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弘扬雷锋精神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三)雷锋精神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经历了很多磨难才发展成为现在的世界政治、经济大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和谐相处,其中,精神的统一认同感在国家的安定统一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雷锋精神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学雷锋,重要的是学习雷锋精神,过去,我们总是把学雷锋与政治挂钩,用政治的眼光去塑造雷锋这个形象,“其实,雷锋同志同我们一样是个普普通通的人”。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员,他也同样热爱生活,热爱美。如果我们以这样的眼光看待雷锋、雷锋的事迹、雷锋的人生、雷锋的精神等等所有的一切就会离我们很近。以这样正确的态度看待雷锋精神,就不会提出要不要学雷锋的问题,而是要解决怎样学、如何学好雷锋的问题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雷锋,既要继承过去的传统,又要针对时代特点不断创新学雷锋的形式。

“活雷锋”虽然有很多,但是还不够。许多丑恶社会现象依然在提醒人们,让人痛感雷锋精神的缺失,社会需要更多的“雷锋”。在这种情况下,弘扬雷锋精神刻不容缓。雷锋精神的弘扬,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扶老人过马路、送小女孩回家等事情上面了。可以说,那些都只是雷锋精神在当时那个年代的表现和载体。如今,弘扬雷锋精神,要做的更多是在精神层面找到自己乐意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这才是这个时代雷锋精神的真正内涵和意义。

学雷锋活动也经历了风风雨雨,对雷锋的宣传也出现过多次波折。时光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化,给学雷锋活动带来了一场严峻的考验,社会上曾一度出现过80年代学60年代的雷锋精神“过时论”的论调,发展商品经济与雷锋精神相悖离的“矛盾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谈学雷锋的共产主义精神又有“超前论”等说法。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影响,更加干扰了学雷锋活动。在这种情况下,用什么精神来铸就人们的思想基础,用什么思想来引领精神领域,就需要雷锋精神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在人们心中筑起一道无形的反“和平演变”的钢铁长城。

有人说雷锋精神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只属于那个年代,已经不符合今天改革开放之后日新月异的形势和潮流了,在许多现在的年轻人看来,再宣扬雷锋精神是一种落伍和迂腐的表现。然而,我们再把视角转向现在的社会现状,贪污腐败现象,道德缺失,食品质量等问题,以上这些问题无不是阻碍社会进步的障碍,社会处在转型期,也是最需要提倡主流价值观的时候,所以,雷锋精神和其所代表的高尚品格在现在的社会下是很具有现实意义的。

虽说雷锋是20世纪60年代的先进典型,但雷锋精神到今天依然没有过时。从历史的角度看,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从未来的角度看,雷锋精神又是共产主义精神的代表和体现。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雷锋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虽然学雷锋活动几经起伏和波折,但是,雷锋精神在中华大地上却无时无刻不在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人们时刻怀念雷锋,呼唤雷锋,说明雷锋精神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充分利用和开发资源,夯实学雷锋活动的实践基础

学习雷锋精神是不变的诺言,只有先学习,才能掌握它的精华,才能将它升华。弘扬这种主旋律的精神,让更多的人都能享受高尚情操的沐浴,让更多的人都能成为精神时尚的主人。学习和弘扬更重要的是实践,正所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找出正确的方案去实践雷锋精神,才能真正体现出雷锋精神的价值。实践才是学雷锋的实际行动,只有这样,才没有失去学雷锋的意义。

(一)走出学雷锋的误区,抓住学雷锋的核心

我们都知道雷锋精神的伟大之处,并且也懂得我们应该向雷锋学习什么。但现实中偏偏有很多人难以真正的践行,或者言行分离。有人说:“其实我们反感的不是雷锋,而是那些不学雷锋的人‘忽悠’我们去学雷锋。”在这个开放自由的时代,个人和团体越来越追求个性,学雷锋活动出现误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对雷锋精神了解的不够深刻。

在2012年的学雷锋活动中,《人民日报》上有一篇文章的题目是“雷锋精神时代化,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在了解雷锋的同时,也看到了许多非常尖锐的问题。例如不少人提到在当时的中国,作为一名普通解放军战士的雷锋,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照片流传,而且从照片看来,雷锋的衣服、表情、动作等等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并且拍照的技术水平相当高。也看到有的媒体试图这样还原雷锋:他爱美,爱跳舞,爱照相,他写小说,写诗歌,敬慕女性,他穿皮夹克,戴手表,还买雪花膏……这些显然都是在当时很难具备的条件。综合种种疑点和问题,有人得出了“雷锋是有意塑造甚至捏造的形象”之类的结论。

