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之什三之一02(第3页)
【纂疏】嚴氏曰:「《月令》季夏命漁師取鼉。樂之更端曰奏,故九成謂之九奏。言方奏其事,樂之不厭之辭也。」
《靈臺》四章,二章章六句,二章章四句。
東萊呂氏曰:「前二章樂文王有臺池鳥獸之樂也,後二章樂文王有鍾鼓之樂也。皆述民樂之詞也。」
下武維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叶居良反。
賦也。下,義未詳。或曰:字當作「文」,言文王、武王實造周也。哲王,通言大王、王季也。三后,大王、王季、文王也。在天,既沒而其精神上與天合也。王,武王也。配,對也,謂繼其位以對三后也。京,鎬京也。○此章美武王能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而有天下也。
【纂疏】鄭氏曰:「下,猶後也。」東萊呂氏曰:「下者,繼上之辭。《下武》之繼文,即《頌》所謂『嗣武受之』也。武王一戎衣而天下大定,其樂曰《大武》,故言周王業之成,必曰武焉。」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叶孚尤反。
賦也。言武王能繼先王之德,而長言合於天理,故能成王者之信於天下也。若暫合而遽離,暫得而遽失,則不足以成其信矣。
【纂疏】蘇氏曰:「作,起也。」李氏曰:「武王所以配三后者,則以維世德是求故也。起而求其先世之德以繼之也。」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維則。
賦也。式、則,皆法也。○言武王所以能成王者之信,而為四方之法者,以其長言孝思而不忘,是以其孝可為法耳。若有時而忘之,則其孝者偽耳,何足法哉!
【纂疏】曹氏曰:「孝思,猶舜見堯於羹、牆[53]。」
媚兹一人,應侯順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叶蒲北反。
賦也。媚,愛也。一人,謂武王。應,如「丕應徯志」之「應」。侯,維。服,事也。○言天下之人皆愛戴武王,以為天子,而所以應之,維以順德,是武王能長言孝思,而明哉其嗣先王之事也。
【纂疏】王晦叔曰:「武王之順德,在於繼志而天下應之。則其孝能嗣先王之事者,不可掩矣。」
昭茲來許,繩其祖武。於萬斯年,受天之祜候古反。
賦也。昭茲,承上句而言。茲、哉聲相近,古蓋通用也。來,後世也。許,猶所也。繩,繼。武,迹也。○言武王之道昭明如此,來世能繼其迹,則久荷天禄而不替矣。
【附錄】「昭茲來許」,漢碑作「昭哉」。洪氏《隸釋》「茲」、「哉」叶韻。方子。
【纂疏】陳氏曰:「許,語助也。」嚴氏曰:「繩,以為準繩而取正也。武,祖先之踪也。」○愚按:《集傳》釋「祖武」自「來」也,視武王言之也。若然則萬年受祐,與下章皆為期望後世之事矣。切謂此詩專詠武王也。言武王能明其道于來世,使繩其先祖之武。「於萬斯年」,即詩人期武王壽考之辭。「受天之祐」,則祝其福祿之延洪也。如是則下章皆詠武王之事矣。
受天之祜,四方來賀。於萬斯年,不遐有佐。
賦也。賀,朝賀也。周末秦强,天子致胙,諸侯皆賀。遐、何通。佐,助也。蓋曰豈不有助乎云爾?
【纂疏】王晦叔曰:「受天之福,則四方諸侯皆來朝賀。雖千萬年,相與佐助,不以為远。」
《下武》六章,章四句。
或疑此詩有「成王」字,當為康王以後之詩。然考尋文意,恐當只如舊說。且其文體亦與上下篇血脈通貫,非有誤也。
文王有聲,遹伊橘反駿音峻有聲。遹求厥寜,遹觀厥成。文王烝哉!
賦也。遹,義未詳,疑與「聿」同,發語詞也。駿,大。烝,君也。○此詩言文王遷豐,武王遷鎬之事。而首章推本之曰:文王之有聲也,甚大乎其有聲也。蓋以求天下之安寜,而觀其成功耳。文王之德如是,信乎其克君也哉!
【纂疏】曹氏曰:「文王,在《書》稱寧王,又稱寜人。蓋以其道務在安民而已,是以視民如傷。」
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豐。文王烝哉!
賦也。伐崇,事見《皇矣》篇。作邑,徙都也。豐,即崇國之地,在今鄠縣杜陵西南。
【纂疏】孔氏曰:「武功非獨伐崇而已,所伐邗、耆、密須、昆夷之屬皆是也。别言伐崇者,以其功最大,其伐最後,故特言之,為作邑張本,言功成乃作邑也。」
築城伊淢況域反,作豐伊匹。匪棘居力反其欲《禮記》作「猶」,遹追來孝叶許六反,或呼侯反。王后烝哉!
賦也。淢,成溝也。方十里為成,成間有溝,深廣各八尺。匹,稱。棘,急也。王后,亦指文王也。○言文王營豐邑之城,因舊溝為限而築之。其作邑居,亦稱其城而不侈大,皆非急成己之所欲也,特追先人之志,而來致其孝耳。
【纂疏】《釋文》云:「淢,《韓詩》作洫。洫,深也。」孔氏曰:「上言作邑于豐,此章遂述作豐之制。」蘇氏曰:「自其克崇作豐而王業成,故以王后名之。」
王公伊濯直角反,維豐之垣音袁。四方攸同,王后維翰叶胡田反。王后烝哉!
賦也。公,功也。濯,著明也。○王之功所以著明者,以其能築此豐之垣故爾。四方於是來歸,而以文王為楨榦也。
【纂疏】呂氏曰:「濯如滌,言明白而不昧。」毛氏曰:「翰,榦。」曹氏曰:「垣非翰不立,猶四方以豐為根本,而豐以文王為根本。」孔氏曰:「垣,牆卑曰垣。」嚴氏曰:「池如淢,城如垣,不為高城深池也。」○東萊呂氏曰:「『王公』,如《易》所謂『王公設險以守其國』,蓋統言之也。」○愚謂淢從水,濯亦從水,城成而有淢,淢成而有濯。淢者,城下積水之池,濯者,池中積水清潔而可濯。若曰「王公伊濯」者,「維豐之垣」耳,即「築城伊淢」義。意同而文異者,以上言池,而此言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