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奉献精神的当代启示(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三、助人为乐,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雷锋将助人作为自己的责任、自己的使命,将他人的利益、集体的利益放到最前面。雷锋乐于助人,甘于奉献,为有需要的人送去自己的温暖;他的理想是要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如果社会中每个人都能心怀此种理想,以帮助别人为最大快乐。那么,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冲突自然就会被消解于无形,人际关系就会逐步呈现出融洽和谐的温暖友善状态。只要全社会都来讲奉献,奉献自己的那份爱心,就可以共创我们美好生活家园。

(一)社会建设大环境更加需要雷锋精神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要求人与人之间建立崭新的关系,建立同志式的、平等的、团结互助的关系。处理好这种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关心他人的疾苦,排解他人的忧患,从而有益于集体,有益于国家,并且把这种行为当成最大的欢愉、幸福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和谐”已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共识,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雷锋的助人为乐精神能否再一次绽放时代的光彩,融入社会发展的血脉,与时代气息共鸣,是最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像夏天般热情”不仅仅是雷锋高尚人格的真实写照,更是雷锋精神中最为实质的一面。其中蕴含的不计个人得失助人为乐的美好、温暖、和谐的人际关系正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元素。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执政能力的角度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放到并列的位置。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18]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的举措。

在中国民族文化传统中,“和”与“谐”同义,而且在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和”在《辞海》中有温和、和缓、谦和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配合的适当和匀称。“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国语·周语》中有“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论语·子路》中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些都强调了“和”的基础在于多样性的统一。因此,所谓“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彼此间融洽相处、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社会系统良性运行发展的社会状态。“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也是对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深刻揭示。

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使人际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更加纷杂,今天的人际关系,人的思想方式和生活习惯,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千变万化,做人的根本宗旨不能变,雷锋的精神不能丢,助人为乐的好风尚要发扬。我们绝不能让旧社会留下来的、从境外“进口”的尔虞我诈、以邻为壑、欺世盗名、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蝇营狗苟的坏思想、坏作风,侵蚀我们的机体,败坏几千年形成的民族美德,吞噬无数革命先烈用血汗筑成的社会主义基业。建设精神文明,需要助人为乐,建设物质文明,同样需要助人为乐;国家困难的时候,需要助人为乐,国家形势好的时候,也需要助人为乐;个人的道德修养,需要助人为乐,集体的扶正祛邪,使大家都能安居乐业,更需要助人为乐。让千千万万个你、我、他,一起行动起来,重新兴起助人为乐之风,以雷锋那样的博大的爱心,友善的情怀,形成人们向往的助人为乐的和谐社会。

(二)助人为乐,促进人际和谐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个人获得快乐和充实感的过程。助人为乐是实现人际和谐的根本。人际和谐是指将人与人之间的碰撞与摩擦控制在最低限度,维持一种互助与友爱的健康状态。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以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是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和过程后都获得极大的快乐和满足,内心感到充实和幸福。这种快乐与金钱、权势、地位无关,是一种完全无私高尚的道德愉悦。在这方面,雷锋已经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因为利益不在考虑的范围内,这种对他人的帮助显得更加纯粹,更有道德感,使这种助人行为完全是一种道德行为。要真心实意地助人为乐,而不是装模作样地走形式、摆花架子,做给什么人看,或者另有其他企图。这就要求我们真正地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用这种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帮助别人是发自内心的一种需要,是主动发出的一种积极行为,而并非来自外界的强迫和压制,这才能最后达到助人为乐的目的。不放过一切关心人、帮助人的机会,这种助人行为的主动性和其过程中充溢的愉悦感,会促使人时刻处于一种想要去帮助人的准备状态。换言之,一旦有人需要帮助,无论处于何种情境中,都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而不会纠缠着任何利益的考虑,无所畏惧,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麻烦、不怕讥讽、不怕牺牲自己的利益。在当前,应该特别强调的是不怕别人讥讽、打击,如说什么“作秀”、“往上爬”等。雷锋生前所在团的干部战士总结出一句话很好,叫“你吹你的冷风,我学我的雷锋”。不光读来朗朗上口,也极有针对性。据媒体报道,某部队“雷锋班”的好几个战士退伍回家后,在几年的时间里,就引导、帮助村民发家致富,从而达到收入翻番,体现了“雷锋精神”与时俱进、共筑“和谐社会”的内在活力。把雷锋精神中的这种集体意识和时代的要求结合起来,助人为乐的行为并不一定要指向惊天动地的善行义举,它可能完全存在于生活中的一些点滴小事中,但其蕴含的高尚情操足以使人感动和感化,其强大的道德感召力不容轻忽。

