾,而是要谋万全之策!竭泽而渔,非治国之道!"
文武双方各执一词,引经据典,争论不休。高踞帝座的嬴政,面沉如水,指尖无声地敲击着御案。他深知双方皆有道理:武将虑的是国防安危,文官忧的是民生国本。但这僵局,必须打破。帝国的机器,不容卡壳。
"够了。"平淡的两个字,却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威压,瞬间让喧闹的朝堂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于皇帝身上。
"征发之事,关乎国运。尔等既无两全之策,便给朕拿出一个切实的方略来。三日,朕再听尔等的高论。"嬴政起身,袖袍一拂
没有怒斥,没有逼迫,但这平静下的失望与最后通牒,让满朝公卿脊背发凉。他们明白,陛下要的不是争论,是结果。
嬴政走向坤元阁。
与前朝的肃杀不同,坤元阁内虽也忙碌,却洋溢着一种不同的生机。吕雉正与几位女官核对各地"慈壤"报上的婴孩收养与健壮情况;齐太后端坐主位,审阅着□□宫院下一阶段的授课纲要;嬴阴嫚则在一旁与来自天工院的女匠人讨论着新式织机的改良图样。她们专注于新政事务,对前朝刚刚发生的激烈争论一无所知。赢华身边也围了几个人不知在写些什么
嬴政的突然驾临,让阁内众人略感意外,纷纷起身行礼。君王后敏锐地察觉到皇帝眉宇间那一丝难以化开的凝重,她挥手让闲杂女官退下,只留下核心几人。
"陛下此时驾临,必有要事。"君王后亲自奉上一盏温茶。
嬴政没有接茶,目光扫过吕雉、君王后,以及阁内几位展现出卓越才干的女性,直接抛出了那个难题,语气平淡却重若千钧:
"北疆需三万辅兵,一月为限。朝堂之上,武将主征发,文官忧民力,争执不下,无一可行之策。朕不欲行竭泽而渔之事,动摇国本。坤元阁常言另辟蹊径,人尽其用,今日,朕想听听,尔等可有良策,能于不扰民、不伤农的前提下,解此兵源之困?"
这个问题,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吕雉心中一震,瞬间明白,这已远超日常新政范畴,是陛下对坤元阁能否介入真正核心政务的一次关键考验。前朝衮衮诸公都无法解决的死结,现在交给了她们。
阁内陷入短暂的沉寂。每个人都意识到其中的分量。这不是请求,是考题。
吕雉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她知道,必须跳出"征发百姓"这个思维定式。电光石火间,她回忆起随父在齐地时见过的巨贾之家,仆从如云,那些奴仆……一个大胆的念头骤然闪现。
"陛下,"她上前半步,声音清晰而稳定,"臣斗胆一问,此番所需辅兵,是否定需是编户齐民之百姓?"
嬴政目光微凝:"哦?若非百姓,何来兵源?"
"臣在想,天下新定,六国旧地豪强甚多,如邯郸郭氏、临淄鲁氏,其家僮仆奴役,动辄数千。此辈不列户籍,不事农耕,不纳赋税,实为豪强之私产。朝廷若能设法令这些豪强自愿献出部分精壮奴仆以充辅兵,或可免民间征发之苦?"
"让豪强自愿献出私产?"嬴政沉吟,"此非易事。寻常钱帛赏赐,彼等富可敌国,恐难动其心。"
这时,君王后缓缓放下茶盏,她的声音带着历经世事的通透:"陛下,对于这些富甲一方者,黄白之物已难动其心。他们如今最大的心病,乃是富而不贵。金玉满堂,却难登庙堂;子孙虽贤,因出身所限,前程黯淡。此乃其切肤之痛。若能投其所好,何愁其不尽力?"
吕雉眼中光华大盛,思路瞬间贯通:"太夫人明鉴!他们求的是名,是位,是子孙的晋身之阶!陛下,朝廷或可以此為賞?譬如,依献奴多寡,赐予不同等级的荣宠,如忠勤世家御匾、录名太庙享祭,乃至……准许其家族优异子弟进入宫学旁听!甚至,未来可经考核,授予低阶官身!此等荣耀,正是他们梦寐以求而不可得者!"
一直静听的魏姝此时谨慎开口:"吕佐理之策大善。然尚有几点需明晰:其一,如何确保豪强献出的是精壮,而非以老弱充数?其二,奴仆骤然成军,其忠诚与战力如何保证?若心怀异志,恐反受其害。其三,此例一开,宫学门槛为之降低,是否会引来物议?"
齐太后、吕雉等都赞许地看了魏姝一眼,这些问题正是将构想落地的关键。
"魏姝所虑极是。可如此应对:"
"往年征调的民壮是按首级录军功,这批奴兵就按首级分发战俘,
论功行赏带回的战俘,经官府登记后,可按三俘换一奴折算,准其送回原主家,换其自身、父母、妻儿之卖身契,如此一则,老弱之奴在战场上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更不可能给奴隶主带回战俘,现在奴隶这么贵,豪强留着老弱务农也比送命到战场上强。二则激励奴兵奋勇俘敌,三则将战俘转化为可控的劳力"
"至于宫学门槛…"
吕雉看向嬴政,"陛下,宫学乃为国育才。吸纳豪强优异子弟,正可打破旧贵族对仕途的垄断,为朝廷开辟新的人才来源。且名额稀缺,必引其竞相培养子弟向学,长远看,利于教化,何乐而不为?"
嬴政听完这环环相扣、思虑周详的方略,久久不语。他深邃的目光扫过眼前这些女子,她们不仅看到了问题的另一面,更提出了一套融合了法家手段与人性洞察的完整解决方案。这已远超"献策"的范畴,近乎于一套可立即执行的政令。
"善!大善!"嬴政抚掌,眼中锐光毕露,"吕雉察机于先,太夫人点睛于后,魏姝补阙于细!此策化私为公,予贱籍以希望,赏豪强以名位,兼顾公平与效率!远胜前朝庸碌之议!"
"且慢,"齐太后道,"还不能政令广发天下。清君,走你门路想要捐金封爵的不少吧?"
巴清应道:"自妾身受陛下厚赐以来,已有三百余户求告于上门,均愿捐千金以上,只恐捐金无爵,已记录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