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正名立祀举贤纳德(第1页)
秦始皇二十九年,新政元年,岁首十月,咸阳宫苑内木叶尽脱,朔风初起。
坤元阁内,沉香袅袅。嬴政的目光从几案上堆积的竹简抬起,这些来自各郡的奏报,虽言辞恭谨,字里行间却透着一股对新政,尤其是对女子进学、为吏之事的观望与抵触。
"树欲静而风不止。"帝王的声音听不出喜怒,却让阁内气氛为之一肃。
吕雉心领神会,知火候已至,遂捧着一卷帛书趋前:"陛下,风起于青萍之末,谤生于观念之旧。旧俗视女子为外姓,女婴落地便遭轻贱,此乃禁锢凤翼、致令阴阳失衡之根源。新政欲行,必先正本清源,为天下树立新范。"
齐太后接口,声音沉缓而有力:"昔有仉氏,教子有方,三迁择邻,断机劝学,其远见卓识,堪称万世母仪。然史册只记其为孟母,其本姓仉氏几近湮没,其自身之智慧与德行,亦被相夫教子一言蔽之。此非个例,实乃千古以来无数贤女之缩影。"
巴清亦道:"臣等愚见,当追赐仉氏为仉贤,使其名独立于孟孙氏之外。更请陛下恩准,自天下女娲慈壤中,遴选十名资质上佳之孤女,承继仉贤之姓,习其事迹,传其精神,立祀传香,使之永享血食。同时,赐其父族优仉之姓,得享三十年恩荫。"
她稍作停顿,让众人消化这番提议,继而阐明深意:"此举意在昭告天下:一、女子自身之贤德,足以光耀青史,开宗立派;二、家族培养出贤德女子,非但不赔钱,反能为父族带来实打实之荣耀与恩遇,使天下为父祖者,自女婴落地,便知此乃家族未来荣辱所系之一员!"
嬴政眼中精光一闪,瞬间洞察了此策四两拨千斤之妙用。这已非简单追封,而是欲撬动千年以来"男尊女卑"之基石,将女子之价值与家族之利害重新捆绑,方向一致。
"善!"帝音斩钉截铁,"便依此议。追赐仉贤,立祀传姓,恩荫父族。朕要让这仉贤之例,如巨石入水,激起千层浪!"
名器已正,吕雉即刻跟进实务:"陛下,立范于上,还需求才于下。臣请立举贤纳德之制,令天下郡县,广荐英才,唯才是举,唯德是崇。"
齐太后详陈其制:"凡精通农工水利、明晓律法算数、勇于拓荒通商、善于匠作营造者,或孝悌仁爱、持家有道、和睦乡里、赈济孤弱、品德高洁者,无论出身,皆在举荐之列。男子举为麟子,女子举为鸾秀。"
吕雉着重申明关键条款:"为顺天谕,调阴阳,各郡县举荐,必须麟子、鸾秀并举,数额各半。所荐之人,必得心向新政。岁末考绩,非仅视其才德高下,更视其举荐是否平衡、人选是否忠忱。优者重赏,失衡者、所荐非人者,严惩不贷。"
嬴政闻言,嘴角掠过一丝冷峻之意。他深知底下官吏秉性,此诏一下,彼等绞尽脑汁欲为子侄谋取出身者,便不得不费同样乃至更多心思去发掘、培养乃至"创造"合格之"鸾秀"。阳谋之力,正在于此。
"准。"他吐出一字,重若千钧,"诏令明发天下:即日起,行举贤纳德之制。所荐之人,经核才德属实,即便微末之功,亦赏金帛,旌表闾里;才德出众之麟子,入宦者巡察署,随中常侍及诸位皇子习学政务,督察四方;卓越之鸾秀,入坤元阁加以栽培,或入□□匠苑深造,量才授职。然,"他语锋一转,尽显帝王心术,"若有滥竽充数、才不配位,甚或心谤腹诽者,本人与举荐官,一体治罪,绝不姑息!"
帝心决断,诏令如风。
旬月之间,天下耸动。齐鲁故地,仉氏宗祠前,族老捧诏涕零。这位在史书中连名字都未能留下的伟大母亲,终于以"仉贤"之名,获得了应有的尊崇。祠前新立的石碑上,不仅刻着她的德行,更着重记载了她"三迁择邻"的远见与"断机劝学"的智慧。旋即,族中立下新规:凡族中女子,皆可入学读书,族学经费向女子倾斜。
各郡官吏更是闻风而动,不再仅仅瞩目于乡野之青年才俊,更将目光投向了深闺之中。一时间,延师教习女子者众,鼓励女子展现才能者更是不计其数。一股前所未有之、发掘"鸾秀"的热潮,伴随着对"麟子"的搜求,在帝国的肌理中悄然蔓延。
在会稽郡,一位精通桑蚕之术的少女被举为鸾秀,她改进的育种法使蚕丝产量大增;在陇西,一位善于调解乡里纠纷的寡妇因"和睦乡里"被举荐;甚至在巴蜀的深山里,一位能辨识百草、救治乡民的女子也被发掘出来。
而她们,与那些精通律法算数的麟子们一起,被送往咸阳,迎接他们的是全新的培养路径和前所未有的机遇。
星火已落,正借势燎原。那旨在打破均衡的"举贤纳德"之制,反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于此新政元年之岁首,催生着新的平衡。千年冻土,正在这春风化雨般的变革中,悄然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