各种质疑纷至沓来,甚至有人怀疑雷锋精神的意义何在。对此,我们可以怀疑雷锋、质疑雷锋,但这并不能抹杀雷锋给我们带来的影响。雷锋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爱美之心的人,但是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以一种健康的方式对待爱美的需求,并不将其看作是一种必需。也正是在当时有许许多多像雷锋同志一样践行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老一辈革命家,才有了国家的迅猛发展与腾飞。我们认识一个人、一件事的时候,应该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或作出评判,既不能固执己见,也不能人云亦云。我们认识雷锋,应当理解的是雷锋秉持的基本态度。不可否认的是,在不了解雷锋的时候,会有类似的疑问,但是稍微查阅有关资料就会知道,雷锋一直都非常优秀,并且作为典型,这些尖锐的问题显然都没有了最初的立足点。

许多时候,雷锋在我们心中都是一个被夸大了的神化了的人物,形象高大得让我们感觉不真实。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愿意将他“神化”,将他摆在道德标准的顶峰,把他立为模范,而我们“见贤思齐焉”,但别忘了他同我们一样只是一个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恨与爱、苦与乐、喜与忧。所以,我们谈雷锋的精神带来的时代价值和启示又不能只将它停留在理论表面,而要把它真真正正、切切实实地运用到生活中去,让雷锋精神生动得活在我们身边。

还原雷锋真实的形象,让我们眼睛看到真实,看到真实中的伟大,平凡中的崇高。这样所体验到的道德感召力,才能真正持久地感召世人。也许,现在的我们太急于复活雷锋精神,而忘记了雷锋精神本来就蕴藏在我们的生命潜质之中,并非等到雷锋出世,我们才获得了这些基因。这种精神是我们固有的传统,而雷锋只是一个代表、一个典型,一个特殊时期受到了极大关注的英雄形象。在对雷锋生平的还原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雷锋是一个乐观的人,他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帮助他人,并享受其中。有人质疑雷锋“作秀”、有功利目的,然而一人能坚持那么多年做好事,岂是功利就可以解释和支撑的。司马光砸缸是助人为乐、勇于救人事例的典型;《世说新语》中同样记载着华歆把船上富余的空间让给难民,帮助他们摆脱盗贼追赶的故事。我们生活的环境变了,不必成为50多年前的那个雷锋,也不可能成为那个雷锋。我们要继承的,是一种日常点滴行为的自我要求。

帮助路旁一位自行车车链掉落的人修理安装,遇到东西拎不动的人搭把手……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多为他人着想、替别人解难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看到水龙头白白淌水而不顾,白天开着灯造成无谓的浪费……诸如此类的零散小事,考验着每一个具有雷锋精神潜质的人。能否在大的事情面前担当重任取决于能否做好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小事。但我们很遗憾地看到,现实中很多人并不在意这些“小事”,或者以为做这些“小事”与“雷锋精神”无关。在没有闪光灯、没有镜头、没有他人关注的情形下,他们并没有做好为他人做贡献的准备。然而事实上,把日常的小事做好,从点滴积累,是践行雷锋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雷锋精神的重要方面。

把潜质中的精神发挥出来,需要日常小事的积累。只有那些从小事做起,那些把做许多小事当作习惯并积累起来的人,才能够在大环境面前“担当”重任。扶助老人,不消犹豫;见义勇为,强者之行。当现实未发生在我们身上时,我们满腔的热情鼓动我们做出善举,觉得帮助他人没有什么难度。但由于日常积累不足,在需要自己发挥高尚精神的关键时刻却踌躇不前,顾虑许多,难以投入行动。我们不能想象,一个对平常小事麻木不仁的人,能做出什么令人感动的大事。这一点也不奇怪,学习上有“厚积而薄发”,品德上亦然。正如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也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为雷锋。总之,学习雷锋精神,需要平常锻炼,养成自觉,点滴积累,才能达到模范的高度。

(二)结合实际学雷锋,在不断实践中走向常态化

学习雷锋精神,在特定的时期举行人物宣传活动固然是一种很有影响力的措施。处处可见的雷锋精神的宣传图片,提醒着我们雷锋精神并未远去。这种活动能够提高大家对雷锋生平、雷锋事迹的熟悉,增强人们对雷锋精神的理解。我们怀念而且尊敬雷锋,并且为他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感到惋惜。集体观看主旋律电影,如《雷锋之歌》能够为我们真实地呈现雷锋的高风亮节和精神魅力。张贴人性化宣传标语、加强资源教育、对比优秀人物的传统等,能够从外部引导和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这些措施都仅仅是外在因素,作用有限。根本的办法,要看践行得是否彻底,要看平时的积累,要有学习或者实践的意识,并不一定为了雷锋而学雷锋,只要认为对的、符合规范的、有意义的,就认真去做。注重自我反省,“吾日三省吾身”,看看自己能够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和国家做什么积极贡献。

