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距离旧的牵绊(第4页)
“我的家。我的牵挂。谢谢替我守护它们的你们。[心]”
下面配的图,是那张我凝视窗外的侧影。
紧接着,沈伊心给林晚发来了很长的语音消息,点开之后,是带着浓重鼻音、明显哭过的声音:
“林晚,雨晴,谢谢你们……我看到照片了……圈圈好像瘦了,它是不是很想我?Lucky看起来也没那么开心了……我看着它们等我的样子,心里好难受……但是,看到它们好好的在那里,看到薄荷又活了,我又觉得特别安心……谢谢你们,真的……替我好好抱抱它们……”
那一刻,我看着屏幕上自己那张被定格的、带着思念的侧影,听着沈伊心哽咽却充满爱意的话语,一直紧绷着、压抑着的某种情绪,仿佛突然找到了出口。
原来,她看到了。
原来,我们的等待,我们的思念,她都知道。
原来,距离并没有让这份牵绊变淡,反而让它以另一种方式,变得更加清晰和深刻。
我低下头,轻轻地“喵”了一声,第一次主动走向林晚,用头蹭了蹭她拿着手机的手。
周雨晴和林晚的“影像日记”企划,像一束柔和却坚定的光,穿透了笼罩在家中的沉闷雾霭。它并没有改变分离的事实,却巧妙地重新连接了因距离而略显生涩的情感脉络。
自那以后,林晚和周雨晴来看我们时,不再仅仅是完成喂养和清理的任务。她们带来了更多用心的观察和互动。周雨晴发现我对阳台那盆重新焕发生机的薄荷产生了兴趣,偶尔会去嗅闻甚至用爪子轻轻拨弄,她便让林晚拍下这一幕,配上文字:“圈圈老师似乎在检查薄荷的生长情况,表情严肃,验收标准未知。”
她们注意到Lucky对楼下邻居家养的鹦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隔着阳台玻璃),每次鹦鹉在窗外架子上跳跃时,Lucky就会兴奋地扑到玻璃前,尾巴高速摇摆,喉咙里发出急切的、被压抑的“呜呜”声。她们没有制止它,反而捕捉下它那副憨态可掬、渴望交流的模样,写道:“Lucky交了一个‘只可远观’的新朋友,每日隔窗相望,感情深厚。”
这些带着幽默感和温柔视角的记录,通过屏幕传递到沈伊心那里。她的回应也变得不同。她不再仅仅是隔着屏幕表达思念和担忧,开始会对着照片和视频“点评”:
“圈圈那个小表情!它肯定是在嫌弃薄荷长得不够茂盛!”
“我的傻Lucky啊,那只鹦鹉可凶了,你靠近了它可能会啄你哦!”
“阳台好像有点空,等我回来,我们再种点别的花好不好?”
她的语气里,少了最初分离时的伤感和不知所措,多了几分参与感和带着笑意的调侃。她仿佛通过这些影像,重新触摸到了这个家的脉搏,以一种新的方式,参与着我和Lucky的生活。
这种变化也微妙地影响着我和Lucky。我们似乎明白,我们的日常,我们的细微举动,正被记录,被传递,被远方那个重要的人注视着。这种认知带来了一种奇异的安慰。等待,不再是被动的煎熬,而变成了一种双向的、有回应的守望。
我依然会长时间趴在窗台上,但眼神不再那么空洞。我知道,当我看着飘过的云朵时,或许下一秒,林晚的镜头就会记录下这个瞬间,而沈伊心会在某个课间,看着照片,会心一笑。Lucky依然会在听到楼道脚步声时兴奋地冲到门口,即使知道大概率不是沈伊心,但它等待的姿态里,少了几分失落,多了几分“或许今天会有新影像被记录”的期待。
林晚和周雨晴甚至开始尝试一些小“实验”。她们根据沈伊心的建议,买来了猫草种子种在浅盘里。当猫草长出嫩绿的、毛茸茸的芽苗时,我果然被吸引,忍不住去啃食。她们拍下我咀嚼猫草时满足的样子,发给沈伊心。沈伊心回复了一连串的“哈哈哈”,说:“看吧!我就说圈圈会喜欢!”
她们还尝试播放沈伊心提前录好的一些声音——不是音乐,而是她轻声呼唤我们名字的声音,她模仿逗猫棒晃动时的“啧啧”声,甚至是她以前哄我们睡觉时哼唱的、不成调的小曲。当这些熟悉的声音在房间里响起时,我和Lucky都会立刻竖起耳朵,寻找声音的来源,然后安静下来,眼神里流露出专注和怀念。这些声音片段,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此地与远方的小小桥梁。
冬天最寒冷的日子渐渐过去,窗外的积雪融化,枝头开始冒出不易察觉的嫩芽。家里虽然依旧缺少沈伊心的身影,但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停滞的空间。它因为这份持续的、充满创意的“影像日记”而重新流动起来,充满了被看见、被惦念的暖意。
一天晚上,沈伊心发来视频,背景不再是嘈杂的宿舍,而是一个安静的角落。她脸上带着些许疲惫,但眼神明亮。
“圈圈,Lucky,”她微笑着说,“我们快放寒假了。”
我和Lucky立刻凑近了屏幕。
“我买了车票,”她的笑容扩大,带着归心似箭的雀跃,“再过不久,我就能回来啦!就能真的抱到你们,而不是隔着屏幕了!”
“喵——!”
“汪!汪!”
那一刻,房间里响起了我们许久未曾有过的、充满真正喜悦和迫切期待的叫声。长久的等待,终于看到了确切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