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一之七(第6页)
[5]「徒報反」三字原無,據朱熹《詩集傳》卷四補。
[6]「呼報反」三字原無,據朱熹《詩集傳》卷四補。
[7]「左」上,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卷八所引有「《詩》云」二字。
[8]「叶而」至「二反」原作「叶而朱反,又而由反」,據朱熹《詩集傳》卷四改。
[9]「帀」原作「市」,據朱熹《詩集傳》卷四改。
[10]「內向」原作「向內」,據朱熹《詩集傳》卷四改。
[11]「弱」原作「將」,據嚴粲《詩緝》卷八改。
[12]「榮」,嚴粲《詩緝》卷八作「生」。
[13]「扶渠」原作「芙蕖」,據朱熹《詩集傳》卷四改。按作「芙蕖」、「扶渠」均可,今從《詩集傳》。
[14]「辭」上原有「語」字,據朱熹《詩集傳》卷四刪。
[15]「蕖」,陸德明《经典釋文》卷五作「蓉」。按《毛詩正義》卷四之三引《釋文》作「蕖」。
[16]「之」下,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卷八有「待」字。
[17]「汝倡」一句,嚴粲《詩緝》卷八作「汝倡我則我和汝矣」。
[18]「則」,嚴粲《詩緝》卷八作「即」。
[19]「潧水」上,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卷八有「云」字。「於」,《呂氏家塾讀詩記》卷八無。
[20]「潁川」原作「潁州」,《漢書·地理志》作「潁川」,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卷八亦引作「潁川」,據改。
[21]「潁」原作「穎」,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卷八引班固《漢書·地理志》及《水經注》卷二十二均作「潁」,據改。按《漢書·地理志》原文作「潁川郡陽城縣。陽城山,洧水所出,東南至長平入潁。」與此處引文,義同而句異。
[22]「當立」及「不當立」上,嚴粲《詩緝》卷八皆有「孰為」二字。
[23]「賓」上,《毛詩正義》卷四之四引《士昏禮》有「主人升堂西面」一句。
[24]「惡」,《毛詩正義》卷四之四作「為」。「之」下,《毛詩正義》有「大」字。
[26]「地」原作「也」,據《毛詩正義》卷四之四改。
[27]「壇」原作「增」,據《毛詩正義》卷四之四改。按孔疏謂「墠」與「壇」,「古字得通用也」。
[28]「得」上,嚴粲《詩緝》卷八有「我」字。
[29]「豈」上,嚴粲《詩緝》卷八有「則我心」三字。
[30]「感」原作「或」,據嚴粲《詩緝》卷八改。
[31]「黄氏」,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卷八作「董氏」。
[32]「音」原作「意」,據嚴粲《詩緝》卷八改。
[33]「陵」原作「凌」,據朱熹《詩集傳》卷四改。
[34]「末」原作「未」,據朱熹《詩集傳》卷四改。
[35]「它」原作「他」,據朱熹《詩集傳》卷四改。
[36]「備」,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卷八作「倚」,當從。
[37]「詞」原作「辭」,據朱熹《詩集傳》卷四改。
[38]「艾」原作「義」,據《毛詩正義》卷四之四改。
[39]「其」上,嚴粲《詩緝》卷八有「稱」字。
[40]「詞」原作「辭」,據朱熹《詩集傳》卷四改。
[41]「二」上,《毛詩正義》卷四之四孔疏有「彼」字。按,此段「孔氏曰」引文,節略甚多,然大意不差。唯此處若不加「彼」,則意晦,故特出校。
[42]此句原作「今人事速成,古云邂逅而成」,語意不通,據嚴粲《詩緝》卷八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