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形成特征与缺陷在复旦大学的演讲(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形成、特征与缺陷——在复旦大学的演讲

尊敬的余源培教授、俞吾金教授、吴晓明教授: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感谢复旦大学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在这里演讲。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形成、特征和缺陷”。我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上,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思想要塞。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无论是修正还是重建,我们都必须正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存在及其广泛、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必须深入考察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形成、特征和缺陷。

一、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初步形成及其标志

我们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是这样一个问题,这就是,是谁开始正面、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使其体系化的?对马克思主义史的深入考察可以看出,以正面的形式,而不是以论战的形式;以系统阐述的形式,而不是以简单罗列的形式来解释、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使之体系化的,是苏联的德波林和布哈林。需要解释一下的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1922年成立的,但它的主体是俄国。因此,为了讲述方便,我把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到1922年苏联成立时的这一段历史也称为苏联时期。

1921年,德波林以他的《辩证唯物主义纲要》为蓝本,开始在斯维尔德洛夫大学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结构上看,《辩证唯物主义纲要》建构了以“物质”为理论起点,物质运动的辩证性为理论线索,包括唯物辩证法——自然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三个层次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从理论内容看,《辩证唯物主义纲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但突出的是辩证唯物主义。

与德波林以辩证唯物主义为主要内容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布哈林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主要内容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1921年,布哈林出版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教材》。在这部著作中,布哈林提出了两个事关历史唯物主义全局的重要观点:一是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一般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二是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基础”,“包括为数不少的所谓‘一般世界观’的问题”。在这两个重要观点的引导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建构了以必然与自由的关系为理论起点,以社会与自然之间以及社会要素之间的平衡为理论线索,包括社会与自然、社会与个人、人与物、人与观念、生产力与经济结构、上层建筑及其结构、阶级和阶级斗争等观点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我注意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第三章是“辩证唯物主义”。因此,从理论内容上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但突出的是历史唯物主义。

德波林的《辩证唯物主义纲要》和布哈林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化的先河,标志着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开始形成。在此之后,苏联出版了一大批正面、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使之体系化的著作。例如,1922年出版的沃里夫松的《辩证唯物主义》,1925年出版的萨拉比扬诺夫的《辩证唯物主义导论》,1922年出版的丘缅涅夫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1925年出版的戈列夫的《历史唯物主义概论》……林林总总,可谓汗牛充栋。其中,1929年出版的芬格尔特、萨尔文特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1931年出版的西洛可夫、爱森堡的《辩证法唯物主义教程》值得我们的关注。

芬格尔特、萨尔文特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没有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但它却明确地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提并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部分,并开始建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二分结构”。在我看来,芬格尔特、萨尔文特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二分结构”化的开篇之作。

如果说芬格尔特和萨尔文特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划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样一种“二分结构”体系的开篇之作,那么,西洛可夫和爱森堡的《辩证法唯物主义教程》则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化的开篇之作。《辩证法唯物主义教程》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哲学论战“总清算”之后出版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它不仅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而且批判了德波林和布哈林的哲学观点;它不仅重申“哲学是党派的哲学”,而且强调并论证了斯大林提出的开展“两条战线的斗争”,即同时批判米汀的哲学虚无主义和德波林的“孟什维克式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教程》直接反映了联共(布)党内的斗争,并直接为苏联当时的政治服务和为当时的政策作论证。

深入研究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可以看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二分结构”,直接为现实政治服务和为现行政策作论证,这是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前者在芬格尔特和萨尔文特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得到初步体现,后者在西洛可夫和爱森堡的《辩证法唯物主义教程》中得到初步体现。因此,我认为,芬格尔特、萨尔文特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西洛可夫、爱森堡的《辩证唯物主义教程》的出版,标志着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初步形成。

二、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基本形成和确立

1932、1934年,米丁和拉祖莫夫斯基主编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出版。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演变史看,还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以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看,这部著作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不应忽视的,值得我们高度关注、深入研究。

从结构上看,《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分上、下两册共十五章。上册辩证唯物论,包括当作宇宙观看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唯心论,辩证法唯物论,唯物辩证法之诸法则,哲学中两条阵线上的斗争,辩证法唯物论发展中的新阶段这样六章;下册历史唯物论,包括辩证法唯物论与唯物史观,社会经济形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关于社会群和国家的学说,过渡时期之政权与社会斗争,意识形态论,战斗的无神论,社会变革论,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这样九章。其中,辩证唯物主义部分的第五、六章,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的第五、七、九章的内容是当时苏联政治形势的产物。去掉这些章节,《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内容和结构同当今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内容和结构是一致的。

我们应当注意,在这种内容和结构的背后是这样一种思想,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法的唯物论,“这是一种完整的、彻底革命的、包括自然界、有机体、思维和人类社会的宇宙观”,这是其一;其二,历史唯物论则是辩证唯物论在社会生活领域的运用,历史唯物论的创立“加深和发展哲学的唯物论”;其三,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具有一致性,二者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和不可分裂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为一般唯物论根据存在说明意识,历史唯物论根据社会存在说明社会意识。

《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影响是空前而深远的,它的出版标志着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基本形成。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我的这一观点。

一是《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体现了联共(布)中央的意志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位。1931年,在批判德波林的**中,联共(布)中央向苏联哲学界提出一个重大的政治任务,这就是,编写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为统一全党的思想奠定世界观的基础。《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就是根据这一政治任务而编写的,它不仅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观点,而且直接为当时苏联的政治服务,为当时苏联的政策作论证,体现了联共(布)中央的意志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定位,即直接为现实政治服务和为现行政策论证。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的特殊的社会位置和历史使命。

二是《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形成了以列宁、恩格斯的著作为主,以马克思的著作为辅这一文献格局。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文献依据当然应以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尤其是马克思的著作为主。可是,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文献依据却是列宁的著作多于恩格斯的著作,恩格斯的著作多于马克思的著作。这就造成一个奇怪的现象,即名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著作却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引证马克思的重要哲学著作。由此造成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特有的文献格局,即列宁的著作多于恩格斯的著作,恩格斯的著作多于马克思的著作。后来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主流教材、权威版本都维持了这一文献格局。

三是《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制定并巩固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二分结构”。刚才我已经说了,芬格尔特和萨尔文特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未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米丁和拉祖莫夫斯基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明确地把它分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两个部分,明确地把“物质”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点范畴,分别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从而建构了一个特色鲜明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米丁曾非常得意地自我评价说:“我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种分法被人接受,流传下来了”。

实际上,米丁制定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二分结构”不仅“流传下来了”,而且支配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半个世纪之久。无论是斯大林去世后的批判斯大林运动,还是赫鲁晓夫下台后的批判赫鲁晓夫运动;无论是1954~1955年对亚历山大诺夫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康斯坦丁诺夫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讨论,还是后来出版的一批又一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包括最具权威性的康斯坦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无论是20世纪50~80年代认识论派与本体论派的论争,还是1965、1977年两次唯物辩证法讨论,都没有从根本上动摇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二分结构”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