(三)奉献一片爱心,让世界充满爱

社会和谐最为基础、最为本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个社会的和谐程度取决于人与人关系和谐的程度,这种建立在诚信友爱基础之上的人际关系,能够使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形成共同的价值基础。人生活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因此,人自身的价值可以通过为他人服务获得体现。并且越是现代化的社会,对人这种品质或者说能力的诉求就越强烈。

也有人说,我们不再需要雷锋精神。但毋庸置疑的是,在当今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人们愈来愈感到在道德上的困惑,而社会的道德标尺也在不断接受严峻的挑战。我们似乎陷入了一个道德困境,并希望找到某种精神支柱,给希望以支撑,给堕落以救赎。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所谓快乐和幸福不仅指肉体上或感官上,更主要的是精神上,因为肉体的快乐,只是粗糙的原子运动,是暂时的,只有精神上那些精致的灵魂原子运动,才能带来宁静、愉快和持久的快乐。当人们过分注重把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时,也就不可能赢得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因而也便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助人为乐,服务他人”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利他主义”。因为在某些层面上,“利他主义”并不能普遍化为一种普世价值。倘若人人都“利他”,互相谦让,那么社会基本运作都无法进行,更会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雷锋精神中的助人为乐,是强调在遵循社会基本秩序的前提下,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全心全意”,不再只停留在行为要求上,更应该上升到态度、灵魂的层面。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支撑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事的,正是这种“全心全意”的信念与坚持。它既是一种态度的体现,更是内在的信仰支撑。很多人说,现在助人,大家能做到所谓“顺手”就很不错,这实则是一种道德或者说优良品质标准的下降。优良品质的传承弘扬,不能靠不断降低标准来实现。坚持高标准的“全心全意”,反而更有利于优良品质的不断绵延发展。同样地,在行为要求的同时,更需要精神的支撑。助人、节俭,都离不开内心某种坚定的信仰,离不开对这个社会的信仰与热爱。

雷锋他有爱,他付出爱,他真诚而不做作。雷锋精神也同样告诉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优良品质,不一定是多么的波澜壮阔,惊天动地。它更可能是一种细水长流,不猛烈,不冲动,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在细微之处,在一个对他人的微笑里,在一把帮他人撑起的伞中……爱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人间因爱而充满阳光,人们因爱而幸福快乐。“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再没有心的沙漠,再没有爱的荒原,死神也望而却步,幸福之花处处开遍。”一曲《爱的奉献》曾使多少人为之动容。一曲《把幸福送给你》也曾使多少人热泪盈眶,“我默默地告诉你,爱就是我一生的给予”。许多和雷锋一样懂得大爱的小人物,都是屹立于平凡生活中的大英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爱是一种博大的感情,就像一股涓涓的细流,流淌在人们的心间,你只有用心去体会才能在内心深处引起震撼。爱,作为人类一种美好的情感,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的美好言词,它应该是更加具体、真切地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的互相帮助的行为,去关爱每一个你所认识与不认识的人,付出一点微薄的爱心。也许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个世界,但我们至少能让我们身边的人过得更加美好。爱心就像阳光,需要照耀在大地上,才能真正地成为温暖人心的力量。

不管时代怎样变迁,这些人类共同的主题永远不会变。也许你会说:你我皆是平凡人。可是平凡人也有改变世界命运的机会。我们奉献出我们的爱心,拿出我们的爱心行动,送出我们的一份祝福,今天我们就将改变我们身边的人,明天,世界也将因为我们的爱心而变得更加美好、更加精彩。

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幸福观弘扬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在人们心中培植善良的因子,形成讲究仁爱精神、倡导互爱互助的社会风气,并不断升华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舍己为公、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表达了中国的传统精神、革命精神,教育当代公民在危急紧要关头,以国家、集体和人民利益为重,把个人名利置之度外,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展现了无私奉献、厚德载物的高尚风格与道德境界,是与人为善、团结他人、陶冶自我情操、让心中充满仁爱互助的精神。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让每个人都能关心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用爱来搭起连接心灵的桥梁,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美好。

总之,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无私奉献精神告诉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也是人民的希望,时代的需要。我们学习雷锋,发扬雷锋精神,就是要像雷锋那样,自觉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在平凡的小事中,努力实践这一根本宗旨,真心实意地、尽心竭力地、坚持不懈地为人民办实事、做好事。

[1]胡锦涛在2007年3月8日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的审议时的讲话。

[2]《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165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165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196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4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江泽民文选》第3卷,55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邓小平文选》第1卷,21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同上书,257页。

[9]同上书,304页。

[10]同上书,304页。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12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同上书,121页。

[13]《江泽民文选》第2卷,36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4]《江泽民文选》第3卷,24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5]鲁褒:《钱神论》。

[16]王综:《钱愚论》。

[17]《邓小平文选》第2卷,14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8]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1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