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雪原獠牙(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三卷《血沃千里》第十章

顾铁山指挥的游击战术像一把不断挥舞的钝刀,虽不致命,却让鬼子浑身不自在。然而,无论是他还是杨政委都清楚,这种袭扰无法从根本上扭转战局。日军“铁壁合围”的庞大机器仍在缓慢而坚定地运转,前线的压力与日俱增。想要破局,必须获得更关键的情报——日军的下一步作战计划、兵力部署,乃至其指挥中枢的动向。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支队指挥部木屋内气氛凝重。炭盆里的火苗跳跃着,映照着墙上那张愈发斑驳的地图。

“总部转来情报,鬼子在黑河与呼玛之间的‘张地营子’设了一个前线指挥所,负责协调这两路日军的行动。”杨政委指着地图上一个被红圈标注的地点,“据说,里面不仅有作战参谋,还可能存放着部分加密的作战命令和地图。”

张地营子,原是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落,如今被日军强占,村民或被驱赶,或已遇害。那里地势相对平坦,但靠近山林,易攻难守,也正因如此,日军才选择此地设立临时指挥所,便于与前线的通讯联络。

“这是个机会,也是个陷阱。”顾铁山盯着地图,目光锐利,“鬼子故意把指挥所设在这种地方,未必没有引诱我们上钩的意思。”

“但里面的东西,太重要了。”沈兰君开口道,她刚刚破译了一份截获的日军电文碎片,显示日军正在策划一次代号“惊蛰”的新行动,具体内容不详,但指向性明确,威胁极大。“如果能拿到他们的密码本或者作战命令,我们就能掌握主动权。”

屋内陷入沉默。风雪拍打着木窗,发出呜呜的声响。

“我去。”顾铁山的声音打破了寂静,平静却不容置疑。

“参谋长,这太危险了!”一名大队长忍不住劝阻,“张地营子虽然不是核心要塞,但守军至少有一个中队,而且周边据点林立,一旦被咬住……”

“正因为他们觉得我们不敢去,所以才有可能成功。”顾铁山打断他,思路清晰,“大雪封山,天寒地冻,鬼子的警惕性会降低。我们人少目标小,利用天气掩护,不是没有机会。”

他看向杨政委和沈兰君:“我需要一支绝对精干的小队,不超过十人。只带□□、匕首、绳索和炸药。目标不是歼灭守军,是潜入、获取情报、然后迅速撤离。”

杨政委沉吟良久,最终重重一拍桌子:“好!就按你说的办!人员由你亲自挑选!需要什么,支队全力支持!”

沈兰君没有说话,只是走到顾铁山身边,将一个小巧的、用油布包裹严实的东西塞进他手里——那是之前缴获的,为数不多的微型照相机和几卷胶卷。“小心。”千言万语,只化作这两个字。

顾铁山深深看了她一眼,将相机贴身藏好。

他挑选了七个人:小陈、两名原二十九军的老兵、三名身手最好的抗联战士,以及一个曾经在张地营子附近打过猎、熟悉当地地形的向导。算上他自己,一共八人。

第二天傍晚,风雪更大了。天地间白茫茫一片,能见度极低。八个人,全身披着白布,脸上涂着锅底灰,如同雪原上悄然移动的幽灵,无声无息地离开了营地,扑向那片被死亡笼罩的雪原。

路途的艰辛远超想象。齐膝深的积雪严重迟滞了他们的速度,刺骨的寒风如同刀子般刮过裸露的皮肤。每一步都耗费着巨大的体力。顾铁山走在最前面,用木棍探路,避开可能的雪坑和裂缝。他必须保存体力,应对即将到来的战斗。

整整一夜加大半个白天,他们才在向导的带领下,迂回接近了张地营子。村子死一般寂静,几座较大的土坯房上竖着天线,门口有哨兵抱着枪,缩着脖子来回踱步,显然这鬼天气也让鬼子苦不堪言。

顾铁山趴在村外一处雪坡后,举着望远镜仔细观察。指挥所设在那座最高的、原本可能是祠堂的砖石结构房子里。天线就从那里伸出。门口两个固定哨,村子里偶尔有巡逻队走过,大约半小时一班。

“不能等晚上,风雪太大,晚上行动更困难,也容易迷失方向。”顾铁山低声道,“就现在,趁他们最松懈的时候动手。”

计划迅速制定。两名狙击手(由枪法最好的老兵担任)占据村外制高点,负责清除固定哨和压制可能出现的巡逻队。顾铁山亲自带领小陈和另外三名突击手,从村子侧后方,利用房屋和积雪的掩护,潜入指挥所。向导和另一名战士在外围接应。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