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4 无尽悲愿与严峻现实(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22]参见李宗桂:《唯政治思维的危害及产生原因》,载《文汇报》,1992-9-23。

[23]《史记·货殖列传》。

[24]《汉书·董仲舒传》

[25]《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下。

[26]2006年10月18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7]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3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8]参见李宗桂等:《中华民族精神概论》,76~150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29]参见李宗桂:《国学与时代精神》,载《学术研究》,2008(3)。

[30]参见马勇:《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发布2007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载《羊城晚报》,2008-3-13。

[31]《尚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唯和。”《左传·文公七年》:“正德利用厚生。”《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中庸》第二十二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32]《论语·为政》。

[33]《春秋繁露·阴阳终始》。

[34]《春秋繁露·精华》。

[35]《春秋繁露·玉英》。

[36]《春秋繁露·楚庄王》。

[37]《汉书·董仲舒传》。

[38]李大钊:《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载《新青年》,第1卷第4号。

[39]陈独秀:《宪法与孔教》,载《新青年》,第2卷第3号。

[40]李大钊:《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载《新青年》,第1卷第4号。

[41]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载《梁漱溟全集》,第1卷,344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42]冯友兰:《三松堂自序》,282页。

[43]《文汇报》,1987-11-17。

[44]参见《关于儒学与“现代新儒学”》,载《文汇报》,1986-1-28。

[45]《理论信息报》,1986-12-29。

[46]参见《现代新儒家概念质疑》,载《理论信息报》,1988-2-1。

[47]参见李宗桂:《评唐君毅的文化精神价值论和文化重构观》,载《哲学研究》,1989(3)。

[48]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494页,台北,正中书局,2000。

[49]同上书,491页。

[50]参见唐君毅:《中华民族之花果飘零》,载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上),11~37页,台北,学生书局,1988。

[51]详见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中国文化与世界》,1958年同时发表于香港《民主评论》和台湾《再生》杂志。

[52]参见李宗桂:《现代新儒学思潮的由来、发展及思想特征》,载《人民日报》,1989-8-6。

[53]限于篇幅,此处笔者观点从略。请参见拙著:《中国文化概论》第十四、十五章。

[54]本文指称的“现代新儒学”,与中国台港和海外学者所指称的“当代新儒学”是大致相同的概念。请参加拙文:《“现代新儒家”辨义》,载《学习与探索》,1988(5);《现代新儒学思潮:由来、发展及思想特征》,载《人民日报》,1989-3-6。

[55]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208页。

[56]同上书,222页。

章节目录