学雷锋不是刻意去做好事,也不是只在学雷锋日去做好事,更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一位教师说:“雷锋不是闲着没事,老去为别人干好事,他首先是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成天上别的单位干事去,这不叫学雷锋。”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不用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看到捐款箱,能为困难地区的人捐出自己的一份爱心,让更多有困难的人能吃饱饭。自己的一点付出,能给别人巨大的帮助,何乐而不为呢?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不求回报,自己内心也是满足的,如果帮助别人要求物质的回报,那亲情、友情、爱情也就不复存在了,到最后是自己内心的空虚。乐于助人是个人素质的体现,如果每一个人都能严于律己,善待他人,无私奉献,那我们整个民族的素质都会提升,我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也会增强。在这个时候,雷锋精神无疑是一次很好的教育。

做这种奉献并不一定要追求人人皆知,只要自己无悔无愧。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刘金国说过一句话:“有人说我‘装’,那我就‘装’到死。‘装到死’,不就成真的了吗?”这样的“装”,却显出几分可爱,但它需要很大的定力和勇气。荀子也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4]这些正应了那句古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点滴量变的积累能够引发质变。雷锋并非圣人,只是一个积累成习惯的人。我们学习他的精神,也应该从小事做起,重视积累,这才是对学雷锋活动最好地践行。

“他的名字传诵了50年,他的事迹感召了几代人,他的名字就是雷锋,一个普通的解放军战士,一个永不过时的英雄。”现代社会依然有雷锋精神生根、发芽、结果的土壤。我们有责任担当起“雷锋精神”的继承人,我们与其去梦想做一些大事,不如花时间想想怎样才能在面对日常小事时愿意付出行动。能做到这些,那么每个人都是雷锋,每一天都是“雷锋日”。

(三)努力践行雷锋精神,在实践中内化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在当代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与形式,越发富有活力与魅力。例如每两年举行一次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和表彰活动广泛地宣传和提倡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德,大大地提高了整个社会崇善向善的风气。选择什么样的人作为道德楷模,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价值品位。在历次活动中,工人、农民、医生、教师、士兵、学生等普通的劳动者都可以成为模范人物。对这一活动,党和国家都给予了高度重视,采取了多种形式让这些好人感受到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也通过向他们学习表达出人们的道德追求,使弘扬美德有了深厚的社会基础而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当代雷锋”郭明义是鞍钢的一名普通公路管理员,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坚持学雷锋做好事,向希望工程捐款资助贫困儿童重返课堂,无偿献血挽救危重病人,资助工友解决生活困难,第一批遗体捐献志愿者。南京小学教师徐其军在知道自己身患绝症后,毅然解除婚约重返讲台,坚守教师岗位,把自己的余生奉献给教育事业。他多次护送远路回家的孩子,汶川地震捐出了当月工资,资助需要帮助的学生。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但我可以选择对待命运的态度;我无法延伸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

对于我们而言,雷锋是我们的努力目标,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做得和雷锋一样好,也不是说我们要做和雷锋一样的事,雷锋做好事的精华在其精神,我们学习雷锋的精神品格,并且要学会活学活用,时代在进步,思想在改变,不变的是那内在的品格。在价值多元的今天,如何挖掘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继续开展学雷锋活动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什么是雷锋精神?如何学雷锋?一名大学生说:“雷锋精神延续到今天就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一位公司的设计员说:“不必机械地去学做好人好事儿,立足本职工作,创造更大效益,何尝不是新时期的雷锋精神?”在他眼里,“哪怕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也要依然地坚守岗位,勇于创新”。一名曾经的普通女工后来带领下岗女工创业的公司董事长说:“艰苦创业带来社会经济效益,并不忘从事公益事业,这是对雷锋精神的发扬。”这些立足本职、建功立业的先进模范,展现了一大批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典型人物的雷锋情操。在我们的身边,好人好事很多,他们身上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做的也是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正是这些无数的小感动汇集到一起就形成了一股无疆的大爱。[5]

我们应该看到,这些年具备雷锋精神的人还大有人在,就在我们身边,朱伯儒、许振超、徐虎、王顺友、阿里木、郭明义……这些不同行业的普通人,用不同的作为演绎了一个个雷锋的故事,他们的故事也让我们感到,雷锋从未远去,他就在我们身边。有位哲人说,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的云烟,历久弥新;有一种怀念,历经时代的风雨,更臻醇厚。有些东西,随着时光的流逝,也逐渐失去了价值;也有些东西,永远不会随时间而消散,这就是精神。雷锋精神是几代人的共同记忆,更是随时代一起成长的生命体。

[1][英]亚当·斯密:《价值情操论》,谢宗林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27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3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荀子:《劝学篇》。

[5]参见《时事报告》2012年第4期。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