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白寿彝史学思想浅论1(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由此可见,一个领域的“通”尚如此不易,若干领域的“通”以及各领域之间的“通”,就更加难得、更加可贵了。白先生正是在这三个层面上的“通”都做出了努力、都取得了成就的史学家。他关于史学史和民族史的研究,对通史的研究和撰述有促进和深化的作用;反之,通史的研究和撰述,也有益于对史学史、民族史的认识和把握。从专史中可以看到通史的背景和修养,从通史中可以看到专史的功力和见识。这是白先生之通识给予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也是我们借以探讨和认识他的史学成就的一条“捷径”。

[1]原载《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2]白寿彝:《中国交通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11页。

[3]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86页。

[4]参见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22~341页。

[5]参见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07~321页。

[6]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76页。

[7]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85页。

[8]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549页。

[9]参见白寿彝主编:《史学概论》,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89~229页。

[10]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70页。

[11]以上诸文均见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65~180、419~422、584~585、265~280、290~298页。

[12]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72页。

[13]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79页。

[14]黄宗羲:《明儒学案》发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7页。

[15]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28页。

[16]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8页。

[17]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10页。

[18]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导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90页。

[19]白寿彝:《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53页。

[20]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08、309页。

[21]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885、886页。

[22]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86页。

[23]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55页。

[24]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02、203、204页。

[25]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9~37页。

[27]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62~486页;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595~601页。

[28]章学诚:《文史通义》卷四《释通》,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73页。

[29]王夫之:《读通鉴论》卷末《叙论四》之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114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