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頌清廟之什四之一(第3页)
賦也。此祭武王、成王、康王之詩。競,强也。言武王持其自強不息之心,故其功烈之盛,天下莫得而競,豈不顯哉?成王、康王之德,亦上帝之所君也。
【纂疏】李氏曰:「觀武王一戎衣而天下大定,功烈莫強焉。」又曰:「歐陽氏以『成康』為成王、康王。」○愚謂「不顯」只是不表露之意。
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紀覲反其明叶謨郎反。
斤斤,明之察也。言成康之德明著如此也。
鍾鼓喤喤華彭反,叶胡光反,磬筦音管將將七羊反,降福穰穰如羊反。
喤喤,和也。將將,集也。穰穰,多也。言今作樂以祭而受福也。
降福簡簡,威儀反反。既醉既飽,福禄來反。
簡簡,大也。反反,謹重也。反,覆也。言受福之多,而愈益謹重,是以既醉既飽,而福禄之來,反覆而不厭也。
【纂疏】李氏曰:「『既醉既飽』,蓋祭終而飲福耳,言祭時鍾鼓管磬之樂皆和,故神降之福,祭終而飲,威儀備具,此福祿所以反復日至,方興而未艾也。」
《執競》一章,十四句。
此昭王以後之詩,《國語》說見前篇。
【纂疏】濮氏曰:「諸儒信《序》之過,往往徒費其辭而意終不慊,故朱文公辨而正之,尚復何疑?」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爾極。貽我來牟,帝命率育叶曰逼反。無此疆爾界叶訖力反,陳常于時夏。
賦也。思,語辭。文,言有文德也。立、粒通。極,至也,德之至也。貽,遺也。來,小麥。牟,大麥也。率,徧。育,養也。○言后稷之德真可配天。蓋使我烝民得以粒食者,莫非其德之至也。且其貽我民以來牟之種,乃上帝之命以此徧養下民者,是以無有遠近彼此之殊,而得以陳其君臣父子之常道於中國也。或曰:此所謂《納夏》者,亦以其有「時夏」之語而命之也。
【纂疏】嚴氏曰:「『中』者,民心所自有[9],特因后稷有以養之而勿喪耳[10],故曰『莫匪爾極』。康衢所詠『爾極』,《洪範》所謂『汝極』,《天保》所謂『爾德』,《君牙》所謂『惟爾之中』,其意一也。」段氏曰:「《詩》言『來牟』者二,蓋麥者,五穀成就之最先,一歲豐稔之占,又正闕之之時,故養民者以此為喜也。」李氏曰:「『陳常于時夏』,所謂富而教之也[11]。若民無常產,則因無常心矣。」
《思文》一章,八句。
《國語》說見《時邁》篇。
【纂疏】濮氏曰:「此郊祀獻后稷之樂歌。祭天宜有詩,而今亡矣,决不可以《昊天有成命》當之。」
清廟之什十篇,十章,九十五句。
[1]此處引《尚書大傅》文字,與原文有異。原文作「周公升歌文王之功烈德澤,苟在廟中,嘗見文王者,愀然如復見文王」。
[2]「挽」原作「換」,據《朱子語類》卷八十改。
[3]「許」原作「計」,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九改。
[4]「若」下,朱熹《中庸章句》有「《烝民》之詩」四字。
[5]「若」下,朱熹《中庸章句》有「《文王》之詩」四字。
[6]「享」原作「尊」,據《周禮注疏》卷二十五《大祝》文并參《朱子語類》卷八十改。
[7]「說」字原無,據《朱子語類》卷八十補。
[8]按,此句《朱子語類》卷八十一作「人成形於父,故季秋祀帝於明堂,而以父配之,取其成物之時也」。
[9]「中」原作「極」,據嚴粲《詩緝》卷三十二改。
[10]「因」字原無,據嚴粲《詩緝》卷三十二補。
[11]本句,李樗、黄櫄《毛詩集解》卷三十七作「蓋無常產而有常心者,惟士為能」。「富而教之」為同卷同篇黄櫄語。按李氏原意,係后稷只教民稼穑,至於教化之事乃契之所為。然黄氏則以為后稷亦有教化之功。此處引文實將矛盾之說拼合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