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十二章金玉酝五味货殖通八荒(第1页)
秦始皇二十八年,九月,北归咸阳途次。
秋阳和暖,车马徐行。赢华公主凭倚轩窗,望见山野间柿树果实累累,不由轻叹:“瞧这柿实,尚需时日方能成熟。那口甘软糯滑之味,着实令人怀想。”
旁坐的田姝闻言莞尔:“殿下已生期盼了?鲜柿固然清甜爽口,然若要论那凝练醇厚的甘美,当以柿干为最。每年冬尽春回时节,家中最后几枚柿干总能引得稚子争相讨要。”
“经冬而不腐坏?”原本垂首核算账目的巴清骤然抬眸,眼中掠过商贾特有的锐光“天寒时节自然无妨,春日悬于阴凉通风处亦可保全,待暑气渐升方会变质。”
“匈奴之地春日约至四月初,行程若快则一月可达。若待岁首启程,便有整整五月贩售之期!以此独绝之甘饴,必成奇货可居,其利……恐难估量!”
“何须待到岁首十月?八分成熟的坚柿方宜制干,八月制作,约莫九月半便可成柿干。今岁恰逢闰九月,纵使为待柿霜更厚,闰九月初亦堪启程。”
赵高:哈哈,闰九月非是增添一月,乃节气后移。故往年八月所制,今岁须待九月方可,仍以岁首十月启程为妥。”
巴清拊掌而笑:“我竟不知需近两月工巧!原想着往年九月半便可尝新柿,故盘算十月成行,不料误打误撞竟合其时。五月贩售之期,足矣足矣!”
“然则……制作柿干殊为不易,择果、削皮、翻晒,步步皆需精心看顾,极耗人工。若量少尚可,若要大批制作,这人工耗费……”
“人力?”吕雉搁下手中简牍,从容接话,目光清明,“若论稳妥可靠之人手,各地慈壤女子正可承此劳作。如今慈壤收容女子日众,可以工代酬。”
巴清沉吟道:“若将此法定为官制,统一规程,命为官造,非但可安顿众人,所出之物品质亦有保障,工本岂不大为削减?”
这独一份的甘甜柿干官造之利初显,阁中气氛顿时活跃。
“甜的还有枣干,杏干,酸的还有盐梅,盐梅可以保存一年多了。”“你说盐梅,我想到了有盐豉。”
一位蜀地出身的坤元阁女吏细声补充:“我说一个不用盐的,吾巴蜀茶饼亦算佳品。紧压成团,历岁不坏,烹煮饮之,别具清苦回甘之韵。”
熟知边地风物的赵地贵女沉吟道:“茶有清苦之味,自是高雅。然北地之人多食腥膻,或需浓烈之物?妾闻秦椒、蜀椒皆为上品,麻香炽烈,正可去腥提香。”
旁立楚女颔首称是:“桂皮、茱萸亦是去腥增味良品,仅在楚地,楚山多桂,江畔生茱,其气辛香透彻,最宜化解腥膻。”
又一位齐地女子轻声附和:“姜亦为调味良物,齐地产姜辛而不烈,与楚桂赵椒正可相辅相成。”坤元阁里热热闹闹,最后总结出来很多食用香料
椒《诗经·陈风·东门之枌》:“贻我握椒。”
姜《论语·乡党》:“不撤姜食。”
桂《庄子·人间世》“桂可食故伐之”
藙(茱萸)《礼记·内则》:“三牲用藙。”
葱和芥《礼记·内则》:“脍,春用葱,秋用芥。”
薤《礼记·内则》:“脂用葱,膏用薤。”
韭《诗经·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蓼《礼记·内则》:“烹豚,秋用蓼。”
蒜《夏小正》:“十二月,纳卵蒜。”
苏《尔雅·释草》:“苏,桂荏。”
芷《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
申椒和箘桂《离骚》“杂申椒与箘桂兮”
杜若《九歌》“采芳洲兮杜若”
并一些佩戴用香料
《楚辞》佩饰香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