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读书一个历史学家的真诚嘱咐1(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其次,他从历史学的角度,针对干部班学员本身的工作,讲了物质同精神的关系。他说:“学历史了更应懂得历史的主流、历史要向哪方面去,干部才干得好。我们不是搞具体的经济建设、物质生产,是搞思想工作。什么叫思想工作?现在咱们讲两种建设,一种是物质建设,一种是精神建设。平常讲,说是两个东西,是两个东西又不是两个东西。马克思主义是讲究经济条件的,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精神建设是片面的,这是不错的。还有另外一面,没有一定的精神条件,物质建设也困难。”[9]白先生进一步分析说:

我们懂得历史了,特别要在大的方面懂得历史了,真正懂得历史了,就可以拿历史的理解来武装我们的头脑,来武装我们的思想。……同志们想一想,如果我们脑子里老是有个想社会主义发展,想社会主义前途,向四个现代化强大社会主义祖国建设着想,把过去、现在、将来的历史一下子联系起来,那个应该产生巨大的力量。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理论一旦掌握群众,就成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不是一个人的事了,正确思想影响大家,变成共同的意志了,有利于推动历史前进。[10]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先生是把学习历史看作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部分,给史学工作以很高的地位。

最后,白先生深入浅出地讲到学历史,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效益来衡量它的价值,而要从思想的层面来看待历史学的作用。他说:“有人说,人家搞技术的嘲笑我们搞历史的,‘你们搞历史有什么经济效益呀?’我说,我们搞历史没什么经济效益,讲一堂课也换不了多少钞票,没这个作用。但是你把历史讲对了,那个经济效益不可估计。不能算那十张、一百张、一万、二万、百儿八十万,不能那么算,没法衡量,那个经济效益是其大无穷的。这个话,不是咱们在关着门吹大气,确切是如此。要想得深一些,想得远一些,自己的思想境界就高了,对自己要求也会高了,对我们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兴趣、信心也会强了,影响也会更好。”[11]这些话,是针对社会上一种流行的看法,也是针对人们对历史学社会价值的极大误解而发的。换一种说法,这正是人们是否真正认识到历史学价值的关键。

对于这次讲话,白先生结合自己的思想和认识过程,做了这样一个“小结”:

刚才这些话是几十年想到的,慢慢积累的。我当过几十年系主任,每年新生入学,这系主任得先给同学讲巩固专业思想,就讲历史有什么用处……每年得说,说罢自己又不满意,总觉得没有说服力。积累几十年了,觉得现在的看法比较符合事实,话虽然不多,也是几十年的心得。今天你们远道而来,奉送这么一点小小的礼物。[12]

在这篇讲话中,白先生尽管没有直接讲到读书的问题,但其核心思想是希望做政治工作的同志都能读一点历史书,而要真正认真读一点历史书,首先必须认识到学习历史、读历史书有什么用处。他在祝贺《光明日报·史学》创办40周年时,曾这样写道:

不少年来,不断有人问,学历史有什么用?这个“用”,如果指的是物质生产的直接需求,恐怕说不上有什么用,如果指的是对国家前途的观察,对国策的制定,对社会风气的改善,那就可能有或大或小的用处。历史不是简单的过去的事情,而是和现实息息相关的。历史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宝库,正确地对待还是有好处的。[13]

重温白先生的这些见解,感到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有针对性,二是辩证地看待问题,如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读书与工作的关系等。一个历史学家来讲这些辩证法的理论,自然赋予它以历史的内涵,这实际上是在讲为什么要读历史书以及如何读历史书的问题。认真体会起来,对我们这些研究历史和史学的专业工作者来说,同样是有深刻启示的。所谓“一点小小的礼物”,其实包含着这位史学家多年的思考,其分量原本是沉甸甸的。

我的这篇短文所说的白寿彝先生谈读书的问题,只是反映他关于读书问题的几个侧面,并不是对于这个问题的全面论述。最后,我想做这样一个简短的概括:读书,这里主要指读历史书,对史学工作者来说,这是同治学功力关系非常密切的一个问题,也可以说是治学功力的具体度量之一;而史学史研究者要有“看家”的书,那就是“四史六通”;要有“必须”阅读的文献,即文中所提到的30种名著;同时,读好历史书,也是思想工作的一部分,读好了,认识提高了,精神会转化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对推动历史前进是一个重要的动力。可见,认真读点历史书,不仅是史学工作者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

2009年2月19日,是白寿彝先生百年诞辰,我们不应忘记这位历史学家关于认真读书的真诚嘱咐,这也是对这位国内外知名的历史学家的最好纪念。

[1]原载《中华读书报》,2009年2月11日。

[2]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24页。

[3]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26页。

[4]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660页。

[5]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660~666页。

[6]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91~292页。

[7]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92页。

[8]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80~281页。

[9]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82页。

[10]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83页。

[11]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83~284页。

[12]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84页。

[13]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03~304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