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黑市词典(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厂图书馆位于一栋苏式红砖楼的二楼,平日里安静得能听见灰尘落地的声音。午后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在磨得发亮的水磨石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许蔓华推开那扇沉重的木门,熟悉的旧书和霉味混合的气息扑面而来。管理员王阿姨正戴着老花镜在柜台后打毛衣,见她进来,只是抬了抬眼皮,算是打过招呼。这里是许蔓华过去几年里的精神避难所,无论是技术手册还是偶尔流入的文学期刊,都曾滋养过她贫瘠的青春。

但今天,她的目标明确。

她径直走向靠里那个落满灰尘的经济类书架。这里的书大多枯燥难懂,而且内容与现实严重脱节,少有人问津。她按照记忆,在书架底层摸索着,手指拂过《政治经济学批判》、《计划经济概论》这些厚重而冰冷的书名,最终,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她触到了一个用牛皮纸仔细包裹着的书脊。

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她抽出这本书,剥开已经发脆的牛皮纸,露出了封面——

《社会经济活动词汇注释(内部参考·1978)》书名正经得近乎刻板,但“内部参考”四个字,却透着一种非同寻常的气息。她记得几年前,林青山先生将这本书递给她时,那双看透世事的眼睛里带着一丝意味深长:“蔓华,有些东西,看看就好,别外传。世界很大,不止一个车间。”

她当时似懂非懂,只觉得书里有些词条解释,和她日常听到的完全不一样。如今重拾,感受已然不同。

她找了个最靠里的位置坐下,小心翼翼地翻开。书页泛黄,散发着油墨和时光混合的味道。里面的词条排列整齐,从“按劳分配”到“资本循环”,但真正吸引她的,是那些在正规出版物里绝不会出现的词语和解释:

·【价格双轨制】:注释不仅解释了计划内与计划外价格并存的现象,还冷静地分析了其可能带来的“套利空间”与“资源错配”。

·【生产资料市场】:提到了在计划调拨之外,存在的“非正式流通渠道”,并举例说明了某些工业原材料如何通过“协作”、“调剂”的名义进行交易。

·【乡镇企业】:指出其原料供应往往无法纳入国家计划,普遍面临“找米下锅”的困境,对计划外物资有“刚性需求”。

·【投机倒把】:定义之后,竟还客观描述了其几种常见形态,如“长途贩运”、“围积居奇”、“买空卖空”,并分析了其存在的“制度土壤”。

……

每一个词条,都像一扇小窗,猛地推开,让她窥见了那个在整齐划一的宣传口号之下,复杂、活跃甚至有些野蛮的真实经济生态。她感觉自己手里捧着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张潜藏在冰面下的巨大交易网络的示意图。

“砖窑厂需要手套—是因为他们不在计划供应序列里,或者分配额度不足。”

“后勤科急于处理手套—是因为库存积压影响了他们的计划指标。”

“我能在中间赚取差价—是因为我利用了计划价格和市场隐性需求之间的‘缝隙’。”

之前朦朦胧胧的感知,此刻被这些冷静的词条清晰地勾勒出来。她不再是懵懂地撞大运,而是开始理解背后的逻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席卷全身,随之而来的却是更深的寒意。

如果这本书描述的都是真实的,那么她正在做的事情,就不是小打小闹,而是真正踏入了那个充满机遇也更危险的灰色地带。词条里对“投机倒把”后果的描述,远比张胖子的威胁要具体和可怕得多。

她合上书,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恐惧没有用,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让自己走得更稳,更远。

首先,手套的生意必须加快。后勤科小赵是一条线,但不能只依赖他。按照书里暗示的,像砖窑厂这样的需求方应该还有很多。她需要找到更多这样的“乡镇企业”或者“集体企业”。

其次,规模必须扩大。一次二十副太慢了。她需要说服小赵,或者想办法绕过限购。书里提到的“非正式流通渠道”,是不是就是指小赵这种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安全。她必须更加谨慎。交易不能留下任何书面痕迹,尽量现金交易,避免在固定地点频繁出现。

接下来的几天,许蔓华白天在车间干活,心思却异常活跃。她开始有意识地留意工友们闲聊时透露的信息。

“我表哥在邻县农机厂,说他们那儿劳保服紧张得很……”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